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7月 1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电子屏幕上,ST 中南的股价定格在 0.56 元。
这是它连续第 20 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 1 元,15 年的 A 股生涯至此画上句号,11.35万股民被闷杀。
试想,曾经的南通房企巨头,为何走到如今的地步?

1988 年,26 岁的陈锦石揣着东拼西凑的 5000 元,带着 28 个同乡踏上了创业路。
这群南通汉子在建筑工地上摸爬滚打,从包清工做起,靠过硬的手艺慢慢攒下口碑。

1994 年,当他们带着第一桶金回到南通时,中南建设的雏形已然显现。
真正让陈锦石一战成名的,是 2005 年的南通 CBD 项目。

这个总投资 35 亿、建筑面积 278 万平方米的超级工程,在当时的南通堪称 “天方夜谭”。

那时的陈锦石兜里只有几千万,却敢接下这个相当于南通全年 GDP 十分之一的项目,他带着团队吃住在工地,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销售全程把控,硬是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用 5 年时间建成了这座地标性建筑群。

南通 CBD 不仅成了城市新中心,更让中南建设跻身全国知名房企行列。

2009 年,中南建设在深交所挂牌上市,陈锦石的商业版图开始加速扩张,他将目光投向全国,在 26 个省份、160 多个城市布局,2016 年搭上棚改政策的快车后,销售额更是一路飙升。

2020 年,公司合同销售额突破 2200 亿元,全国排名第 14 位,陈锦石以 140 亿身家登顶南通首富,中南大厦成了海门镇最耀眼的建筑。


2015 年,为了追赶行业龙头,陈锦石请来 “快刀手” 陈凯,制定了堪称激进的增长目标:未来几年利润要翻 14 倍!在 “战区制” 的激励下,各区域公司疯狂拿地,三四线城市的项目占比超过 70%。
这种模式在房地产黄金时代无往不利,却在 2020 年遭到痛击。

当年 “三条红线” 政策出台,中南建设三项指标全部超标,被列入 “红档” 房企,融资渠道全面收紧。
此时的公司总负债已达 2000 亿元,仅一年期内的有息负债就超过 200 亿元,而账上现金根本覆盖不了短期债务。

2021 年,陈锦石做出一个关键决定:将公司交给女儿陈昱含打理。

这位哈佛毕业的 “企二代” 上任时,面对的是一个表面辉煌实则千疮百孔的摊子。
当年年报显示,公司净利润亏损 33.82 亿元,这是上市 12 年来首次亏损。

更严峻的是,三四线城市的楼盘销量暴跌,大量项目滞销,资产贬值严重。

2024 年初,ST 中南的股价开始持续低于 1 元,面值退市危机迫在眉睫。

陈锦石和管理层展开了一系列自救行动:6 名高管承诺增持 500-1000 万元股份,南通市海门区政府牵头引入太盟投资集团等机构洽谈重组,甚至连当地国资都下场支持。

4 月 22 日,股价曾因战投传闻迎来涨停,但次日公布的 2023 年报泼了冷水:连续三年累计亏损超 170 亿元,股票被正式戴上 “ST” 帽子。
股民们在股吧里抱团取暖,有人说 “不卖就不算亏”,有人计算着 “已经跌了 91%,割肉也没意义”。

但现实残酷:5 月 8 日收盘,股价纹丝不动地趴在 0.56 元,总市值只剩 21.43 亿元。曾经的 “南通骄傲”,如今成了资本市场的弃子。
退市背后,是陈锦石个人命运的急转直下。

2019 年,他的年薪高达 1650 万元,即便在 2021 年公司巨亏时,年薪仍有 1088 万元。

可 2023 年,随着公司被执行金额超过 33 亿元,他的年薪暴跌至 96 万元,还被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曾经出入高端场合的企业家,如今频繁出现在法院公告中。


中南建设的陨落,也是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变迁,当潮水退去,过度依赖杠杆的企业最先被搁浅。

如今,中南建设仍在为 “保交楼” 努力,陈昱含在投资者交流会上多次承诺 “绝不躺平”,但 2068 亿元的负债像座大山,压得这家昔日的千亿房企喘不过气。
退市不是终点,而是漫长自救的开始,对于 11 万股东来说,等待他们的可能是更漫长的解套之路。

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当高速增长成为过去,稳健经营才是生存之道。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你认为房产行业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