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公路是1944年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及缅北大反攻胜利后修建的自印度东北部至中国云南昆明的公路,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被称为“抗日生命线”。它从印度东北部边境小镇雷多出发至缅甸密支那后分成南北两线,南线经缅甸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北线经过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至龙陵。

史迪威公路,是以二战美国著名将领史迪威将军的名字命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抗日战场上连接中国西南后方与西方盟国的主要交通线。这条公路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1938年由云南省组织20多万民工抢修的滇缅公路。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派十余万大军越过中南半岛,对这条公路途经的缅甸和滇西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由此引发了一场围绕该战时交通线而发生的长达两年多的激烈争战。

1942年初日军进攻缅甸,中国政府组织10万远征军出国护路,但因缅英当局消极退让,加之盟军高层指挥混乱,声势浩大的援缅行动以失败告终,缅甸和滇西大片国土相继沦丧;时隔一年多,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好转,由中美盟国重新组建的中国驻印军和驻滇远征军为收复失地,重开滇缅印国际交通线,分别于1943年11月、1944年5月从西边的印度雷多和东边的云南保山对盘踞缅北、滇西的数万日寇发起了全面反攻,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于1945年1月20日在缅北芒友胜利会师,重新打通了这条事关中国战场胜败大局的抗战输血线,开启了全国大反攻的胜利曙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迪威公路是中美盟军和中国民众浴血奋战,共同铸造出的血肉丰碑。中印公路全线通车之际,国民政府为表彰史迪威将军在公路的抉择、运筹及指挥方面起的重大作用和付出的卓越贡献,将中印公路正式命名为史迪威公路。史迪威公路与滇缅公路、驼峰航线的命运紧密相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军民创造的交通奇迹。二战后,由于种种原因,史迪威公路的大部分路段处于荒废状态。印度境内部分的路况尤其差。从雷多开始延伸23公里,由于严重滑坡,再加上年久失修,这一段公路已经不能通过任何车辆了。剩下一直延伸到印缅边境的大约36公里路段,出于行政和安全考虑一直在关闭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史迪威公路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着中印缅三国,中印两国曾先后数次倡议重修。中国政府尤其是云南省地方政府不断积极推动,不仅修建了更为笔直宽阔的昆明至大理、保山、腾冲的高速公路,缩短原有路线长度,而且还于2004年至2007年4月主动帮助缅甸重建了腾密公路,解决了史迪威公路全线贯通的最大困难。

史迪威公路是连接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的最便捷通道,是中国走向南亚大市场最便捷、最具经济吸引力的陆路大通道。重开史迪威公路,可以把中国东部和东南亚的新兴生产基地与印度及南亚其他国家的广大市场连接起来。

为了铭记历史,砥砺前行,腾冲收藏爱好者周世才先生与腾冲市盛源旅投公司携手在腾冲博物馆主题街区合作建成了该主题街区的第一个博物馆——史迪威公路博物馆。史迪威公路博物馆于201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开馆,原馆址在腾冲市荷花镇。2019年10月,腾冲市升级滇西抗战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将史迪威公路博物馆从荷花镇搬迁至与滇西抗战博物馆毗邻的原东方红制药厂厂址内,与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纪念馆形成抗战主题大博物馆街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迪威公路博物馆与腾冲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纪念馆等景点串点成线,现成优势互补、内涵丰富的抗战主题大博物馆街区。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0716平方米,布展以周世才先生多年收藏的抗战车辆等抗战实物为主,兼顾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博物馆内重点展出的是5000余件二战军事车辆和各类珍贵文物。一道厚重的大门,隔开了外面的喧闹,沉默而庄严地展现了史迪威公路上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展馆内的藏品以实物、历史图片、影像资料为主辅之以沙盘、模型、雕塑、道具等复原场景,增强了展览的感染力,直观地反映了滇西20万民众在没有任何机械和报酬的情况下,仅用8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长959公里的滇缅公路的修筑任务,穿越了地形复杂的横断山区和怒江、澜沧江两个峡谷,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博物馆通过全景布置手法,向游客全面展示中华民族在滇西抗战乃至全国抗战中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史迪威公路博物馆是一个抗战主题博物馆,是周世才先生在多年苦心收集大量中外历史文物基础上投资兴建的,周世才先生用了20多年的时间收藏了150多辆抗战期间使用过的汽车,在史迪威公路博物馆中展出40多辆。展馆中除了英勇殉国的抗战名将戴安澜将军乘坐过的美军威利斯吉普外,主要是二战中最著名的美军道奇中吉普、十轮重卡、福特吉普、英军奥斯丁救护车、三枪摩托、汉堡自行车等,还有在史迪威公路沿线被盟军缴获的日军东洋汽车、三菱吉普车。这些展品成了展馆的主要部分,俨然一个汽车的博物馆。当然,另外还有大批手榴弹、炮弹、望远镜等战利品。这些珍贵的藏品,仿佛向来访者诉说着二战期间发生在史迪威公路上那一段段慷慨又悲壮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厅中展出了一辆二战期间保留完整的新闻采访车,因为在战争中新闻采访车使用频率低于其他车辆,二战结束后又被缅政府作为战备车保留,没有被频繁使用,所以保存的相当完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军用卡车,即便托载4—5吨的大炮,满载8吨的炮弹,也能飞驰向前,马力十分惊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中使用的救护车,最后又被用于生活用车,属于大众德系车。这辆救护车是后置风冷发动机,不需要加水。这个车子最特别的是灯的部分,灯安置在车身的两边,而灯光是直的,被称为“青蛙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虎车,有4个型号,是当时战争期间英国人在缅北战争中使用过的车子,如今车子的4个型号都被周世才收集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威利斯汽车属于美国制造,英国组装,在二战期间条件艰苦,车上就安装了很多日常生活设施设备,比如咖啡机、发报机等,较为先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场景还原中的部分车辆,是当时拍摄电影《滇西1944》中改装过的车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收藏这些二战时期行驶在滇缅公路及史迪威公路上的各种军用车辆,周世才用了20多年的时间。“我是腾冲人,自小听着滇西抗战的故事长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渐渐销声匿迹,我想把属于腾冲的记忆找回来,分享给来到腾冲的朋友以及未来的腾冲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收藏转手车,周世才还经常深入人迹罕至的茂密丛林去找车。其中有很多艰辛,“有一次,收集车的过程中,车身太重,而且村庄道路不通,最后只能用大象拉了30多公里之后又用大货车来拉,车子修修整整之后发现刹车不好使,担心行驶过程中发生危险,又另雇了两辆大马力的大货车来拉老车子,就这样一前一后、一拉一拽,一路颠簸地把它们运回了腾冲。”周世才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藏之路,困难重重,但史迪威公路博物馆的建立让周世才很欣慰,他说“现在的很多博物馆,都是以文字展示的较多,实物展示的很少。史迪威博物馆是一个以实物为主的博物馆,通过这些藏品的陈展让我们回顾历史。也让走进这个地方的每个人更深刻地了解,为了这场战争我们国家付出了很多,做出了很多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生活。通过这些实物也能够让我们重温历史,懂得今天和平的幸福来之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忘记历史,无异于忘记自己的一部分,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了解从哪里来,才能知道往哪里去,于是腾冲史迪威公路博物馆应运而生。文化寻城,首寻博物馆,到腾冲史迪威公路博物馆,让沉默的文物带我们了解那一段段历史,揭开尘封的小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