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骤雨初歇,风流云散,皎洁的月色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碧海青天,一片澄明。

苏轼是经历过大风浪的人,所以,暮年时遇赦北归渡海遇雨,他一点也不慌张,因为他相信苦雨终风总会有停下来的时候。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疾风骤雨带给他许多的措不及防,但亦令其愈发淡定从容,将其视为命运的馈赠。

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苏轼两度杭州为官,有多首写雨佳作,以下这三首描写夏雨的诗,气势极为壮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宋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

简译

乌云就像那打翻了的墨汁一般,黑压压翻滚过来,还没等完全遮住山峦,那如珍珠般的雨点就落了下来,噼里啪啦地打在小船上,溅得到处都是。

忽然,平地卷过来一阵狂风,瞬间就把满天乌云给吹散了,风住雨歇,看看又是晴空万里,望湖楼下,水天一色,湖面就如天空一般开阔而平静。

熙宁四年(1071年),因与王安石变法理念不同,苏轼自求外放杭州通判,杭州三年,闲暇之余,放舟西湖,流连山水间,常与骤雨不期而遇。

望湖楼又称看经楼,位于西湖之畔,为吴越王钱弘俶所建,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苏轼游罢西湖,再到望湖楼小饮,偶遇这场骤雨。

从舟中的雨骤风急,到望湖楼中的风流云散,是那样的震撼人心,随笔挥洒,信手拈来,不经意间,苏轼就为读者描摹出一幅唯美的西湖骤雨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宋 苏轼《望海楼晚景》

赏析

疾风裹挟着骤雨斜着飘进望海楼,这景象是如此的壮观,真应该用华美的词句来赞美它。

风雨过后,潮水退去,湖面上风平浪静,远处不时还有如紫金蛇般的闪电从湖面上闪过。

同样是夏日的阵雨,一样的迅雷不及掩耳,它来得是那样急,一时想不起用什么词形容。

这是熙宁五年(1072年)的夏日,彼时,苏轼担任州诗的监诗,得闲游到望海楼一坐。

片云致雨,夏天的雨就是这样,来得快,去得也快,彼时还风雨如磐,片刻就风平浪静。

望海楼又名望潮楼,在凤凰山上,是杭州的名胜,彼时苏轼在此楼上作五绝,此是其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宋 苏轼《有美堂暴雨》

赏析

那一声响亮的炸雷,像是从游人的脚下响起一样,那浓得化不开的乌云转瞬间笼罩了有美堂,挥之不散。

远处的天边,疾风裹挟着乌云,把海水吹得如同高山般直立,暴雨从浙东越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袭来。

彼时的西湖,就犹如一个巨大的金樽,盛满了雨水,雨水倾泻在山林中,就像羯鼓那般激切,动人心魄。

对此景,我真想唤醒沉醉的李白,用满山飞泉洗脸,看清这奇景如倾倒了鲛人的宫室,将珠玉洒遍寰宇。

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梅挚出知杭州,宋仁宗写诗勉励,感念知遇之恩,梅挚在吴山顶建有美堂。

有美堂在吴山的最高处,站在堂中,向左可以远眺钱塘江,向右可以俯瞰西湖,苏轼喜欢此地,常流连于此。

苏轼这首《有美堂暴雨》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置身有美堂,偶遇骤雨,遂写下这首气势磅礴的即景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记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凤凰山下,骤雨初歇,清风氤氲着水汽,绚烂的晚霞与湖光山色交相呼应,美不胜收。

夏雨初霁后的西湖,清凉又惬意,苏轼实在是一位写景高手,不写雨骤风急,只拈出几处雨后胜景,就足以感受到阵雨的通透。

夏天的雨常常会出其不意,刚刚还晴空万里,忽然就阴云密布,紧接着电闪雷鸣,疾风呼啸,骤雨倾盆,顷刻天地间茫茫一片。

苏轼生性豁达开朗,豪迈不羁,他欣赏疾风暴雨,也勇于面对风雨,他赞美疾风骤雨,也是抒发自己的无所畏惧的人生情怀。

参考资料

《宋史 苏轼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