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陵县居住着汉、傈僳、彝、傣、阿昌等23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成龙陵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昌族舞蹈“蹬窝罗”,傈僳族民间体育“嘟哒哒”,勐糯镇傣族“马腿琴”制作工艺,象达镇汉族民间“人面竹”纸伞工艺,象达面塑,镇安镇向阳寨土陶技艺,傈僳族服饰及习俗等形成了独特的“龙陵文化记忆,今天,让我们寻找藏在龙陵的非遗文化

阿昌族舞蹈“蹬窝罗”

龙陵县阿昌族传统舞蹈“蹬窝罗”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每逢节庆之时,阿昌族人民摆开窝罗场。邀请邻近村寨的阿昌族同胞相聚于此,身穿节日盛装,围绕着阿露窝罗广场中央竖起的“阿露窝罗”标志,放鞭炮,唱“窝罗”,踏着“龙形虎步”在象脚鼓乐声中耍龙舞狮,尽情狂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傈僳族“嘟哒哒”

“嘟哒哒”是黄连河及附近的傈僳族男女老幼都爱玩的传统体育习俗,傈僳族是一个跟着太阳向西南方向不断迁徙的散居民族。俗语有“太阳走傈僳迁,太阳落傈僳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傈僳族服饰刺绣

手工刺绣是平达乡黄连河村傈僳族妇女的拿手活,从过去到现在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特别是妇女服饰,一般以青布为底色,红、黄、绿为刺绣主色,全部用手工制作,民族特色浓郁,色彩绚丽多姿,鲜亮大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勐糯镇傣族“马腿琴”

是大寨傣族的弹拨弦鸣乐器,傣语称“玎喊”,亦称作“哩叮”。傣语“玎”意为弹奏之琴,是傣族弹弦乐器的总称。马腿琴形似大象,上面是大象的头,下面音箱部分似大象的身体。此外还有“马腿三弦”、“牛腿琵琶”等称呼。大象被傣族人民视为吉祥的象征,但因琴体细长、小巧,当地傣族就把它称作马腿琴,其音色柔美细腻,惟音量较小。在大寨傣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马腿琴占有重要地位,是未婚青年专门用于求爱、倾吐爱情的一种主要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象达“人面竹”纸伞

象达镇营坡村南海寨的人面竹纸伞制作工艺历史悠久,相传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传入村子里,因其工艺独特,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存,因而深受本县和相邻的德宏州消费者喜爱。“象达人面竹纸伞”从此代代相传,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并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保护和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象达面塑

象达面塑于明末清初出现,距今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代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面塑常用于节庆、祝寿、谢家土等敬神的庆典活动中。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被称为“指尖上的非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镇安土陶

向阳寨制陶技艺,始传于清朝末年(1860年),土陶艺术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明显的地域特点与时代特征。制陶技艺在同一先祖的传承下,沿袭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村庄世代做土陶而闻名,是土陶制作工艺保护的传统村落,被誉为“汉族制陶工艺之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种文化的根脉

都需要被细心呵护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在此刻

来源:龙陵文旅

作者:刘晓庆 余继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