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王耀武是张灵甫的再生父母也不为过,没有王耀武,就没有张灵甫的后半生。

张灵甫的人生转折点发生在“杀妻案”之后,可以以此来划分张灵甫的前半生和后半生。

张灵甫的前半生是黄埔军人的典型发展线路:黄埔军校学生——毕业——入伍——升职。

王耀武是黄埔三期,张灵甫是四期,论资排辈王耀武是张灵甫的学长,但二人在军校期间并没有交集。

二人的渊源产生于第一师第二旅时期,王耀武曾担任第五团第三营营长,而张灵甫也曾担任过第六团第九连连长,虽然不是直接上下级关系,但同为黄埔生,又都在第五团之下,而且王耀武和张灵甫都属于善于打仗类型的将领,二人相互闻名甚至有所接触都是可能的。

但二人这次交集时间并不长,几个月之后,王耀武就调离第一师了。

而张灵甫在第一师一直做到团长职位。

1936年,张灵甫迎来了自己一生的转折点。

这一年,他因枪杀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吴海兰,被判入狱10年,在南京模范监狱服刑。

1937年下半年,因为“七七事变”的爆发,南京模范监狱大赦,服刑刚刚一年的张灵甫碰到这个机会出狱。

张灵甫出狱后,他也在思索着下半生该何去何从。

一开始他想投靠他的老上级胡宗南,他向胡宗南写去书信,想过去某个一官半职,可是石沉大海,胡宗南没有理睬他。

既然胡宗南不肯帮忙,张灵甫又把目光投向了王耀武,一是二人是黄埔师兄弟;二是二人在第一师第二旅有过短暂交集;三是王耀武为人豪爽、热心;更关键的是,王耀武此时正在为五十一师招兵买马。

此外,张灵甫选择投奔王耀武,更是看清了王耀武身后的实力,王耀武是蒋介石十分器重的将领,而且五十一师是军政部长何应钦一手创建的,有他们在背后给王耀武撑腰,投奔王耀武,未必就比不上投奔胡宗南。

于是张灵甫又向王耀武修书一封,请学长拉他这位老弟一把。

果然,王耀武很快回信,一起寄给张灵甫的还有一封委任信,委任张灵甫为上校高级参谋。

张灵甫才过牢狱之灾,正是落魄之时,王耀武能收留他并给个一官半职,张灵甫自然是感激第零,赶紧就投奔王耀武去了。

以后的事实证明,投奔王耀武是张灵甫一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张灵甫日后的飞腾黄达,也正是从投入王耀武麾下开始。

收留张灵甫,王耀武对张灵甫是有知遇之恩;而为张灵甫争取到74军军长一职,则更证明了王耀武对张灵甫的充分信任。

74军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是王牌中的王牌,而且王耀武自己也当过74军的军长,对这支部队很有感情。

王耀武升任24集团军总司令的时候,先是提拔张灵甫为74军副军长,因为另一名副军长李天霞在虎视眈眈盯着军长职位,而且李天霞的资历远在张灵甫之上,为了扶植张灵甫上位,王耀武使用了“曲线救国”的计策。

王耀武先是从74军之外调来了施诚担任74军军长,以此堵住李天霞的口;随后明升暗降,把李天霞从王牌军74军调离,担任杂牌军100军军长;随后不久再调离施诚,任命张灵甫担任74军军长,完成这盘布局。

所以,从张灵甫的后半生来看,称王耀武为张灵甫的“再生父母”毫不过分,而张灵甫也是知恩图报之人,对王耀武是敬重有加,直到在孟良崮战役自杀之前,还向王耀武打去电话,表示自己没有带好74军,让74军毁在自己手里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