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绍仪生平展
今日参观珠海唐绍仪故居,回来翻翻书,了解一下唐绍仪。读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唐绍仪这个人,但对他的具体经历了解并不多。晚清至民国一段时间虽然牛人辈出,但无论怎么排名,唐绍仪都是绕不过去的大人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唐绍仪是和孙中山并列的。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北方向南方通电,都是孙唐并称,可见唐绍仪的影响力。南北议和后,唐绍仪出任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他曾任北洋大学校长,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还是复旦大学创办人。就是这么一位看似niubility的大人物,连一个纪念馆都没有,就算唐绍仪故居也仅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反观中山纪念堂、中山故居、中山公园在岭南地区比比皆是。为什么这样呢?让我们从唐绍仪的人生经历来管窥一二吧。
一、新学人才,留学美国
1874年赴美留学前,唐绍仪(右)与梁如浩(左)合照
唐绍仪(1862-1938),字少川,为避清帝溥仪讳改名绍怡,辛亥革命后恢复本名,广东香山县(今属珠海市)人。唐绍仪的父亲唐巨川是上海颇具实力的茶叶出口商。他的族叔唐廷枢当过怡和洋行的买办,后来在李鸿章麾下办理洋务,经营和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著名企业,深为李鸿章所器重。
唐绍仪自幼攻读经史,极有颖悟力。1874年,随父亲在上海学习外语的唐绍仪(时年12岁)被清政府选中。当时,容闳正为清廷选拔留美幼童,而唐廷枢与容闳是香港马礼逊学校的同窗,唐绍仪顺理成章成了清廷派出的第三批留美幼童中的一员。他学习成绩不错,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
二、初入官场,与袁世凯交好
唐绍仪与袁世凯
1881年,清政府以留学生“中学荒废,不堪管束”为由下令将全部留学生撤回。当时,唐绍仪大学还未毕业,但他见识了东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巨大差异,美国的共和制更是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唐绍仪回国后,被派到天津水师洋务学堂继续读书。182年,唐绍仪以九品县丞补用职衔,进入天津税务衙门当翻译。同年底,唐绍仪以德国人穆麟德(Paul Georg von Möllendorff,1847-1901,德国语言学家和外交家)的随员前往朝鲜襄助海关事务。1884年遇甲申政变,唐绍仪临危不惧,持枪坚守穆麟德宅,给也在朝鲜的袁世凯深刻印象。
1885年,唐绍仪到天津税务衙门任职,此时的袁世凯被封为“清朝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权代表,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因得袁世凯赏识,且有驻朝鲜的工作经历,唐绍仪被清廷派往朝鲜办理税务,成为袁世凯的书记官和得力助手。甲午战争前夕,袁世凯秘密回国。受袁世凯举荐,唐绍仪被任命为驻朝鲜总领事,直到1898年9月,因父去世而回国,结束其出使朝鲜近10年的外交生涯,此时他的才能已经众所周知。
1899年11月,袁世凯获任命为山东巡抚,唐绍仪以道员身份前往,协办外交和商务。1901年,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重用唐绍仪为天津海关道。唐绍仪在任期间,一改清政府对外唯唯诺诺的态度,办理接收分占的天津城区、收回口岸管理权等事务,敢于和列强硬碰硬,成就斐然,令同僚们刮目相看。袁世凯还上奏朝廷,称赞唐绍仪出色的表现和能力。官办山东大学堂于1901年成立,唐绍仪还出任了首任校长。
三、坚持西藏主权,续订中英藏印条约
1903年12月,英国利用日俄忙于争夺中国东北的时机,悍然派兵对中国西藏地区大举进犯。次年4月,英军进攻重镇江孜,西藏军民用土炮大刀、石块,进行顽强抵抗。8月,英军攻陷拉萨,挟持西藏地方政府,私自签订《拉萨条约》,妄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上分割出去。当时清朝的驻藏大臣有泰在英人的诱逼下,准备在条约上签字。消息传到京城,舆论哗然。1904年农历八月,光绪皇帝“赏唐绍仪副都统衔,往西藏查办事件”。由于英人在其他帝国主义的压力下,为使其行为合法化,同意派员谈判。农历九月,光绪皇帝又“敕唐绍仪为议约全权大臣”,并颁发了“钦差议约全权大臣”银牌,派唐绍仪前往印度加尔各答谈判。
国家一级文物“钦差议约全权大臣”银牌,收藏于珠海博物馆
唐绍仪在谈判中以坚定的民族立场,有理、有利、有节地反复论证中国对西藏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驳斥了英国的侵略行径,使英国企图分裂中国西藏的阴谋无法得逞。在谈判初期,英方代表费利夏(Sir Stuart Milford Fraser,1864-1963)采用英人与中国谈判的惯用手段,第一次谈判就要唐绍仪签字。唐绍仪严正申明,他是来议约的,约尚未议,何来签字之事。唐绍仪将《拉萨条约》改易十之七八。这使费利夏大为恼火,他一再声称中国只为西藏之“上国”。唐绍仪则援引例,证明中国为西藏“主国”,而不是英人所称之“上国”,坚持中国对西藏的主权。
经过多次谈判双方仍坚持不下,费利夏竟以谈判相威胁,宣称第十次谈判为“末次”谈判,如果唐绍仪再不按原约签字即后果自负。在费利夏看来唐绍仪作为钦差大臣,如果不能完成使命,则无法回朝交差,当受朝廷惩罚,以此要挟唐绍仪就范。而唐绍仪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地指出:“甚愿听末次二字。英国与藏僧立约,只有一面,并非两平等国,不能视为已得之权利,我断不能画押。”“此行倘不能在印妥商,我国自有办法,即本大臣使英亦自有办法”。随即率部员返回京城,主动中断谈判。
唐绍仪此举大出英人所料,连清廷要枢也迷惑不解。其实这正是唐绍仪的高明之处。他知道英国内阁对印度总督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1859-1925)已不信任,费利夏与唐绍仪谈判不成,反会使寇松倒台。果然唐绍仪回京不久,寇松就去职了。英国新内阁认为《拉萨条约》未能得到中国的承认,国际上会多加干涉,加上藏人也反对,于是采取和缓政策,改派萨道义(Ernest Mason Satow,1843-1929)赴京与唐绍仪继续谈判。双方于1906年签订了《中英续订藏印条约》。《条约》虽使中国失去了不少权益,但英方在条款中间接受承认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地位。在弱国无外交的情况下,由于唐绍仪以出色的外交才能和应变能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四、出任内阁总理,与袁世凯分道扬镳
武昌起义后,南北议和,北方的代表是唐绍仪,南方的代表是伍廷芳。袁世凯的意图是通过谈判让南方同意实行"君主立宪",但唐绍仪本人却更倾向于"民主共和"。所以有人说他"身属北洋,而心存共和"。南方革命党面对北方袁世凯的军队,在实力上是要逊色很多的。要真打起来,南方赢得可能性较小,南方革命党自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谈判一开始,伍廷芳就要求双方停战,然后再谈。唐绍仪不但不反驳,甚至还更进一步,说"停战不如罢战!"。一面在谈判桌上和南方代表谈如何实现民主共和,一面不断劝袁世凯停战。
唐绍仪(左)、伍廷芳(右)和英国商人李德立合照
停战之后,和谈经历了五轮,唐绍仪的观点不断倾向于南方革命党,没能为袁世凯争得更多利益。恰在此时,孙中山回国并被各省代表推举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对此非常恼火,下令"停止开议", 罢免了唐绍仪议和代表身份。最终,孙中在做出让步,他表示只要袁世凯能让清帝退位,就推举袁世凯当大总统,但孙中山企图给袁世凯挖个坑——《临时约法》规定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是虚职,总理领导内阁。
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如愿当上大总统。此时,南方的革命派又提出要求,内阁总理必须要是同盟会成员,袁世凯不依。双方由此再次陷入僵局。唐绍仪提出,让他加入同盟会,由他来担任内阁总理。这个提议得到了袁世凯和南方革命党的认可,唐绍仪经孙中山介绍,加入同盟会,并担任第一届内阁总理。
由于唐绍仪已经接受了民主共和的观念,所以他担任总理后,严格按照《临时约法》组织政府,向国会负责,甚至经常驳回袁世凯的决策,为一些问题和袁世凯争得面红耳赤。袁世凯发现,唐绍仪已经不再是他的合作伙伴了,他已经“不会再听从自己”了。袁世凯习惯了大权独揽,费尽心思得来的大总统,岂容自己成为总理上面的“虚君”?
在用人、财政、遵守《临时约法》规定等方面,唐绍仪和袁世凯看法都不统一。很明显,唐绍仪和袁世凯的裂痕已经越来越深,达到了无法弥合地步。唐绍仪见袁世凯无心“民主共和”,更无心遵守《临时约法》,非常气愤,于1912年6月15日提出辞职。这位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任职不足三月。唐绍仪和袁世凯三十多年的友好交情就此一刀两断,两人从此分道扬镳。袁世凯称帝后,唐绍仪与蔡元培、汪精卫联名致电袁世凯,警告袁取消帝制。护国军兴起后,唐绍仪再次致电袁世凯,劝其退位。对此,袁世凯都置之不理,决定在这条路上走到天黑。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举国反对声中因病去世,时年57岁。
五、政治消沉,与孙中山意见不一
唐绍仪与孙中山合照
1916年,国会任命唐绍仪为外交总长,但张勋等实力派巨头联名通电,反对唐入京。好在唐绍仪明白历史的方向,他坚决地站在了孙中山的革命党一边。1917年8月,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正式揭幕,中华民国军政府在广州宣告成立,唐绍仪被任命为财政总长,并被非常国会通过。1919年初,北洋军阀政府与护法军政府谈判议和,唐绍仪担任南方总代表。“五四”运动时期,唐绍仪通电北洋军阀政府表示支持爱国学生。他去电巴黎,要求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他的女婿顾维钧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但在南方,唐绍仪失去军阀的庇护,被人任意利用。1920年6月,唐绍仪与孙中山等在上海通电反对桂系军阀,11月,桂系军阀势力被驱逐出广东,唐随孙中山回到广州,重建军政府。同是书生、老乡,此时的唐绍仪与孙中山的分歧已越来越大,他对孙中山通过军阀战争来完成统一、恢复共和体制的理想已失去信心。或者说,作为一名曾经留美7年的留学生,唐绍仪对美国的政党体制多少有所了解,他倡导“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即使孙中山的军政府,在唐绍仪看来也只是一种军人政府,不符合西方文人治国的体例。而且他认为孙中山的理想太高,难以实现,因此他拒绝出任军政府财政总长一职。
六、自成一统,让陈济棠怀恨
1929年,67岁高龄的唐绍仪就任广东省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主席,他表示要“将中山县建设成为全国各县的模范”。两年后,他出任中山县县长,集中精力实施建设模范县的计划。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他四处化缘,修马路,建医院,把自家的花园改建成城市公园,对市民开放……至今中山还流传着他的逸事,说他修马路的时候,碰到土地公公挡路,民工不敢动,他就用手杖敲敲土地公公的头,然后让民工接着干。因为下水道的井盖老是被偷,唐绍仪下令在井盖上铸上“盗买与盗卖,均罚50元;报信或引拿,均六成充赏”字样,后来就没有人偷了。
从一国总理到一县县长,他依然做得有声有色。在县长任上,唐绍仪甚至一除旧时奢华习气,比较注意为政清廉,革除官吏衙门陋习,并微服察访,及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有“布衣县长”之称。但唐没想过中国官场在恶化,1934年10月,陈济棠通过亲信在中山唆使县兵以索饷为名发动哗变,包围了他的寓所,逼他去职。
七、被蒋介石忌恨,惨遭暗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唐绍仪把家人转移到香港,自已却滞留上海。他的政治声望使得他被视为“以华制华”傀儡的最佳选择,据说日本方面计划由唐组织全国性伪政府,取代蒋介石之位。日本特务如谷正之、土肥原等和汉奸陈中孚、温宗尧等频繁往来于唐府,于是唐绍仪将要出任伪职之说不胫而走,通过各种渠道流传散播。广州抗敌后援会于1938年3月上旬去电唐绍仪,请其脱离恶势力的包围,刻日南归,唐不予答复。到了3月19日,广州各界人士及社团在省民众教育馆二楼开会,会上由广州市各社会团体联衔电催唐绍仪南归,电文说:“请公善保晚节,否则自堕名誉,遗臭万年”,并汇去旅费2万元。这等于是对他发出最后通牒:“你到底走不走?晚节不保的后果!哼哼!我们可要制裁你了?”唐仍置之不理,旅费也不肯收。
唐绍仪的态度暧昧不明,加上蒋介石对他的独立超然姿态早有忌恨,因此决定由国民政府军统派员刺杀唐,这样既能威慑异己,又断了日人妄想。1938年9月30日,唐绍仪被国民政府特务刺杀身亡。于右任、张继等国民党元老十分不满没有掌握唐失节确证,就将其杀害。10月5日,蒋介石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院长孔祥熙等人名义,特地颁布《唐绍仪褒扬令》,同时拨付治丧费5000元,并令将唐氏生平事迹“宣付国史”。国史馆撰写的《唐绍仪传》,称唐晚年被日本人拉拢,要其充当傀儡,“终不肯出”。对于唐绍仪之死应该说是“晚节未失,惨遭错杀”。
就这样,第一任民国总理死在了自己人手中,让人叹息。后人对唐绍仪的评价是,他凭借着一生努力维护了国家主权,缔造了中华民国,践行了民主共和,无愧于青史留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