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按:

1999年4月29日,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受邀出席辉县市北干渠开工仪式,与辉县原县委书记郑永和、林县原县委书记杨贵、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共同参观北干渠样板渠,并在仪式结束后参加植树。25年过去,当年约1米高的柏树,如今树高已有3米,胸径约10厘米,树下已可乘凉,傲然挺立于崖畔渠旁。因怀念穆青,此树也被当地人称为“穆柏”。

初冬时节,穆青之子穆晓枫来到父亲一生中下基层采访最多的辉县市,看到了当年父亲手植并被保护起来的柏树,重走父亲当年的足迹,重温父亲与辉县人民心心相印水乳交融的故事,感受辉县发展的脉动。回京之后,穆晓枫撰文《穆柏常青》,记录此行感受。

图为著名新闻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在辉县参加植树劳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著名新闻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在辉县参加植树劳动。

初冬时节,中原大地阳光温煦,依然处处生机。我终于来到了魂牵梦绕的河南省辉县市,那是我父亲穆青一生中去基层采访最多的地方,也是他最热爱的、始终牵挂不忘的一方热土。

一到辉县,92岁的全国劳模范清荣老人就亲热地拉着我的手,走进了他捐建的“穆青纪念馆”和“辉县人民干得好”两个纪念馆。一张张当年县委书记郑永和带领辉县人民战天斗地的照片扑面而来,把我带进辉县“十年大干”那个火红的年代;看着父亲当年在辉县留下的一个个亲切自然的瞬间,我仿佛又和他站在了同一个时空,不禁热泪盈眶。

图为穆晓枫在“穆青纪念馆”参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穆晓枫在“穆青纪念馆”参观。

辉县,曾经是南太行的一个穷县,这里山势陡峭、径短流急、水旱频仍、石多田少。然而,这里又是传说中“共工治水”的地方,从不缺少改天换地的英雄。“走遍河南山和水,不忘人民三书记”。郑永和书记虽然已去世17年,但当地群众中仍流传着“拿起白面馍,想起郑永和;花起人民币,想起郑书记”的说法。

父亲年长郑永和一岁,他们既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更像是无话不谈的亲人。

据《穆青传》记载,父亲曾经八进辉县。但当地的干部群众却一致非常确切地对我说,父亲不是八次到辉县,而是十次,并用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作证。

劳动后与部分老干部服务队队员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劳动后与部分老干部服务队队员合影。

辉县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蔡洋如数家珍地说,穆老第九次来辉县,是1999年4月,参加北干渠开工仪式;第十次来辉县,是2002年4月,参加北干渠通水典礼。1998年10月,穆老正式加入了辉县市老干部服务队,拿起工具到工地参加劳动,在农家吃派饭,把心都交给了辉县人民。

1998年穆青在辉县老干部服务队参加修路劳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8年穆青在辉县老干部服务队参加修路劳动。

为什么父亲如此钟情辉县?

我们来到了大山深处的北干渠庙岭段,沿着渠岸行走,山风袭来,喁喁如语。北干渠是退休后的郑永和为了解决辉县东北部三个乡的吃水困难,带领辉县老干部和当地群众修建的最后一个水利工程,它了却了郑永和的一笔心债。此前,他一直称自己是一个“欠下了债的老书记”。

1998年11月,穆青在老干部服务队了解北干渠规划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8年11月,穆青在老干部服务队了解北干渠规划情况。

我们来到方山风景区,在郑永和的雕像前久久伫立。这尊以“辉县精神”命名的雕像,原本以郑永和为原型塑造,却遭到了他的强烈反对,他始终认为“一切成绩都是党领导群众干出来的”。郑永和任县委书记的十年间和退休后的近二十年里,带领辉县几十万人民开山凿石、拦水修渠,手上满是老茧,吃住都在工地。“人民永和”四个大字,永远镌刻在人民心间……

我们来到了拍石头乡,坐在父亲当年与郑永和、孙钊彻夜长谈的公社屋顶上,仿佛坐在他们身边静静地倾听着他们的对话……

穆晓枫坐在父亲穆青当年与郑永和、孙钊彻夜长谈的公社屋顶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穆晓枫坐在父亲穆青当年与郑永和、孙钊彻夜长谈的公社屋顶上。

我们来到了张村乡平岭村的“五千斤大米桥”上,父亲起的这个桥名引出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

我们来到了八公里长的回龙挂壁公路,当我紧握着“当代愚公”张荣锁的手时,那粗大的手上似乎还有父亲留下的余温……

在辉县,父亲到过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几天时间我们根本走不完。无论父亲走到哪里,都会留下他这位老记者与辉县人民心心相印水乳交融的故事。辉县人民记在心里,挂在嘴上,也记录在文字和照片中,成为他们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人从不相信神仙皇帝,大多数的中国老百姓也不相信上帝和救世主。他们都坚信: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郑永和相信,孙钊相信,辉县人民相信,父亲更相信。

我豁然开悟,为什么父亲要十进辉县?因为,他在这里找到了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一直为辉县人民治山治水的壮举而感动,他要把这一群活生生的共产党员写成一个个故事,感动和教育更多的人。

有些故事是会转化成精神的。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有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和精卫填海的传说,这些传说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年代又产生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等。我们中华民族正是在这些精神力量的感召下,不断地前进和升华。

离开北干渠,原《辉县市报》总编周希涛带我来到山前公路边的一片荒地。公路是辉林公路,向北不远,即可通达林州市。他指着用红色围栏圈住的一棵柏树说:“这是穆老1999年参加北干渠开工典礼后与郑永和、杨贵和吴金印等人一起种下的。他们一共种了99棵,谁想到二十多年羊啃人毁,只剩下这一棵了。今年8月,范清荣老劳模听说此事后,夜不能寐。第二天专程到此察看,并立即安排人用围栏保护起来,起名为‘穆柏’,以示纪念。”

穆晓枫在穆柏前留影,这棵柏树为当年穆青参加北干渠开工仪式后栽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穆晓枫在穆柏前留影,这棵柏树为当年穆青参加北干渠开工仪式后栽植。

几天时间里,《新乡日报》记者王高峰一直陪我们参观。见到“穆柏”的那天下午,他非常激动,回到单位赶写了一篇别具一格的文言体新闻《穆柏记》,刊发在《新乡日报》和《河南日报》的客户端上,一时感动了很多读者。

我不解地问道,为什么我几次见到范老模范,他却只字未提保护“穆柏”的义举?

周希涛对我说,辉县人一直奉行多干少说,范清荣和他的儿子范海涛是两代全国劳动模范和道德模范,他们的孟电集团累计投入近5亿元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也许,他认为保护“穆柏”只是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2024年8月,92岁的范清荣冒着酷暑上山察看穆柏。在穆柏前,老人动情追忆穆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8月,92岁的范清荣冒着酷暑上山察看穆柏。在穆柏前,老人动情追忆穆青。

树还在,人已非。几十年过去,年轻一代辉县人成长起来了。我所到的地方,听到他们无处不在谈论着老一辈的辉县精神,又都以做一名辉县人充满自豪。

我看到,辉县生产出了全国90%的精细弹簧,小到头发丝的几分之一;辉县巨大的蔬菜工厂拔地而起,蔚为壮观;一批批无人机“飞手”从辉县市技工学校走向全国各地。

如今,辉县的绿水青山,每年吸引着160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打卡。众多的年轻记者和大学生们也来到辉县“重走穆青路”,思考着中国新闻人的责任和担当。

辉县人与我相约,明年植树节大家再来一起种树,让老一辈种下的“穆柏”成林成海。

愿辉县绿水长流,穆柏常青

(本文作者穆晓枫系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之子。图片均由周希涛拍摄)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