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俄罗斯打大仗总是先输后赢,经过长期坚持苦战后才取得胜利,这个居然是个历史传统,很是奇怪。所谓打大仗是指俄罗斯碰上大国对手,这个完全可以由从莫斯科大公国到俄乌战争的一系列历史来验证。

公元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入侵俄罗斯,俄罗斯各公国中也有进行过激烈的反抗,最终被迫臣服,到15世纪莫斯科大公国崛起终于驱逐了金帐汗国的统治,然后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沙皇俄国。

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是对俄罗斯帝国生存能力的另一次考验,1812年拿破仑动员了60多万大军一路打到莫斯科。在拿破仑进军的过程中也发生过像波罗金诺战役这样的战斗,但是俄军争取保存了主力,利用国土纵深拖垮了拿破仑大军。之后欧洲各国组织反法战争,俄罗斯是主力之一,付出了很大代价,一步步的从东欧打到了巴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布尔什维克执掌了俄罗斯政权,但是打不过德国,只好单方面议和,割让很多土地,列宁曾费尽心力劝说同志们相信这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当时西方和日本联合对俄国革命进行干预,支持俄罗斯国内的叛乱,叛军一度控制过波罗的海沿海、白俄罗斯、乌克兰,还有在西伯利亚铁路沿线哗变的,那时候的俄罗斯处境比今天困难十倍,但是他撑下来了,平了叛,恢复了大部分国土,开始新制度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发动偷袭,势如破竹地先后打到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城下,占领过乌克兰全境,那时候情形也比现在凶险十倍,但是经过长期作战,当然也有美国的大量援助的作用,苏联慢慢把德军赶出去,打到了柏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下俄乌战争也有点历史重复的意思,一开始俄罗斯摔了个跟斗,但好在稳定住了战线,从去年开始居然越打越顺,现在竟然有要打赢的意思,至少输不了了。其实比起来乌克兰作为对手份量和当年的拿破仑、西方干涉阵营、希特勒都要差得多,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关键是北约隐形参战。

这是为什么?

一是,俄罗斯从沙皇俄国时代开始就是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特别是在瓜分波兰以后,不算土地还有人口和资源,经济和地理规模是一个重大的军事基础,有助于防御。吃下俄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领土广大,边界漫长,因此邻国和出口永远很多,它很容易在各地找到纾解困难的出口,不管是进出口通道还是交个盟友、伙伴。封锁俄罗斯是不可能的,他总是既可以自给自足,又可以找到外援。在作战的时候,即使希特勒打闪电战,也会因为补给线长而牺牲推进速度,而俄罗斯也总能找到足够的时间在后方重整旗鼓。

二是,所谓的战斗的民族这一性格,是在历史长河中磨炼的,俄罗斯人比任何民族都有希望靠持久战取胜,因此也最具坚韧,在军事上只有坚持打赢的信念,是否速战速决对他来说只是希望不是渴望。去年我去过海参崴,感觉当地老毛子很沉稳,有一副“舞照跳,酒照喝”的样子,海滩上度假者挤得满满的,根本不感觉紧张。想想也是,谁能从乌克兰一路打到远东?战争史对俄罗斯民族来说是一种磨炼,民族性格发展和多次持久战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结果这个民族善于打持久战。打仗打半年,甚至几个月,就想让俄罗斯人放弃,妥协?历史上从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