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历史之中,清王朝一直被诟病许久,尤其是到了清末时期,饱食闭关锁国苦果的满清贵族们,一直慑于洋人的坚船利炮,致使他们不得不委曲求全、割地求和。不过凡事无绝对,在清末时期由李鸿章所引进的一种武器,却在日后大显神威力挫东洋巨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且让小编来给您细细道来:
1937年9月3日,东洋海军兵锋直指厦门,虽然其船坚炮利,但是厦门并未落入其手;当时厦门守军在胡里山开炮还击,其中有一发炮弹击中了东洋军''若竹''号驱逐舰后,东洋海军仓皇撤退。
''若竹号''驱逐舰航速35.5节,排水量高达900吨,是当时十分强大先进的海军驱逐舰,到底是何种''利器''才能将强大的东洋海军打退呢?研究之后发现,当时的厦门守军用的大炮,并非是什么先进武器,而是清末时期留下来的''老古董'',但是此''老古董''的威力却十分惊人,它乃是大名鼎鼎的''克虏伯''大炮;''克虏伯''是近代史上的''明星武器'',在中国武器史中的名声,可谓是数一数二。
''克虏伯''大炮有着280mm的口径,炮管长达11.2米,总重量约44吨,每分钟可发射2枚炮弹,有效射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9760米,在3000内一块厚65mm的钢板,都能被''克虏伯''轻松击穿;''克虏伯''这个庞然大物,虽然有些笨重,但是后世战争中,中国武器装备严重落后的情况下,算是一件十分''给力''的重武器了,它能打退东洋海军,就是自身实力最好的证明;但''克虏伯''在晚清引入中国初期,却被看做是一堆''废铁''。
晚清中国被列强百般欺辱,所以开始清廷奋发图强开展''洋务运动'',欲''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晚清重臣,同时也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李鸿章,被清廷委派到德国进行考察活动;1888年李鸿章在德国初次见到''克虏伯''大炮时,被眼前这件工业革命的先进产物,惊讶的合不拢嘴,他当即表示大清要想不受人欺辱,就必须引进这件利器;随后李鸿章用600万两白银的价格,将328门''克虏伯''大炮进口到了国内。
当时清朝面临最大的威胁,乃是来于海上,而且帝都与大海之间仅隔着一个天津,所以清廷将96门''克虏伯'',布置在了天津大沽口,以拱卫帝都;作为海防要塞之一的厦门胡里山,也分到了2门''克虏伯'',剩余的大炮则被布置在大连、旅顺、威海、烟台等防御要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军面临列强的攻击,抵抗不住节节败退,连帝都被联军占领,慈禧带着王公贵族仓皇西逃。
讽刺的在大沽口一战中,联军仅有83门格式火炮,而清军拥有96门''克虏伯'',与84门德式速射大炮,弹药更是是不缺,在装备强弱悬殊的状态之下,且占据地利的清军为何还被联军成功登陆呢?原来这96门''克虏伯'',根本就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李鸿章可以说是买回来了一堆''废铁''。
如果真把''克虏伯''当成''废铁'',你就大错特错了,厦门胡里山这两门''克虏伯'',虽然闲置了几十年,但在抗倭战争依然是''神兵利器'',面对东洋海军的进犯,两门''克虏伯''勇敢回击,并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只是因为操控''克虏伯''的人,换成了不畏强敌奋起反抗的爱国志士,而非是一味畏惧洋人的无能清军;所以在抗倭战争中,遇到了英勇的誓要保家卫国的操炮手,''克虏伯''才得以洗刷了自己''废铁''的污名。
【参考资料:《李鸿章与中德军火贸易》,《厦门胡里山炮台纪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