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冬,我军以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势进军大西南,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穿着各色服装、佩戴各色符号的杂牌、嫡系从中原一带向川西结集,此时,有一支国民党军127军来到巴中一带。由于这支部队溃败,沿途的地方武装经常对一些没有跟上大部队的少股溃军发起突袭,抢劫其装备及枪支弹药,溃军无奈将这些抢劫的武装称之为“土八路”。
127军系清一色河南人,大都听不懂当地的方言,当部队行至巴中北镇子堤(现为南江正直镇),向街上的居民问路,了解前方的情况,一名士兵问一位姓方的老太婆前面有没有“土八路”,老太婆十分认真且严肃地回答:你们走完街上的这一段石板路之后,再向前走全都是“土巴路”(泥巴路)。溃军闻之谈虎色变,一时惊恐万状。而实际上此时我军前卫部队已从两侧山上来到他们的防地外围。
连战连败的127军军长赵子立,他知道一旦解放军突破四川周围的崇山峻岭,在平原地区负隅顽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况且全军上下斗志全无,都想寻找更好的出路,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这个时候,雪中送炭的人来了,那便是赵子立手下310师少将师长田敬堂。
田敬堂宴请军长赵子立到师部后,二人天天有酒饮,共寝一周多。赵让田敬堂找出路,想办法:“敬堂兄,心里咋想就咋说。咱弟兄在这里说话怕啥?”田敬堂就借故去厕所,到室外巡视了一遍,安排勤务兵值守,不准任何人打扰。一切布置停当后,他开始揭了底牌:把部队带过去,投靠解放军。军长表示同意,随后,两人严密部署整个部队的起义。
为避免意外,田敬堂对防地作了新部署,把其西北军老底子、师警卫营布防在要道口。田敬堂还提出先不要告诉另两名师长,只是让部队集结到镇子堤。军长采纳了意见。就在当时十分严密的情况下,还出现了抗拒起义的事:军政工处长兼930团团长田中田带一个营逃跑了。田敬堂亲自带兵追到嘉陵江边,一边命令炮击,一边用无线电喊话,那位受蒙蔽的营长明白真相后,又带着兵回来了。而田中田带了十多名亲随向西逃窜,还没出川就被消灭了。
一切前期工作做得扎实之后,1949年12月26日,田敬堂与赵子立联名发出了起义通电,127军1.2万余名官兵,旋即改编为解放军第61军所属补训师,由于田敬堂在这次起义中起了关键作用,这次起义成功他功不可没,作出了突出贡献,被上级任命补训师师长。
田敬堂,河南项城王明口镇田庄人。提起项城王明口,大家自然会想起这里曾经出过大名鼎鼎的袁世凯,而项城王明口田庄距袁世凯的老家袁寨仅仅几里路之遥,尤其是田氏家族与袁氏家族有姻亲及乡谊之情,袁世凯及其先辈袁甲三、袁保恒等武帅文臣出,清末明初袁世凯得势之后,乡里依附,显宦辈出,因而各自修建府邸,以壮门庭。也使得袁、田家族相互依附,朝中有人好做官,这里出了不少的大官,田家也一度成为乡间望族,小的县长,大的专员,还有军长之类的官非常多,因此,解放前,项城流传着这样的话:有银子有钱,不胜姓田,可见田姓在项城的势力有多大。
不过,田敬堂能做到少将师长,他纯粹是靠自己的努力,因为他出生于贫寒之家,其祖父曾给地主当小放牛,到了父辈仍家贫如洗,无力供应兄弟二人就学,使田敬堂青少年时期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家里的生活苦撑苦熬,17岁的时候田敬堂终日过着食不裹腹的日子,那一年母亲叫他去邻居家借点白面,不但没有借到,反被数落了一顿:“借面借面,像你家这穷坑什么时候能填平啊,还不知道借了什么时候能还得起呢!”
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缕烟。正值青年时期的田敬堂人穷志不短,他决定要离家出走,混出个人样来不让人家笑话,于是,17岁的田敬堂投奔了西北军。此时,正值军阀混战,当兵之后的他虽然没有文化、没有钱财、没有靠山,但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刚毅果断和勇敢不怕死,在战场上多次出彩,一次次受到上级的奖励,当兵的第二年就升任正目,第三年晋升排长,当排长不足半年又提升为连长,军衔已是上尉。在连长任上不到一年晋升为少校团附,两月有余再将提升为少校营长,时年才21岁。
田敬堂当上少校营长那一年,他骑着高头大马回到了老家王明口田庄,看到他一身戎装,身系横皮带,骑着俊马,威风凛凛的少年军官踏走那破旧家门的一瞬间,四年前向他借白面时奚落他的那位邻居看到了他,自是羞愧得无地自容,不由感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穷人自有翻身之日。梦想变成了现实的田敬堂,不仅光宗耀祖,村里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了。
抗日战争期间,作为营长的田敬堂率领这个营,先是在娘子关一战中负责断日寇后路,配合部队一举歼灭日寇李登联队1500余人。为此获得上级的一块金表的嘉奖。次年,著名的台儿庄战役打响,田敬堂所部作为三十军的一个营,被安排在最重要的前沿阵地上,不要说营长以下的军官,就是团长也要带领部队往前冲。他的部队从农历二月初二进入主战场,直到麦黄稍才结束战斗。
台儿庄阵地上,远比电影中场面惨得多。日军动用了他们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一个平方米的地面上,能落炮弹十几发甚至几十发,村落被夷为平地,平地又炸成大坑,参战将士伤亡的惨重可想而知。田敬堂明白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前沿阵地一旦失守,全军将会陷入被动防守的局面,而且会极大的打击军队士气,因此,他在带军进入战场之前就下定决心,不管牺牲多么大,不管战斗多么残酷,都要带领全营官兵与日军死战到底。田敬堂的腿被子弹射穿,他让卫生员简单包扎后,又继续赤膊投入战斗。战后回漯河养伤,数月方愈。
田敬堂说,日军的所谓武士道精神,只要众志成城抗拒到底,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能坚守阵地日军休想前进。他一上战场就打红了眼,身先士卒的榜样作风不仅让他的下属官兵感动佩服,军长知道他的情况后,也交口赞叹:“中国军人如果都像田敬堂一样,日寇寸步难行。”台儿庄战斗结束不久,田敬堂就被提升为上校团长。
抗战全面胜利之后,西北军爱国名将高树勋不愿打内战,毅然在战场上树起了义旗,弃暗投明,高树勋平时和田敬堂关系就不错,起义后还一心想着田敬堂,曾经写过一封信给他,岂料这信被特务截获,导致田敬堂入监狱,后没有抓住任何把柄,加上西北军高级将领联名担保,他才幸免于难。直到解放战争后期,老蒋一看大势已经去,因形势所迫,不得不起用闲置军官,搜罗地方武装,田敬堂得以东山再起,担任127军310师少将师长,该师为加强师,下辖四个团,囊括了项城、沈丘、太康、西华四县的保安团及自卫大队。
这一阶段,127军正在川北的陕小区域内,前不能进,后不能退,想过江南下已不可能,西去入藏又不情愿,已到了山穷水尽已无路的绝境。田敬堂心里明白,全国几乎全被解放,还有什么可打,军长赵子立和田敬堂关系不错,只有选择起义是最好的出路。于是与军长一起策划了和平起义,从此,田敬堂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田敬堂当上师长不久,便进入解放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任军事教官,随后他进入西南军区高级干部训练班学习,目的是毕业后让他担任某军分区司令员。可是田敬堂是个孝子,一心惦念着远在家乡的双目失明的老父亲,决心解甲归田,回乡务农,于是他向组织提出申请。本来按照规定作为军队的高级干部,当时的规定是不能复员,但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上级还是批准了他回乡建设家乡的请求。
1954年冬,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回到了老家王明口田庄,开始过上了由将军到农民的大起大落的生活,他的人生又进入180度的大转折,因他长期在外征战,他老家的土改已经完成,他家没有分到土地,后来还得盖房子,因此,这两件事把当年部队发给他的复员安家费都开销得差不多了。
在家种田的岁月,田敬堂被定为旧军官,按四类分子对待。他想起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他依然没有丝毫的怨言,甘心忍受着不公平的待遇,不给上级找麻烦。后来他的妻子实在看不下去,才向省民政局写信反映起义将领的证书,从此,改变了对他的待遇。
三年困难时期,田敬堂也和广大社员群众一样,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连又霉又苦的红薯干也是吃不上时,只好吃野菜树叶树皮充饥。一个堂堂正正的将军,高级军事干部,到了这步田地,他还是不叫一声苦,默默地忍受着。那时候生产队里的牲畜饿得东倒西歪,换了几任饲养员都没改变这种状况,眼看着牲畜要饿坏,大家都愁着没办法。一生从没养过牲畜的田敬堂,自告奋勇当上了饲养员,在他的精心饲养下,骨瘦如柴的牲畜竟慢慢地肥壮起来,从此,昔日的将军成了称职的地地道道的牛馆,一干就是七八年。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在家已经种田已经20年的田敬堂终于全面落实了政策,田庄村干部看见上级的小汽车去了田敬堂的家,知道是上边的大干部来了,立即用自行车带一袋白面给田敬堂送去,并说先吃着,没有了再送,以示地方上对他的照顾和关怀。不久,县里通知田敬堂,已经为他安排了工作,让他到县图书馆报到,接着,他被任命为副县级领导干部,田敬堂做梦也想不到,他在垂暮之年又重新登上副县级领导干部的宝座。他副县级领导职务一直干到在家乡去世,享年80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