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辆军用吉普车载着一对新婚夫妇来到了湖南长沙板仓镇,他们正是刚刚结婚还不到两年的毛岸青与邵华夫妇。

二人携手同行,直往当地一处孤坟而去,此来是为了祭拜毛岸青的生母杨开慧。因为在30多年前,杨开慧就已经在这里英勇就义,所以自回国后,每年毛岸青都要回到家乡为母亲清扫坟墓,既是替国事繁忙的父亲,也是替其余早已过世的兄弟。

但与往日不同的是,这次毛岸青是带着自己的新婚妻子邵华来的,大哥毛岸英是因为还没来得及告慰母亲,就牺牲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大哥已经如此,如果母亲也没能亲眼看见他成婚的话,那就太遗憾了。

而就在毛岸青打算在母亲的坟前跪下磕头时,却遭到了妻子邵华的阻止,夫妻二人没有过多言语,毛岸青一下子就明白了邵华的用意,转而选择了向母亲的坟前三鞠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岸青

那么邵华为何要阻止毛岸青行古礼,在杨开慧的坟前叩头?而毛岸青又为何在明白这一缘由的情况下选择了相信邵华的判断?

气节长存

在毛岸青的记忆里,母亲杨开慧是一位坚强而勇毅的女子,但如今母子二人已经天人永隔30余年,可母亲的音容还依稀烙印在毛岸青的记忆里。

1960年,毛岸青与邵华经历了3年的相处之后,终于在双方家长的祝福下,于劳动节前夕喜结连理。

本来毛岸青婚后第二年就想回湖南给母亲扫墓的,但由于他7岁那年被反动军阀抓住,遭受了迫害,虽然之后在中共地下党同志们的帮助下被营救出来,但却落下了病根,身体比起同龄人来说要更为孱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开慧

并且就在这一年,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也永远失去了他们的母亲杨开慧。

毛岸青自始至终都无法忘却,从旁人的口述中,他知道了母亲在遭受反对军阀严刑拷打的时候,甚至是在行刑前,就在浏阳门外识字岭的行刑场上,是多么的坚贞不屈。

杨开慧当年是因为暗地里回乡看望母亲和三个孩子而被捕的,而且当时她年仅8岁的长子毛岸英与家中的保姆也一同被捕。反动军阀们的目标主要就是她,遭受多次折磨的也是她,但杨开慧顶住了敌人的重重压力,宁死也没有说出任何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机密要闻。

当时负责审讯杨开慧的组织,是极其凶恶的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中的“铲共队”成员,他们无论是威逼利诱还是酷刑压迫,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对杨开慧进行了非人的折磨,然而杨开慧始终都没有背叛中国共产党,她声色俱厉驳斥敌人:

“要杀要剐都随你们便!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死也不会向你们低头!想从我这里知道机密情报?痴心妄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开慧(左)、毛主席(右)

杨开慧的这段话大大震慑了这些居心叵测的国民党反动派,他们意识到杨开慧的嘴是轻易撬不开的,于是他们转变了思路,想让杨开慧公开宣布自己与毛主席切割关系,借此让毛主席在处理其他重要事务时分神。

可接下来杨开慧说出的话,却是从毛主席的角度来说,一生都难以忘怀。她先是不屑的冷笑,然后重重地啐了一口:“我呸!别想利用我去影响他!想要我们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这下国民党反动派彻底没辙了,为了以儆效尤,只得将杨开慧在浏阳门外识字岭的行刑场上当众杀害。据说杨开慧临刑前毫无惧色,依然高声痛斥国民党的恶行。

每每想起这些,毛岸青心中就有一股热血在体内翻涌,这或许就是英雄的血脉与英雄的传承,与性别无关、与党派无关、与精神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岸青(左)、邵华(右)

此时,毛岸青已然在妻子邵华的陪伴下,走到了母亲杨开慧的坟前。他站在原地,许久才说出了一声:“娘,我带邵华来看你了。”

其实不止是毛岸青,邵华在一旁同样也是感慨万分,她同母异父的姐姐刘思齐,正是毛岸青已故长兄毛岸英的遗孀,但刘思齐却没能等到毛岸英带她回到家乡给母亲杨开慧扫墓。

现在,邵华就站在杨开慧的坟前,她觉得自己此时也不仅仅是代表自己,也应该代表自己的姐姐给婆婆杨开慧尽这一份孝道。

于是二人先将周围洒扫干净,再准备开始进行祭拜活动。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祭祀祖先时要叩头,这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郑重的一种礼节,但就在毛岸青准备给母亲规规矩矩叩头行礼时,邵华却拦住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拜尽孝

邵华自然并不是存心阻拦毛岸青为母亲杨开慧尽孝道,而是还有着其他更深层次的考量。

毛岸青正打算给母亲磕头时,邵华竟然一反常态的拉住了他的手臂,间接制止了他的行动,这让毛岸青感到十分不解。他第一时间就反应过来,妻子是不想让自己给母亲磕头,于是他短时间内没有反应过来,疑惑的看着她。

但好在毛岸青向来相信妻子的为人,他看向邵华的眼睛,一瞬间仿佛读懂了什么,便随即微微一笑,拉着邵华一起在母亲的坟前深深的鞠了几个躬便离开了。

面对丈夫的这一份理解,邵华也是十分感动,看向毛岸青的眼里更是多出了欣喜与感激,夫妻二人之后便相伴而行,回到了北京大学继续自身的学业与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岸青(左)、毛新宇(中)、邵华(右)

回到正题,为什么邵华要制止毛岸青在母亲杨开慧的坟前磕头呢?可能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点,毛主席与杨开慧从相识之初就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中国封建文化中的鬼神那一套,当初杨开慧在长沙与毛主席举行婚礼时便是,两人相约结为革命伴侣。

当时的杨开慧更是大胆的提出自己“一不坐八抬花轿、二不要贵重嫁妆、三无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用以表示自己与毛主席的结合与俗人不同。而且毛主席在看望母亲文七妹时,也很少磕头,更多的则是鞠躬表示礼节。

再加上杨开慧更是性情刚毅,就算看见毛岸青给自己磕头肯定也不会高兴,所以邵华才自作主张制止了毛岸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第二点,毛岸青是毛主席唯一一个还在世的儿子,其一举一动必定会受到有心人的留意,万一他的一些言行被反动派拿来作为抨击他本人,乃至毛主席的题材的话,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邵华想的大概是,毛岸青如果此时在母亲坟前磕头,要是被别人撞见,也许会落下某些把柄。

并且,当时国内政治形势也不甚明朗,后世著名的“庐山会议”就在前一年刚过去不久,邵华认为即便毛岸青是毛主席的儿子,还是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点,毛岸青自7岁那年遭受折磨后,与兄长毛岸青又被送往了苏联进行生活学习。西伯利亚的苦寒天气让二人初期难以适应,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自己的身体。在苏联期间,毛岸英主动要求上前线,毛岸青则积极参与运送伤员、开挖战壕等一系列支前工作。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隐患一直深埋在毛岸青的身体内部,就像一个“定时炸弹”。这个“定时炸弹”爆炸的时间点,正是在毛岸青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时候,自此他去往苏联养病,一去就是整整7年。

之后虽然病愈回国,结识了邵华,但身体依旧算不得康健,这段时间里都是邵华一直在丈夫的身边照料他的生活起居。在这次祭拜的时间点以前,毛岸青还处于小病的状态,邵华此举或许也是在担心丈夫的身体。

最终,毛岸青还是放弃了跪拜,选择和妻子站在母亲的墓前,对母亲三鞠躬。这样的做法既显示了对母亲的敬重,也避免了邵华所考虑的出现某些差错,从而落人口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兄弟

但无论如何,还是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男子汉跪天跪地跪父母,倒也不会落人口舌。也许邵华还有其他的原因无法明说,这一点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我们应该相信,那就是他们二人对杨开慧的尊敬,一定不亚于任何人,这么做一定有他们的理由。

父母爱情

说来也巧,毛主席与杨开慧的爱情,比起后来杨开慧所生的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与各自妻子的爱情故事来说,那也是当仁不让。

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出生于湖南长沙板仓镇。得益于父亲杨昌济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杨开慧少年时期即有大志,她当时就读于杨公庙官立第四十小学,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但她学习刻苦,所以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当时,有人问杨开慧,将来想做什么。杨开慧当时年仅10岁,但她回答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的答案:“我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这让杨昌济十分惊讶于女儿的志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昌济

于是,杨昌济见机会难得,就让她的母亲向振熙也陪同杨开慧一起学习,顺便可以照顾女儿的生活。“母亲就读于实业班,女儿就读于附设小学班”,母女二人的事迹一时间传为当地的一桩美谈。

1913年,因杨昌济的工作原因,杨开慧也随父亲迁往长沙进行学习,因故停学后,便由父亲指导杨开慧在家自学。

恰逢此时,青年时期的毛主席与好友们听闻杨父的大名,常常登门求教,探讨做人与救国的真理,杨昌济也乐得与年轻人交流,众人相谈甚欢,杨开慧就在一旁静静的听着他们交流,这也是她与毛主席之间的初遇。

5年后,杨昌济又去往北京大学担任教授,于是举家北迁。同年9月,毛主席也因勤工俭学之故来到北京,二人一见如故,并迅速开始接触,直到双双坠入爱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党伟业》中的毛主席、杨开慧形象

1920年年初,杨昌济病逝,杨开慧不得不随父亲的遗体回到湖南长沙老家,因此暂时告别了毛主席。但同年8月,毛主席又回到长沙成立了书社,因此二人又重新相遇。

但这时毛主席开办的书社资金短缺,于是杨开慧与母亲商议后,将父亲的奠仪金分出了一部分拿来支持毛主席,而且杨开慧本人还在书社中担任重要职位,是毛主席平日里重要的“左膀右臂”。

依然是这年冬天,杨开慧与毛主席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二人凭借自己的意志走到一起,一时传为美谈。

后来,杨开慧随毛主席转战各地,担任党内诸多重要工作,并在1922年、1923年、1927年分别生下了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三子毛岸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岸英

杨开慧一边要照顾毛主席的日常生活起居,一边还将母亲接到了身边,更别提还有三个儿子和平时党内的诸多联络与文书工作。可以说,当时的杨开慧的确是毛主席无可替代的贤内助。

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被迫与毛主席分开,根据党的安排回到长沙进行地下斗争。后来的故事大家也知道,在坚持了三年之后,杨开慧不幸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9岁。

毛主席为了寄托对亡妻的思念,还在自己的作品《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写道“我失骄杨君失柳”,其中的“骄杨”一词,指代的正是杨开慧。

杨开慧对于毛主席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仅是因为她的三个儿子,还因为她是唯一一位从头到尾都能给予毛主席支持,并且将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条的妻子,以致于解放后毛主席还时常怀念杨开慧。

看完这段有关毛岸青回湖南祭拜母亲的往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