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许多朋友都跟我抱怨日子变得更难了,做生意的说营业额下降,打工人也抱怨被降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难过的并不只是个人和企业,政府也不容易,过去十多年无往不利的土地财政开始顶不住了,这背后的原因是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收入增速下降的阵痛期。
先来看几组数据,今年1到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8%,金额为96912亿元,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6.7%,地方则是同比增长0.5%。
从税收和非税收的角度来看,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5.1%,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0.3%,全国政府基金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0.8%,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同比下降12.8%,土地出让金是地方基金预算收入的大头,占据了总金额14874亿中的12810亿元,同比下降14%。
税收收入就不多说了,非税收入主要包括政府性基金、彩票公益金、行政事业收费、罚没收入等。
此前澎湃新闻研究院就发表过一篇文章,在长三角41个城市里,有28个城市的罚没收入总额出现了上涨。
以小见大,经济放眼全国都是第一档的长三角城市都开始向罚没收入下手了,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做得肯定不会更好。
经济调整的背景下税收收入减少,同时房地产的日子不好过导致卖地收入锐减,地方财政开始想方设法的增加收入,罚没收入只是其中一种“开源”措施。
很多人对房地产有多不景气可能没一个具体的概念,2021年1到5月卖地收入为26123亿元,而今年1到5月的卖地收入只有12810亿元,跌幅高达51%。
即使如此,这份的卖地收入数据还存在水分,2021年的时候民营房企拿地金额占据4成左右,而今年前5个月央企和地方城投拿地金额加起来超过9成5。
房地产方面的销售持续走弱的情况也值得一提,今年前5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累计同比跌幅都超过了20%;同时库存也达到了多年来的新高,目前新建商品房去化周期达到了22.1个月,已经超过了15年左右的库存高点,要是再算上二手房市场的供应,整个房地产市场即使5年内不再新建房子都不会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
为了刺激疲软的房地产成交量,政策上已经做过了许多尝试,此前多降利率暂且不提,目前所有城市的首付比例已经下调至15%,还有的城市打出了买房送户口的宣传口号,未来大城市的户口估计价值也不会有多高了。
甚至还有的城市把目光放到了农民身上,江苏南通、安徽凤阳等多个城市发文,鼓励农民推出宅基地进城购房可以一次性享受5万元的奖励。
这个政策其实主要是针对离开农村多年,并且已经在城市定居的群体,而不是为了吸引常住农村的群体购房,从政策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农民自愿放弃宅基地购房领取奖励的少之又少,很难对房地产下行的趋势造成太大影响。
归根究底,这都是卖地收入跳水导致地方开始着急了,部分地方甚至没法支付公交补贴导致公交停运,还有的地方教师都出现了欠薪半年以上的情况,一些财政压力大的地方甚至罕见的动真格开始精简人员,部分地方精简了3成以上的编内人员,显然地方财政真的缺钱了,大家都得想办法省钱过日子。
土地财政收入下降,自然会导致地方财政对中央支付转移的依赖加大,2023年中央转移支付金额达到10.3万亿元,而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也只有11.72亿元。
为了缓解地负债问题,今年以来中央已经多次发行国债,但依靠发债的那点金额显然无法解决地方债问题,94年分税制后,中央拿走了税收大头,尽管中央会通过转移支付填补地方的部分预算缺口,但地方真正解决收入问题已经是98年房改后土地财政收入开始激增。
现在土地财政不行了,房产税短期内也不太可能铺开,想要补缺财政缺口更可能会扩大税源,推动消费税改革,比如征收更高的奢侈品税,还有遗产税、利息税等。
当然,更重要的是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的公共服务支出和质量,参照欧美发达国家的例子,居民没有了后顾之忧,才会敢大胆消费,消费才能更好的拉动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