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军级番号曾超过了120个,但由于兵员、武器、训练、指挥方面的因素,其中真正具备较强战斗力的并不多。

以正面战场的作战来说,陈诚对国军的真实战斗力有过这样的阐述:

按抗战以来之经验,在运动战时,我优良之一个师尚勉可对付敌之一个联队,现(1940年)竟有一个军始能对付敌一联队者,而部队内素质可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0年后,国军总兵力继续扩充,一度达到了600万人之巨,而相应的武器、补给则远跟不上来,因此到1944年,一个军不能对付日军一个联队,一个师不能对付日军一个大队者比比皆是。

面对这样的情况,蒋介石也曾说过:

敌人在我国境内的不过六个军,而我们用以抗战的有一百二十个军,以二十个军来对付敌人一个军,还打不过敌人,还常常受到敌人的打击。

其实日军的军编制远超当时中国军队的军,这样的类比并不合适,但也确实说明绝大多数部队实际上是难堪一战的,毕竟20个军纸面实力肯定是要比日军1个军要多。以如此之兵力,攻击作战尚且不谈,实战中却几乎连防守都很难做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能在抗日战场上具备较强战斗力的部队就会脱颖而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经常被大家提到的74军。

74军在民间的名气很大,称为是所谓的国军“五大主力”之首,但长期以来关于该军的一些情况,很多朋友只是靠着错漏百出的网文去了解,却忽视了该军在抗战中的真实状况。

比如在谈及74军时,有的人竟然连王耀武都不知道,还以为是张灵甫手下的小角色,而张灵甫也被捧成了74军的“灵魂人物”,好像该军抗战的战绩大都是在张灵甫的带领下才取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耀武

这种人相信在大家身边就不少,你跟他聊王耀武的事迹,他听不进去,还以为你在瞎讲。聊张灵甫则夸夸其谈,74军俨然成了张灵甫一手打造下的抗日铁军。

不得不说这种认识是违背抗战史实的,不能因为张灵甫长得更帅些,就歪曲历史事实;更不能因为二人后来的境遇不同,就去颠倒两人的抗战功绩。

甚至我们不夸张地说,74军之所以能在抗日战争中打出那样的战绩,其灵魂人物就是王耀武,而不是张灵甫。74军在抗战中可以没有张灵甫,但不能没有王耀武。

上世纪30年年代初,国民党中央军极速扩充,但其也是特别讲究部队历史渊源的。一般来说,从黄埔军中发展起来的部队被视为嫡系精锐,以黄埔生改造和新编的部队则次之,再次者则是中央军杂系部队。

到全面抗战开始时,精锐的87师、88师,第1军、第13军、第18军都是中央军的一等嫡系;而当时还没有74军的番号,该军的番号是在淞沪会战时才给的,最初只有两个师,51师和58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耀武是51师的师长,该部的前身是保安团组成的补充旅,其是纯正的中央军,但比起上面那些嫡系来还差了不少;而58师师长是俞济时,此人虽然身份不一般,但该番号是杂牌军的,其到位后将该师旧有部队缩编,然后另调入浙江保安团3个团充实的。

也就是说,74军最早的2个师可以说基本是保安团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至少在成军之时,还不算中央军的一等嫡系。

1937年9月,74军正式成军,首任军长为俞济时。

俞济时,黄埔一期生,北伐战争时已担任第1军第1师第4团上校团长,1928年时就升任少将,当时其才24岁。在接任74军军长前,历任警卫第1师师长、88师师长、浙江省保安处长、58师师长,曾参加过1.28淞沪抗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俞济时

可以说俞济时不光出身好,其履历也是不一般的,74军的首任军长是他,对于该军后来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而比俞济时更能打的则是51师师长王耀武,此人与俞济时同岁,为黄埔三期生;王耀武特别会做人,因此无论是上级还是下属,或是同僚,其关系都处得非常融洽,而更关键的是,这样的人会打仗。

淞沪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各路主力及部分地方军精锐基本都有参战经历,但是绝大多数部队只是死守,损失完了则撤出阵地了事。很多部队损失极大,但实际战绩并不乐观。

王耀武的51师到位后则不拘泥于死守,而是敢于发起反突击。该师306团团长邱维达组织突击队夜袭日军,吃了亏的敌人恼怒之际追出了阵地,结果又遭到了51师埋伏部队的杀伤,损失不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这样主动进攻的战术,51师经常搞,以至于友军羡慕地称:王耀武师在施相公庙与敌作战,每日夜袭可得十支八支步枪,或打死俘虏个把敌人。

当然,此时的张灵甫并不像一些网文中提到的那样有出彩表现。

因为他所带的305团是刚从陕西保安团升格来的,还没有补充武器装备,其任务是“惟新编第三〇五团无枪派往前线构筑工事”。王耀武甚至说:今新成立305团,遂至有兵无枪,甚为焦虑,现该团已参加前线构筑工事及在枪炮声下练习胆量。

而且305团为51师153旅所辖,该旅旅长是李天霞,同时李天霞的另外一个兼职是51师副师长。

受影视作品影响,李天霞的形象很差,但实际上他比张灵甫要小4岁,但却是张灵甫的学长和上级(李天霞17岁考入黄埔三期,为1225名录取者中的第17名),而且在淞沪会战其所属张灵甫团无法参战时,自己则率邱维达(306)团取得了很好的战绩。

王耀武的51师打得不错,俞济时带出来的58师也表现上乘,该部虽然不在首批20个调整师(即民间所谓德械师)之列,但由于俞济时的关系,装备是不错的,往往能以猛烈火力及勇猛的出击打击日军。

因此在淞沪战场上,本来捏合起来的两个师逐步打出了74军的名声;但刚刚有了点名气,该军却被要求参加南京保卫战。

74军总兵力21000人,淞沪会战中战损了4707人,中途补充了少量兵力后还剩约17000人,实力虽受损,但骨干仍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耀51师最初的任务是担任方山至淳化镇的守备,下属4个团中,301团、302团摆在一线;张灵甫305团构筑预备阵地,306团为预备队,其实从这个部署来看,较少得到历练的305团显然是没有被视为主力的。

12月8日,51师一线部队伤亡较大向后转移,张灵甫305团奉命掩护撤退,其本人负伤,所部伤亡600余人;11日,305团守毛官渡、华岩寺阵地,再次伤亡400余人;此后305团在战报中的定义已经是“残余”了。

应当说74军守南京之战是惨烈的,张灵甫作战负伤堪称英勇,但其并不像一些网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夸张,还有什么不肯过江东。实际上一些网文中的战斗并不是张灵甫所部打的,为了树立一个人的高大形象就将他人的功绩揽入,显然是不客观的。

而且74军的团长中,受伤的也不止张灵甫一人。即以51师所属4个团来说,张灵甫作战手臂负伤了,但其他3个团长,301团代团长纪鸿儒重伤、302团团长程智阵亡、306团团长邱维达重伤,谁也不差,可现在的人们谁听说过这几位团长的名字呢?

实际上不肯过江东的是邱维达,他后来曾这样说道:

我身负重伤,被担架抬至下关江边,我欲驱散跟随我的弟兄,不要管我,自寻出路,以免受我之累。然而我的好兄弟们异口同声地说:生在一起,死在一块。绝处逢生,俞飞鹏为侄儿俞济时准备的小火轮,接走了俞军长和王耀武师长后,返回江边救人,却无法靠岸。邹副官将小火轮上抛下的绳索捆在我的腰上,从冰冷的江水中把早已昏迷的我拖上了救命的渡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保卫战中,74军大多数部队均损失惨重,仅51师就战损7855人。

1937年12月21日,74军军长俞济时的报告中称,王耀武所部51师仅收容将官3人、校官13人、尉官47人、士兵1564人;58师则收容将官3人、校官19人、尉官96人、士兵1024人。

王耀武则回忆74军当时撤出来5000人左右,此数应当是包含了随后零散归队后的兵力。

这些74军的种子兵,都是从淞沪和南京活着出来的,跟日本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可以说,74军从建军开始,便注入了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国恨家仇。

全面抗战初期,几乎所有参战部队都损失不小,能不能恢复战力的关键在于得不得得到及时的补充。

客观来说,俞济时的特殊地位是战后74军能得以迅速补充的关键因素,因此在74军初成阶段,俞济时的重要性要远大于王耀武。

整补完毕后的74军已经被当作一等主力使用了,先后参加了兰封会战,武汉会战中的岷山之战和万家岭战役。

万家岭战役,74军和兄弟部队重创了孤军冒进的日军第106师团,创造了全面抗战以来继台儿庄以来的又一大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网上关于万家岭大捷的文章很多,其中不少将功劳全部归到了74军头上,这是不客观的。因为当时除了74军之外,还有粤军等很多部队,此战的胜利是大家一起获得的。如果为了过于吹捧某一支部队,却将其他部队的功劳抹杀,是对当年抗战前辈们的不尊重。

甚至就当年万家岭的战况来说,粤军部队比74军的战果要更大,74军甚至不在武汉会战(万家岭战役属武汉会战)的嘉奖之列中。

陈诚在10月10日的电报中是这样写的:

66军、4军、142师均向万家岭、石堡山前进……至灰丑(10日),将万家岭、石堡山一带之敌(击溃),毙敌在3000人以上,伤者更众。残敌一部向西突围,一部窜据长岭、张古山北麓俞军(74军)阵地,俞军至灰日下午三时始报,我急调兵回攻。此次敌迂回作战之企图虽遭挫折,但我集中围攻未将该敌悉数歼灭,至为痛惜。窜扰张古山、长岭北端之敌未能歼灭。

66军在战报中更是这么写道:159师(该军所属部队)与第4军均能依照命令施行,其余各部除能固守原阵地外,多未能依照命令施行(有效)攻击,致难收夹击彻底之效。

这跟一些网文中提到的提到的万家岭之战可不一样,在那些文章中,是张灵甫带着突击队攻上了张古山,然后日军106师团几乎被全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张古山的争夺是反复多次的。网文中提到的敢死队突袭指的是10月9日的总攻击,其中51师原定出500名奋勇队,但只凑出了400余人。

10月9日晚,51师奋勇队一度攻上张古山,但是到10月10日晨,“敌向我高坑潘、墩上郭、长岭、张古山全阵地猛烈反攻,张古山北部制高点又入敌手”。

之后便是陈诚电报中所说的:窜扰张古山、长岭北端之敌未能歼灭。因此严格来说,日军106师团是被重创。

另外一些文章中提到的张灵甫在此战中选拔敢死队冲锋实在是过于文学化。当时选奋勇队(敢死队)的命令是薛岳下的,选拔是51师师长王耀武组织的,而张灵甫当时是153旅副旅长,没有任何资料证明其带着敢死队冲锋了。而且这次敢死队突袭,几乎所有队员都牺牲了。

虽然这次万家岭之战未能收得全功,但毫无疑问74军在此战中的表现仍是特别突出的。当然了损失也极大:战斗损失9500余人、营团长伤亡了20人,可以说是打光了一半。

至于网上所流传的田汉所作《德安大捷》中张灵甫以真名出现,但实际上田汉的作品中并不能找到这一话剧。当然如果大家有原始证据的话,也希望能提供出来。

其实写到这里,大家就能发现一个特点了:网上关于张灵甫的文章中,大多是强调其作战英勇、带头冲锋、流血牺牲之类,但很少谈指挥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对于团级以上军官来说,善于指挥才是最重要的,而张灵甫显然在指挥能力上是不足的,他的真实能力就是团长一级。再往上,指挥部队越多,就越容易出问题。

而我们为什么更强调说俞济时、王耀武等人呢?因为这些人实际有指挥师旅级部队作战的能力,而不是死打硬冲,部队伤亡完了了事。你说一个实际指挥能力仅仅是团级的人,能代表74军吗?

在这里提这一点,其实对后面要论述的内容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74军灵魂人物定位的问题。毕竟一个军的部队中,能突击的营团长能找到很多,但厉害的军长可不多见。

万家岭战役之后,74军虽不受薛岳待见,但在中央军中已属于善于攻击的部队。整补已经不用再靠着俞济时的关系了,而是得到了蒋介石的亲自重视,该军兵员优先补充,武器也是捡好的供应,另外还划拨了57师到74军,使其成为了“三五”部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后国民政府进口了大批的苏械武器(主要是轻重机枪和火炮),装备了20个步兵师,其中74军的3个师全部在此之列;后来74军还成为了当时国军中的“四大攻击军”之一,在军直属部队中编制了一个苏械炮兵团——这可是“干掉”了陈诚起家部队18军后才获得的待遇。

为什么重点提整补呢?

因为全面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是很残酷的,一场仗打下来损失过半的情况很常见;如果不能及时、充分补充,那么即便再能打的部队到后期也就平平无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张自忠将军的59军,最初高达3万多人,而且武器精良。该部在全面抗战初期的表现极为亮眼,歼敌数据恐怕比74军还要好很多。

但由于59军是杂牌军,一直不能得到充分补充,到张将军牺牲的时候,该军仅有1万余人,而且武器装备大不如从前。

反过来来说,如果74军这样的部队,经历一场损失过半的战役后得不到及时补充,那么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战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该军首任军长俞济时离任,王耀武接任军长;俞济时既是王耀武的上级,但也是其好朋友,因此临行前调走了58师的很多军官,以便王耀武掌握该军。

74军的王耀武时代全面开启——虽然其在正式担任军长之前就已经是该军的核心了。

我们前面说过整补的问题,既然是整补,那就不能不提到兵员问题。

当时国民党军的兵员大多靠的是抓壮丁,国军中又有着根深蒂固的吃空饷、喝兵血的顽疾。严重到了一个作战师的实有兵员不足编制的半数,而且因为长官克扣军饷,再加上后期法币贬值的因素,绝大多数国民党军基层官兵连饭都吃不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部队派出去的侦察兵如果范围稍远就自己跑掉了,而且难以做机动式作战,士兵们体力极差,作战效能很低。而打完仗后,抚恤制度也不完善,有的士兵抚恤金被长官私吞,还有的伤兵则被遗弃不管。

黄埔一期的宋希濂曾回忆第一次入缅失利后的情况:

入缅军的许多部队长和军需人员却是充满了愉快和欢笑,因为他们可以大捞一把,领来的大批外汇再也无须发给那些死人了。死的逃的愈多,对他们就愈有利,他们就愈高兴。

这还是当时状况最好的远征军部队,如果是其他军队,甚至于杂牌军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黄埔一期毕业的陈明仁所部预备第2师在昆明构筑工事时,因衣衫褴褛而惹怒了蒋介石,后者称该部“军服破烂,比叫花子尤不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明仁在面见蒋时情绪激动,称公家所发衣服质量太差,而且要穿两年,当年还发的是四成新的衣服;士兵们还要构筑工事,衣衫焉能不破?此次会面蒋与陈明仁均大怒,后者被收押,得到关麟征和宋希濂力保后才获得自由。

另一位黄埔一期毕业生黄维在任54军军长期间,也公然吃起了空饷。不过黄维吃空饷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士兵能吃饱饭,而且黄维还组织士兵垦荒种菜,养鸡养猪改善伙食;但黄维也因吃空饷的缘故,得罪了上级,而被调离了54军。

而所谓的国军“五大主力”为什么能打仗?首先在武器之外的层面,就是少吃空饷,而且能尽量管饱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驻印军与国内部队

新1军、新6军是美军发军饷到个人手中(为防止军官侵吞),而且伙食是英国人负责的;18军是“土木系”基干部队,以不吃空饷、不喝兵血为名(限于国军范围内);第5军是当时国内唯一机械化部队的底子,而且以杜聿明为首的精干军官主导,待遇也不错。

而74军与上面几者不同的是,该军待遇的改善很大的原因是王耀武的个人因素,而非得益于英美或军中大佬的关系。

因为王耀武很有经营头脑,而且他还把钱用到了74军的建设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面几位黄埔一期的学长,都是非常有名的,但他们没多少钱,自己不愿意喝兵血,但也很难改善所部官兵的待遇。

而王耀武则不然,其很有经营头脑,在打仗的同时还经营着饼干厂,获利颇多;得来的利润中一部分被王耀武用于打点上级,以使得74军能得到相对好的供应;另一部分则被用于补贴74军官兵之用。

为了与中下级官兵打成一片,王耀武虽然禁止吃兵员的空饷,但是默许下级吃长夫额;而当下级有困难时找王耀武,他总能帮助其解决。

战争期间,74军伤亡很大,按照国府当时的抚恤标准,伤兵很难活下去。

王耀武派人在宁波、温州、广州等地贩卖各种日用品,盈利颇丰;随后又开设军人福利社及一些农场,74军的士兵能以较低价格买到用品,其伤退军人还可在王耀武的工厂、农场中服务,不至于像其他国军伤兵一样流落街头,乃至于被冻死、饿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往在提74军的时候,很多文章都在强调该军打了多少次大会战,消灭了多少日军。却极少有人注意为什么74军抗战热情这么高?为什么总是这支军队打胜仗?

很简单的原因,在74军能吃饱饭、牺牲了家人有人照顾、负伤了也不至于被扔在路边不管。如果纵观整个抗战的话,你会发现能打胜仗的部队,往往都能满足这几个条件。

所以,为什么说王耀武是74军的灵魂人物呢?打仗是一方面,而将这个集体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恐怕是更加重要的。

那么张灵甫会不会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呢?从现有资料来看,是找不到的。

一个原因是张灵甫在抗战期间从未执掌过整个74军,另一个原因是张灵甫恐怕更偏重于个人享受。

董其武将军曾与张灵甫都是陆大将官班甲二期的,其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将官甲级班的学生均为各战区中将以上军衔的军官,惟独第74军副军长张灵甫是少将军衔。规定每人只能带一名参谋听课,他却带来两名。他每天只上一节课,其余课程都是参谋代上,自己跑到城里吃喝玩乐,教官们却置若罔闻。

今天,他请我去他的宅邸做客,走进他的豪华别墅,我目瞪口呆,这么富丽堂皇的公馆我还没见过。沙发虽软,但我的屁股坐不住;茶香虽浓,但我喝不下去,在那里我透不过气,满脑子都是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少顷我称有事告辞了。

有人可能会说,董其武算谁啊?他说的就是真的吗?这个真的建议不了解的人去查查董其武是谁,凭董将军当时的战绩,张灵甫可远比不上。而且,张灵甫进入这个甲级班,的确是蒋介石特批的。

所以张灵甫和王耀武,其实谁对74军的将士们更重要,其实已经不难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