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昨天的内容咱们继续说,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矛盾其实由来已久,首先是定都南京后,洪秀全就彻底变成了吉祥物,虽然所有军情内政都要由洪秀全批准,但其实在这之前早就由杨秀清批示好了,无论同意还是不同意都不是洪秀全可以定夺的,洪秀全能做的也就是同意杨秀清的意见。其次就是很多人都提到过的太平天国科举考试,出的题目是四海之内有东王,虽然有人认为这个应该不是杨秀清的本意,而只是下面官员一厢情愿的溜须拍马,但我不这样认为,在当时南京的大小事务杨秀清是事事都要过手经心的,杨秀清在南京很像当初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事无巨细皆要汇报他知,所以开科取士的题目一定是经过他同意或者给过他暗示的。当然最令洪秀全无法接受的自然就是天父下凡,洪秀全这个人脾气不是太好,可能多少有点神经病,所以对手下之人十分苛责。例如曾经有一个人因偷窥洪秀全的居室而被洪秀全处死,杨秀清知道后,就开始天父下凡,来到天王府和洪秀全说:你与兄弟同打江山,为何杀人不与四弟商议?须重责!洪秀全跪求东王、北王、翼王愿代受过,苦求再三才算了事。这里的四弟指的是杨秀清,太平天国自己的体系里,不管谁上你身,都是按照耶稣是大哥这么排下来的,洪秀全是二弟,冯云山是老三,杨秀清是老四以此类推。

这种事一次两次还好,关键动不动就天父下凡对洪秀全的所作所为进行干预,次数多了自然让洪秀全十分的不满。毕竟谁也不愿意没事跪着叫爸爸啊,还得叫的心甘情愿,叫的亲切热情。有一次杨秀清讽谏洪秀全说:小弟虽足为臣者法,但后日幼主以后,亦要法我二兄海底之量,能受臣直谏,方尽为君之道也。自古以来,为君者常多恃其气性,不纳臣谏,往往以得力的忠臣,一旦怒而吴杀之,致使国政多乖,悔之晚矣。儿洪秀全却很不客气的说:我要克制我的亮性,养好海底量,你欺辱我不算什么,我暂且容你,你下去吧。亮性大概就是说自己火气大的意思,因为当时耶稣在国内的翻译为耶火华,所以为了避讳,这三个字都不能说,因此就用亮字来代替火字。

诸如种种其实早就令洪秀全对杨秀清十分不满,甚至恨不得杀之而后快,然而一直找不到很好的时机,基本上在当时的南京,只要杨秀清不犯错,洪秀全就不可能找到机会杀掉杨秀清,而杨秀清偏偏就犯了个很严重的错误。这就是让韦昌辉外出作战。

前面说过了,让韦昌辉外出作战实际上是为了制衡石达开,并且同时派了杨辅清杨义清监视韦昌辉的举动,这个策略本身是没问题甚至很高明的,但是联系起韦昌辉在南京时的职责,这个策略就有些托大了。韦昌辉在南京负责什么呢,负责城防治安。

韦逆统下伪承宣所居, 其中高塔望楼一座, 约高五丈余, 上有平顶,四周红色栏杆, 每遇官兵攻城时,贼即登此楼顶, 日则吆角摇旗, 夜则悬灯以传伪令。通城之贼, 皆砚此楼之令。先奔至韦贼门前, 听候分遗各门拒敌。

根据这段记载就可以很明确的看出整个南京城防完全掌握在韦昌辉手中,韦昌辉就是整个南京城防的大脑,虽然在1854年之后城防改由石达开负责,但是这一段时间石达开一直负责西征在外作战,而南京城外又有江南江北两座大营的威胁,所以负责南京城防的的任务一定不会交于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之外的第四个人,所以如果石达开不在南京的话,也肯定是韦昌辉代劳,那为什么不是杨秀清自己负责,而把城防这种事情放心大胆的交给韦昌辉,石达开,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不怕。南京城内实力最强大的无疑是东王杨秀清,除了王府内有护卫外,南京城防外围的守护部队也是完全听他指挥,而韦昌辉是调动不了城外部队的,因此就算借给韦昌辉几个胆子,他也不敢动杨秀清,可是一切随着他的外放发生了变化。有了兵权,他就可以在不调动城外部队的情况下带兵入城,而因为没有调动城外的部队,也能不被杨秀清所发觉。

可以说外放韦昌辉是杨秀清下得一步臭棋,而正是这一步臭棋被洪秀全抓住了机会利用韦昌辉完成了反杀。而他为什么在石达开和韦昌辉这个二选一里面选了韦昌辉呢,虽然韦昌辉驻扎的离南京更近,可是韦昌辉身边还有杨秀清的两大嫡系在一旁监视,而石达开此时就安徽也离得并不算远,身边也没有杨秀清的监军,突然回来也不会被杨秀清所发觉,就算没有实际负责过南京的城防,但是堂堂翼王,又有洪秀全在城里接应,想要进城也是易如反掌啊。最主要一点根据现在发现的史料来看,在打算除掉杨秀清这件事上洪韦石其实早就结成了同盟。只在等待时机。难道仅仅是因为韦昌辉和杨秀清矛盾更深吗,关于洪秀全招韦昌辉这一段扑朔迷离的事情,包括洪秀全与韦昌辉两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俩人在除掉杨秀清后各自不同的打算等等一切内容暂时先卖个关子,以后写韦昌辉的时候,我会详细的分别从洪秀全和韦昌辉的角度来好好说说不同角度不同心情下两个完全不同版本的天京事变,虽然结局一样,虽然过程相同。

韦昌辉和杨秀清早有矛盾,石达开在自己供词中明确地说:“杨秀清平日性情高傲,韦昌辉屡受其辱。”韦昌辉作为当时太平天国的三把手,能被四把手石达开说成屡受其辱,可见平常杨秀清是如何对待韦昌辉的。而且从李秀成后来的供词来看,这在太平天国里面几乎不是什么秘密,换句话说太平天国上上下下几乎都知道韦昌辉屡受其辱。韦昌辉不管表面上如何,心里怎么会不恨杨秀清呢,怎么可能和他没矛盾呢。当然在整个太平天国内部和杨秀清有矛盾的人不在少数,当然主要原因也是杨秀清确实人缘比较差,比较典型的牧马人事件就可以说明为什么杨秀清的人缘会如此的差。

《金陵癸甲纪事略》上详细讲述了这个事件的经过,燕贼牧马某甲坐门前,见东贼同庚叔未起立。东贼叔怒,鞭某甲二百,送燕贼,未及问。又送付玉昆,意欲玉昆加杖。玉昆谓既鞭可勿杖,转相劝慰。东贼叔愈怒,推倒玉昆案,诉于东贼。东贼怒,使翼贼拘玉昆。玉昆闻而辞职。伪佐天侯陈承镕、伪燕王泰日纲闻之,亦相率辞职。东贼大怒,锁发北贼杖日纲一百,杖承镕二百,杖玉昆三百,某甲五马分尸。

杨秀清的同庚叔路过秦日纲的府邸,秦日纲的马车夫正好坐在门前,按照规矩他应该起身给同庚叔行礼,但是他没起来行礼,于是同庚叔就用鞭子抽了这个马车夫200下,抽完之后又送到秦日纲面前,让秦日纲继续惩罚,这还不过瘾,还拉着秦日纲找到了主管刑法的黄玉昆让他继续再打这个马车夫,黄玉昆觉得这点小事都打200鞭子了,也差不多了,就别再惩罚了,于是全同庚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算了,结果同庚叔一气之下跑到杨秀清那里告状,杨秀清一听怒了于是命令石达开去抓捕黄玉昆。

黄玉昆一怒之下就辞职了,结果不光他辞职了,秦日纲,陈承镕同时辞职了,这一下可给杨秀清惹火了,杨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天父下凡,命令韦昌辉不但不许这些人辞职,还打了秦日纲一杖,打了陈承镕200杖,又打了黄玉昆300杖,最后还把这个车夫五马分尸了。

秦日纲就不说了,排在洪杨韦石后面的第一号人物,也是除了太平天国五王之外第一个封王的,在杨秀清死之前能够封王的人屈指可数,黄玉昆是石达开的岳父,本身让石达开去抓黄玉昆就有点过分了,还打了300杖,石达开你要说一点想法没有那是不可能的,这里面陈承镕的名气最小,不过他有个侄子名气很大,那就是连曾国藩都交口称赞的英王陈玉成,也正是这个名气最小的陈承镕在杨秀清被杀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从事后看,可以说就是这么一件小事,杨秀清就得罪了所有参与屠杀自己的人,也为自己的死埋下了祸根。

杨秀清死了,同时死掉的还有两万多名(也有说四万多的)太平天国的精英,关于他的死,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他和韦昌辉,秦日纲的接连死去,石达开的愤而出走。让太平天国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可能,太平天国失去了最强而有力的一批精英,那批从广西一路杀到南京,让清军闻风丧胆的精英。而更深层次的后果是让所有人对太平天国,对洪秀全口中的上帝,口中的天堂产生了永远的不信任感。纵使后来,为了挽回局面和人心,洪秀全对天京事变中被定为“东孽”的杨秀清又进行了恢复名誉之举,即追认杨秀清死难这一天为东升节,亲自颁发了诏书:“七月廿七东升节,天国代代莫相忘,谢爷降托赎病主,乃世人转天堂。天国代代遵三重,天情真道福无穷。妄为推测有何益,可怜叛徒成臭虫!”洪秀全此举是迫于形势,甚至将自己第五个儿子过继给东王,封为幼东王。但这又有什么用呢?仅仅八年以后,洪秀全就用自己的死和太平天国的灭亡回答了我这个问题,没用。

关于杨秀清为什么会有这个结局,其实很多太平天国方面的大家都给出了结论,我在这里就不过多分析这方面的原因,和对杨秀清盖棺定论了。毕竟从当时的曾左李,到现在的各种太平天国方面的专家已经分析的十分透彻了,我也就不在这班门弄斧了,对于杨秀清,我个人觉得在整个十九世纪的中国,论军事素养和战略纵横可以说无人出其右者,甚至可以说他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战略家,而不是战术家。最后还是用李秀成的那句话来作为整个文章的结尾吧,不知天意如何化作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