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媒体报道,12月17日晚,浙江嘉兴南湖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初中部的班级群里收到一条来自班主任的群发消息:

为了保障学生有充足睡眠时间,提高第二天的学习效率,我校初中部实行“作业熔断制度”,学生到晚上10点30分仍未完成作业的,请让孩子停止作业及时就寝,第二天向老师说明情况。另外,也请家长为孩子们助力,和孩子们也做一次深入沟通一起制定期末复习计划,利用在校的学习时间,合理安排作息。

其实,很多地方都在纷纷开始搞“作业熔断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媒体报道,“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近日曾发布《致家长的一封信》,信中提及园区内学校实行“作业熔断机制”。根据要求,小学生至21:20(初中生至22:00/高中生至23:00)仍未完成作业的,请让孩子停止作业,及时就寝,保证充足睡眠。第二天向老师说明情况即可,未完成部分无需补做,到点就停,无需补做。

更早之前,2021年9月,安徽阜阳清河小学就实施了作业“超时熔断制度”,超过晚上9点或总用时超过60分钟,必须停止作业,且同样无需补做。2023年2月,常州市博爱小学发布通知启用作业“九点熔断机制”,超过晚上9点无条件停止作业,隔天不用补做。2023年4月,宁波市卫健委、教育局印发《宁波市中小学生“睡眠改善行动”工作方案》,规定试行“作业熔断”。

我看到这些新闻,只觉得有点好笑。

说中国人聪明吧,有时候真的很笨,笨到以为用铺天盖地的作业,就能搞好教育,以为无孔不入的形式主义,就能让学生“服服帖帖”。

管理者总是有一种思维,即用大量的什么东西堆积在学生的生活中,学生精力被占满,就能让他们进步成为人才。

不好意思,那样训练出来的的学生也许偶尔可以叫才,但无法叫“人”。

人得有情绪、思想、价值观与爱恨情仇,这才是人,活生生的人。这样的基本常识,几千年来都没整明白,中国人还敢说自己聪明?

说中国人笨吧,却又聪明得很——他们总能发明出来一些奇奇怪怪的概念、说辞,为现实找补、为错误补窟窿。

但问题就是,宁可补一千个补丁,也不愿意真正改变一下。

鲁迅说:“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我想说的是,中国人总是善于变通,但从不善于自我革新。

一种非常荒诞、愚蠢的现象,存在于中国人的世界,但大家都视若无睹,甚至假装这事儿正常、不荒诞,更甚至还要为其唱赞歌——这就是中国人之“怪现状”。

这个“作业熔断机制”,就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又一种。

我只想问一句:与其费这么老大劲儿,为啥不直接减少布置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熔断”这个词来自美国股市,2020年初疫情刚爆发时美股多次熔断,大家都记忆犹新。我估计这个“熔断”的来源,多半是某个懂点国际新闻的办事员,突发奇想给领导献的策。

领导说:这个词儿不错!既高大上,又能标新立异,还体现了教育改革的精神,就它了!

本情景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不要过度联想。

关键是什么——这种所谓的“改革”,虽然不痛不痒却还能上全国新闻,政绩也有了、改革的美名也沾上了,仕途光明了,还不需要承担真正的改革压力和阵痛。

岂不美哉?

这里也牵扯到“改革”这个词的被滥用。

近几年,改革越来越成了一种作秀,也越来越不痛不痒。教育改革天天喊,学生的负担却越来越重,频频爆出小学生需要做作业到凌晨的新闻。

于是,找点花样做改革,就成了再好不过的选择。

避重就轻,对领导来说是有益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没什么意义。

有了“作业熔断”,难道应试教育的底色就会改变?有了“作业熔断”,难道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就会随之减弱?有了“作业熔断”,难道孩子们就真的有机会拥有自己的时间了?

有了“作业熔断”,更是无法改进教育中愈演愈烈的形式主义。

这其中还能看出来一些悲哀与反讽,比如某校的“熔断”时间:小学生至21:20(初中生至22:00/高中生至23:00)。

小学生做作业到晚上9点20就可以停止,这竟然算一种“仁慈”。

高中生就更惨,即便有了熔断机制,还是要到晚上11点。

这种事情传到国外,恐怕是“地狱级笑话”——中国孩子能在晚上11点之前结束作业,居然是一种巨大的“人性化进步”。

鲁迅说:“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这句话放到当下,再贴切不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