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迅速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南方八省游击队被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新四军。今天我们来谈谈新四军的兵力和组成问题。

有读者就说了,新四军成立时的兵力和组成,如今网络和军史中不是介绍得很清楚了吗?一共四个支队、十个团、1.03万人。作者还要炒冷饭浪费读者流量?

然而,根据国民政府制作的铁军收编游击队人枪及原驻地统计表,新四军在成立之前,纳入改编范围的南方八省游击队人数为16400人,枪9260支。

但1938年3月——5月,南方八省游击队统一集结于岩寺、七里坪改编,我党统计的人数只有10300人,枪6200支。和国军的统计足足查了6100人,枪也少了3000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为什么呢?笔者根据目前了解的一些改编前后的史料,从两个方面和读者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国共双方不同记录

根据国军的记录:张鼎丞部有兵2200,何鸣部有兵600,彭胜标部有兵100,吴金部有兵400,陈毅部有兵1100,傅秋涛部有兵2000,游世雄部有兵300,傅世杰部有兵150,罗仁和部有兵1000,黄道部有兵1500,关英部有兵500,刘英部有兵1500,叶飞部有兵500,范缴部有兵200,彭钟鸣部有兵150,黄培松部有兵250,刘特军部有兵150,李德明部有兵300,高俊亭部有兵3000,周俊明部有兵500。

实际上,新四军由几大块红军游击队组合而成:

1.闽西红军,即表中的张鼎丞部,有1300人。

2.汀瑞红军游击队,即表中彭胜标部,有300人。

3.湘鄂赣边红16师,即表中傅秋涛部,有1000人。

4.油山、北山、信康赣地区的游击队和三南游击支队组成的粤赣边游击队,即表中陈毅部,有300人。

5.浙南红军挺进师,即表中的刘英部,有兵5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都湖鄱彭游击队、皖浙赣独立团、上浙皖独立营、皖赣独立营组建的皖浙赣边游击队,即表中的李德明部,有兵300。

7.闽北独立师,即表中的黄道部,有兵700人。

8.闽东独立师,即表中的叶飞、范缴(为范式人之误)、黄培松部,有兵1350人。

9.红二十八军,也就是表中的高俊亭(为高敬亭之误)部,有兵1800人。

10.豫南红军游击队,也就是表中周俊明(周骏鸣之误),有兵1300。

11.湘粤赣边游击支队,即表中游世雄部,有兵500人。

12.湘赣边红色独立团及地方游击队,即表中傅世杰部,有兵300人。

13.“漳浦事件”后重新组建的闽粤边红军第三团,有400人。

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加上国军记录与我军实际相差甚远,许多表中人物未能找到相应红军领导人,请读者见谅。

二、差异分析

(一)表中有但不在新四军序列中的部队

何鸣部600人,罗仁和部1000人,彭钟鸣部150人,吴金部400人,关英部500人,刘突军(刘特军之误)部150人,共计2400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表中兵力和实际不符

1.表中兵力比实际编入兵力多:有张鼎丞部(多800人),彭胜标部(多200人),湘鄂赣边红16师(多1000人),陈毅的粤赣边游击队(多700),浙南红军挺进师(多1000),闽北独立师(多300),红二十八军(多1200人),湘粤赣边游击支队(多200人),湘赣边红色独立团及地方游击队(多150人),总计表比实际多5600人。

2.表中兵力比实际少:豫南红军游击队(少800人),汀瑞游击队(少200),闽东独立师(少400人),合计少计入1400人。

合计(一)、(二)项,表中兵力比实际编入新四军的兵力要多6600人。减去未计入表中的漳浦事件后重建红三团400人,泉州事变后重建的闽中红军游击队100人,恰好为6100人。

三、差异原因分析

(一)国军强行缴械

大家从上面第一点中也发现了,怎么有6支原定受编为新四军的游击队不见了。实际上,这6支红军游击队除关英部外,均被国军强行缴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6月23日,闽粤边特委开会讨论部队整编事宜。与会人员争论特别激烈的是部队整编地点要不要离开根据地。特委代理书记何鸣认为下山去才能扩大影响,力主将部队开入福建漳浦县城,并亲自说服了其他特委委员。

随后,何鸣与国军157师谈判,正式签订《政治协定》,将闽粤边游击队改编为保安独立大队,大队长兼政委何鸣。按照协定,闽粤边特委管辖的红三团号称2000人,于1937年7月初离开根据地,于7月10日进驻漳浦县城。

7月16日,157师以集中点验发饷为名进行“整训”,要求红三团全员集中到漳浦县城关孔庙运动场。在何鸣带领下,红三团未作任何戒备即全部进入操场集合,随即被包围。

特委书记何鸣在抗议无效后做出了一个致命的协定——要求部队服从命令,把枪放下,等待中央交涉处理,并带头把短枪扔在地上。

这样一来,其他红军战士很快就被强制缴械。只有副团长卢胜察觉情况有异,率领50人突围成功。此后重建红三团,召回了350名红军战士,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四团一营,共400 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漳浦事件中成功逃脱的副团长卢胜

1937年8月,闽中红军游击队政委刘突军和国军第86师达成协议,改编师独立大队。但国军亡我之心仍不死,要求红军游击队进驻广化寺,刘突军未完全识破国民党的阴谋,带领部队离开山区庄边,驻扎在城郊的广化寺。

不久,国民党地方当局和驻军得寸进尺,以闽南局势紧张为由,令刘突军率部到泉州,以控制这支游击队。刘突军为了争取抗日同意部队开进泉州。刘突军率部队到泉州,驻在市中心的承天寺。

1938年3月10日,刘突军奉命前往福州,向新四军办事处汇报工作。途经莆田时,国民党地方当局指使莆田县长将其暗杀。刘突军牺牲后,国军86师突然包围了闽中红军游击队,将其强行缴械。

副大队长杨采衡逃脱,重新组织100名骨干北上皖南,编为新四军特务营二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泉州事件中成功逃脱的副大队长杨采衡

(二)拒绝受编

原赣北和赣东北游击队隶属于皖浙赣省委管辖,原皖浙赣省委书记是关英,因此国军将其统称为关英部。实际上,早在1937年2月中旬部队被打散后,关英就不再带兵,而是藏在玉山一带,靠开油坊为掩护开展工作。

1938年4月,原省委书记关英和红16师政委明安楼亲自上山,分别劝说赣东北游击队大队长杨文翰和赣北游击队队长刘维泗下山接受改编。这两支游击队,杨文瀚部有200人,刘维泗部有300人。

可惜的是,杨文瀚、刘维泗并不相信前来劝说的干部,反而错杀了关英、明安楼等人。就这样,这500名游击健儿没能走上抗日的战场。到1940年前后均宣告失败。

(三)壮大声势

我军在改编谈判时,不少游击队领导人都是直接和国军师以上长官谈判,比如原中央苏区办事处主任陈毅和江西招抚委员会主任彭育英谈判,红二十八军军长高敬亭直接和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督办卫立煌谈判、湘鄂赣军区江渭清和湖北省主席何成浚谈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敢独自一人去武汉谈判的红军干部江渭清(中间),建国后长期担任江苏省委书记

因此在对外报告兵力时,我军往往采取壮大自己声势的做法,多报人数,使我方在谈判中不至于处于劣势地位。比如高敬亭为了取得谈判主动,就把1800人的队伍号称3000人。江渭清把1000人的队伍号称为2000人。陈毅把三百人的队伍对外号称为一千人

(四)招兵买马

红军游击队受编后,部分有眼光的干部利用取得合法身份的机会抓紧时间招兵买马。比如闽东独立师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福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后,叶飞主动率队伍下山,到紧邻根据地的宁德桃花溪招兵买马,扩充兵源。

在北上岩寺集结的途中,红军也在招兵买马。当时日寇肆虐苏浙,浙江抗日氛围很浓厚,叶飞率部路过浙江时特地派战地服务团举办演出、宣传抗日,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又有不少青年加入新四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闽东独立师师长叶飞

豫南红军游击队最初下山和国军达成协议时只有200人,周骏鸣、王国华等人在取得合法身份后主动招兵买马,宣传抗日,并召回不少原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时失散的红军战士,很快发展到600人。

1938年2月,彭雪峰以河南省委军事部长的身份来到驻地竹沟,指导周骏鸣、王国华收编和整训愿意参加新四军抗日的安可祥、段永祥两支土匪武装,部队扩充为1800人。彭雪枫又留400名战士和70名干部组建第四支队第八团驻竹沟留守处,未来成为新四军第四师的基干力量。其他1300多人东进七里坪,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