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是一个相对于本地人的称呼,其涵盖的范围,在日常使用中,存在较大区别。

但什么是本地人,同样存在极大的区别。农耕文明之下,一个倒插门女婿,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外地人。

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对立中,没有本地户口、从外地来务工的人,相信是很多人眼中的外地人。

但如果外地人足够多,比如吸纳了东北、西北、华中、西南四区域诸多人口的深圳,外地人与本地人的概念,相对要模糊很多。

在人口流入较少的区域(大多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怎么样),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仍有一堵巨大的护城河。

某种程度上,本地人是自我保护的某种心理机制。

在统计意义上,外地人又是怎样的呢?人口普查用了较大的数据篇幅,来描述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分布情况。

在这组数据中,本地人通常指户籍在本乡镇街道且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的人,户籍在本区县但不在本乡镇、户籍在本省内但不在本区县以及户籍不在本省内的人,都可以算作外地人。

比如你从农村老家去县城读书,你算是县城的外地人。所以,我们应该将户籍在本区县但不在本乡镇的人,视为本地人。

从全国的数据看,2020年,全国14.09亿人里,有10.98亿人,户籍在本区县内也常住在本区县内。

这说明,全国还有3.1亿人,离开了户籍所在的区县,可能去了隔壁县、也可能去了隔壁市或去了外省,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外地人。

常住地看,除了户籍在本区县内、也居住在本区县内外,其他的人,都属于外地人。

从各省的数据看,各地的常住人口中,有多少是符合这一条件的外地人呢?下述天梯图,展示了这种分布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和上海在这项指标上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达到50%,即当地常住人口中,有至少一半人,户籍不在本区县内。

考虑到这两座城市的市辖区已经连成一片了,类似户口在松江居住在浦东的,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区域割裂感。

但对于很多尚未成片的区域而言,比如昆山市和张家港市,这一割裂感还是相当强烈的。

广东大约41%的常住人口,户籍地与常住地不在同一区县,天津和浙江同一指标也在35%以上。

即这五个省份,至少三分之一的人,户籍地与常住在不在同一区县,均属于统计意义上的外地人。

其余省份中,大约一半省份在20%以下但少于30%,其余在20%以下。

河南和江西,这一指标均在12%左右,即相当于每八个常住人口,仅有一个户口不在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