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二战初期,曾经编撰过一份中国战场的炮兵战史及作战教案,里面主要是总结了前期作战中的一些实战范例,作为战术指导,供其部队学习参考。
其中,日军山炮兵第十一联队第七中队编写的步炮协同战例,是以其1937年12月7日,在镇江城南官塘桥地区的一次作战经历编写的。
按日军战报描述,当时镇江在该方向的城防主要有三线阵地。第一线位于官塘桥--显洋村一线,第二线阵地位于鸡笼山--三里岗一线,第三线阵地为镇江城垣(背靠象、焦等炮台支撑)。
鸡笼山就是现在官塘桥环山路北侧至栗子山一线山体。
显洋村防线的位置大致于现在官塘回龙山庄、滴翠园小区最南端那一带。
第一、二线阵地间距大约五六百米。
该案例报告分三部分:1、战前彼我形势、概要 2、战斗经过概要 3、教训
鸡笼山即现今官塘桥环山路北侧至栗子山一线山体。
该战斗大致于12月7日拂晓展开,部分日军于此时已进入国军阵地前四五百米处的出击位置,七点左右战斗打响,至正午时基本结束。下午1点左右,日军进入原国军阵地整备,预备向第二线阵地的攻击。
从该材料中可以看出,日军对炮兵的火力支援是非常看重的,并不会像电视神剧里那样,动不动就随意进行步兵冲击。
在其对显洋村防线攻击时,阵地侧翼两端的国军机枪火力对其威胁很大,步兵即停止攻击,并通过不断延伸的战场通讯系统,提出炮火需求,炮兵观测队控制有利观察位置,为炮兵做目标指引,步兵也为伴随炮兵提供保护和支援(例如抢占战场附近制高点、坡地供炮兵使用)。
官塘桥显洋村阵地守军在退往第二线阵地过程中,还出现人员聚集现象,被日军炮兵发现,遭到炮击,估计伤亡不小。这很可能是一二线阵地之间是开阔地,缺乏交通壕、部队放弃阵地发生混乱等原因。
在该文中,还对炮兵阵地射界、观测位置的选择,反斜面、凹地的使用,步炮单位通讯组织的方式等都做了事后点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