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神舟十九号的航天员们完成了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从中国空间站进入到外太空。这是航天员蔡旭哲时隔2年后再次漫步太空,是航天员宋令东首次漫步太空,宋令东成为了我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90后航天员。
在这次出舱活动中,指令长蔡旭哲第一个出舱,航天员宋令东紧随其后,而女航天员王浩泽则留在天和号核心舱内进行支持。与之前几次飞行任务相比,这次出舱活动的时间更长,达到9个小时,是我国之前17次出舱活动里面时长最长的一次,,再次刷新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时长纪录。
在之前,航天员蔡旭哲执行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期间也进行过出舱活动,时隔2年后,蔡旭哲再次漫步太空,这次的挑战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在这次出舱活动中,工作的重点是给中国空间站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并且对空间站进行巡检等一系列工作。这是之前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期间航天员没有进行过的工作。
从神舟十七号飞行任务开始,这几次飞行任务期间,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工作重点都是给中国空间站进行修复或者按照这些碎片防护装置。这些工作都是具有极大的挑战性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空间站的体积比较大,长时间在外太空飞行过程中,免不了会遭到一些空间小颗粒、空间小碎片的撞击,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受损。所以每隔一段时间,航天员就需要出舱对空间站的舱体进行巡检,如果发现受损的话,就需要进行修复。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对空间站上一些比较脆弱的部位进行加固,比如说给一些线路、管道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
在地面给空间站安装这些装置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然而在外太空进行这样的工作就很难了。一方面,是航天员、飞船、空间站都处于失重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航天员的活动能力、工作能力都会受到影响的,工作效率肯定是没有在地面那么高。
另一方面,航天员身穿专门研制的舱外航天服进行舱外活动,也会很不方便的。而且,这些空间碎片防护装置的安装位置、安装方式可能都不同,所以在执行飞行任务之前就需要针对性进行训练,这样才能在出舱活动中快速完成这些装置的安装工作。
虽然工作难度很大,已经在轨飞行一个多月时间了,但是航天员们的状态还是非常好的,从打开舱门出舱开始,到结束舱外任务返回到空间站内,整个过程耗时9个小时,这其实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为在出舱活动过程中,航天员需要经历多达6个“日出日落”的过程,有一半时间会在太阳光照射下开展工作,有一半时间则是在“黑夜”中,而在伸手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是很难开展工作的,他们又不能回到空间站内,等“天亮”再出舱。而是一直在外太空。
而且,在执行舱外任务的时候,航天员也没法像在地面、像在空间站、飞船内进食、喝水等,体力消耗也是相当大的。可以说,出舱活动并不是简简单单穿着舱外航天服就到外太空开展工作,航天员面对的不仅仅是空间小颗粒、宇宙辐射之类的各种威胁,还有这一系列的问题。
画面暴露太空原貌
当航天员出舱活动时,摄像头拍下了他们在外太空开展工作时的画面,也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宇宙景象。这样的场景,我们在之前的几次出舱活动中也看到过,无一例外,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宇宙是漆黑一片的,可以说是深不见底,而我们的地球家园则是色彩斑斓的,有白色的云朵、蓝色的海洋等。
我们在网络上也会看到NASA公布的各种宇宙的照片,在一些照片中,宇宙并不是我们航天员出舱时拍摄到的那样黑不溜秋,而是五彩斑斓,有各种鲜艳的颜色,看起来非常壮观、美丽。这是什么情况,为什么我们空间站拍摄的画面和NASA公布的画面不同?难道是NASA骗了我们?
我们的航天员出舱时看到的景象是真实的,NASA公布的那些宇宙照片也是真实的,只不过是拍摄和展现的方式有所区别。我们的航天员出舱时,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和我们肉眼看到的景象是一样的,只能拍摄到可见光的内容,而NASA公布的一些画面就比较丰富了。
以哈勃望远镜为例,这些望远镜不仅可以拍摄下可见光的景象,也会拍摄那些不可见光的景象,包括各种红外线、紫外线等,那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也就是一般的相机拍摄不到的。
科学家在得到哈勃望远镜拍摄到的照片后,就会对其进行处理,将那些不可见光通过各种颜色来“可视化”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于是处理后的照片就变得色彩斑斓了。所以,NASA公布的那些宇宙照片也是真实的,只是画面中的元素比我们肉眼可见的景象更加丰富而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