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融合教育·课程设计

编者按: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建设教育强国中具有重要意义,而融合教育是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让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普通班级中获得公平、优质的教育,需要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和调整。

融合教育是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202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主要目标,要求“融合教育水平显著提升”。今天的学生,个体差异越来越显著,多样化需求愈加复杂。融合教育就是基于满足所有学生多样化需求的价值理念,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里为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和服务。

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每个学习者都至关重要且同等重要,差异和多样化带给学校的不应该是压力,而应该是资源。学校应成为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地方,学生不应因残疾或个别差异而受到排斥与歧视。当前,通用学习设计(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被认为是推进融合教育的最佳实践方式。它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框架,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适宜且有效的学习支持。

厘清通用学习设计内涵

促进融合教育课程范式变革

通用学习设计是以回应学生多样性为目标的融合教育课程设计理念和技术,根据建筑学中“通用设计”理念发展而来。这一理念最早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残疾人建筑师梅斯提出,他主张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就应充分考虑产品的广泛适用性,将通达性、包容性融入所设计的环境或产品结构中,减少建筑设施的后期调整或特别设计,让更多的使用者以尽量少的额外支出就能享受到各种产品、公共设施以及生活环境的便利,使每个人的生活简单化,使环境适合所有的人。“使用方便,减少障碍”是通用设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例如,建筑设施设计的坡道入口、大而突出的指路牌、计算机上安装的语音识别系统等,都遵循通用设计理念。

在通用学习设计中,学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一种教育资源。它倡导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偏好和需求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通过课程与教学的重构来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通用学习设计认为,学校应该是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地方,学生出现学习困难不是学生内在能力的问题,而是学校与课堂组织的缺陷所致。

融合教育课程的核心在于通用,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可形成个性化的使用方式。更为重要的是,通用学习设计能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特别是残疾学生平等参与课程提供支持,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通用学习设计意味着课程范式的转变,强调“重新设计”融合教育课程以回应每位学习者的差异与个性化需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为此,教师必须具备前瞻意识,在课程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在目标、方法、材料和评估等方面尽量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反复“修补”。

应用脑神经科学前沿理论

彰显融合教育课程多样性与通达性

通用学习设计与脑神经科学密切相关。只有在课程目标、教学材料与活动、教学评价实施等环节充分考虑学习者在视、听、说、运动、阅读、书写、注意、组织、记忆等方面的能力与表现,才能保障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都能实现课程目标。脑神经科学研究认为,大脑的不同功能区反映了学习的不同方面。人脑中有三个神经网络专门负责接收和加工信息,它们分别被称为识别网络、策略网络和情感网络。每个学生在这三种认知系统上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这就要求课程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多样化的呈现方式,让不同背景、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的学生都能真正理解课程。为此,通用学习设计针对人脑的三种认知系统提出了三大基本原则。

第一,多样化的信息呈现方式。即为所有学习者提供适合的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不同学生在感知和理解课程内容上存在着差异。例如,有些学生可能习惯于传统的印刷文本学习;有些视力障碍学生可能倾向于以听觉或触觉进行学习;听力障碍学生可能喜欢视觉化的学习内容;大多数孤独症儿童都属于视觉性学习者。通用学习设计根据课堂中学生感知信息的差异特点,为所有学习者提供知觉、语言和符号以及理解方面的多元选择,例如,合作学习、多样化作业设计、结构化的呈现等,以增加课程的可理解性和通达性,减少学习障碍。

第二,多样化的内容表达方式。每个学习者都有属于自己的表达所学内容的方式。许多学生的学业问题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受到单一表达方式的限制。通用学习设计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这意味着学生可以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如采用视觉化、听觉化和触觉化等非传统方式表达所学内容。例如,有些学生可能更喜欢口头表达或身体展示,而不是参加标准化的测验;有读写障碍的学生可能更擅长口头言语表达,却畏惧写作。通用学习设计鼓励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表达自己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特别是特殊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探索独特的、适合的表达方式。例如,学生可以通过使用PPT、小组制作海报、剧本、模型制作、表演或视频录音等不同的方式完成作业。

第三,多样化的学习参与方式。学生的参与水平是衡量课程设计与教学的重要标准,不同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方式和动机水平上存在差异。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构建充满学习机会的环境,增加学生选择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通用学习设计强调“动机”在学习参与中的核心地位,了解不同学生学习动机和参与水平的差别,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动机相结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就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充分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支持及行为强化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水平。

通用学习设计将这三条原则贯穿于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将学生学习的阻碍降到最低,追求对包括残疾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的“通达性”。“通达性”意味着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具有多样化的呈现方式、表现方式和参与方式,有利于克服“一刀切”式课程下的学习障碍和困难,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宜有效的学习支持。

强化以数字赋能融合课堂

激发学生参与和个性化学习

通用学习设计强调将现代数字技术渗透于课程设计的各要素之中,以数字技术的加持落实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呈现、表达与参与方式,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通过将特别设计的数字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堂,充分吸纳技术力量,使得教学信息呈现从“修补式”设计走向“预防式、包容式”设计。通用学习设计与技术相结合带来更大的优势,课程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展示出来,如语音、图像、卡通动画、虚拟化模拟等,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与偏好。数字技术不仅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而且极大扩展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机会。

融合教育需要通过数字与信息技术增强所有学生的信息表达、传递、接受与理解等功能,借助技术媒介和丰富的资源实现参与式学习。一方面,通用学习设计在设计之初就强调创设整体学习环境,通过将课程与科技辅具、数字化技术结合,帮助特殊学生在融合教育环境中参与学习。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AI系统等创设仿真学习环境,可使发展性障碍儿童充分参与、体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通用学习设计依托数字技术支持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参与和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学习风格、情感态度的自动识别与感知,为学习者提供适应其个人特征的学习资源与方式。在线学习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学生的个性化数据画像,将其纳入个别化教育计划,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精准定制的学习方案,打造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为特殊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支持。

总之,通用学习设计以课程调整适应学生多样化特征,带动课程范式的变革,旨在改革传统的课程理念,最终指向融合教育目标。它赋予所有学生,尤其是残疾学生平等学习高质量课程的机会,通过运用脑科学理论以及数字化技术手段,最大程度地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使融合教育从理想愿景变为教育现实。

(作者邓猛系华东师范大学融合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张玲系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BHA230160]的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4日第5版

作者:邓猛 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