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财政是否健康,与债务尤其是外债的规模有很大关系。简单地说,如果欠债太多,连利息都还不起来,这个国离破产就不远了。希腊、冰岛都发生过国家破产,债主为了收回一部分本金,只好减免债务,免得血本无归。

一般说来,总是外债越少越好,一分钱都没有才是最好。不过,这个规律有很大局限性,至少在国际政治领域并不完全适用。甲午战争前,很多国家都看好清朝,除了中国看起来明显比日本更大更强外,清朝的财务状况也更健康,几乎没有外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午战争之前,清朝借的外债很少,左宗棠为筹集收复新疆的军费,通过胡雪岩向外国银行借了一些。胡雪岩被内外勾结坑到破产后,再也没有中国商人敢借外债,免得被外国银行要挟。

清朝的洋务运动包括兴办北洋水师,基本都是靠朝廷的财政收入和民间资本,基本不考虑借外债。当时的外债往往与出卖国家主权相挂钩,典型的是修铁路,各个地方的路权对中国主权的危害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则不然,明治维新后就向外国银行借了不少钱,图谋对清朝开战时,更大肆在日本国内外发行债券。可以说,清朝用自己的钱打仗,日本却是靠借债才负担得起战争费用。

在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总共发行了1.168亿日元的公债,当时1.4日元相当于1两库平银。其中向外国银行发行的债务有966万镑,折合5800万两库平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清朝1894年的财政收入约为8000万两白银,能拿出来用于打仗的,最多三四成,加上朝廷历年积攒下来的银子,清朝的全部战争经费还不及日本的外债多,更何况日本还有相当于2500万两白银的内债。

日本虽然国力不及清朝,却拿出更多的经费来支持甲午战争,所以日本的胜利并非偶然。更重要的是,日本通过这么多外债,把国际金融资本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理很简单,如果日本战败,极有可能整个国家破产,日本又没有什么可抢的资源,将近1000万英镑的债券将变成一堆废纸。所以,国际金融资本必然希望日本能战胜,从而通过清朝的战争赔款,连本带息地把钱赚回来。

从这个角度来,日本在《马关条约》上索要2亿两白银的赔款,并不是一件很让人吃惊的数字。日本自身消耗的战争费用,加上需要偿还的债务,已经超过1亿两白银。

国际金融资本的态度决定了各国对这场战争的偏向,英国一直标榜自己的中日之间保持中立,实际一边帮日本在国际市场推销债券,一边向清朝索赔被日军击沉的“高升”号商船,明显是偏向日本。甲午战争的几年后,日本与英国结盟,成为英国在远东的主要伙伴及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