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曾被认为是一座没有“中心”的城市。但现在,它已经形成了六大片区协同发展的城市新格局。中心城区、滨海片区以及松山湖片区是目前公认的三大“核心区”。关于他们之间的比较和博弈,坊间的热情从未停歇。

滨海湾新区和松山湖高新区,谁更能代表东莞产业经济发展的未来?南城还有多久会超过虎门,成为镇街经济总量的二把手?三大核心区当中,谁才是核心区中的核心?

城区写字楼独树一帜,奠定楼宇经济的江湖地位

先说东莞的中心城区。

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等“标签”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南城、东城两个中心镇街的GDP都在去年突破500亿大关。南城与排名第二的虎门也仅相差约20亿元,经济实力可谓城区的门面担当。

除此之外,中心城区还有完善的市政配套、优越的自然生态、吸引力强的居住环境。还有,很能代表其江湖地位的“楼宇经济”,写字楼以及各种商业楼宇的密度位居全市首位。

3月10日,东莞首个轨道交通TID项目——51层高的轨道交通大厦正式落成启用。它伫立在东莞大道边上,与东莞地铁2号线、莞惠城际交汇枢纽西平站无缝连接,属于双轨物业,未来将打造成东莞TOD/TID开发和经营示范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它的不远处,还有南城CBD已建或在建的各种高密度写字楼,再过去,就是东莞大道与鸿福路交界处的国贸、台商大厦等标志性建筑;沿着鸿福路往东莞中心城区的南城和万江方向,还有高端写字楼的代表——东江之星。

“东江之星”被称为“双子塔”造型大厦,由两座地下3层、地上52层、高度为280米的双子塔及9栋高层住宅楼组成,集甲级写字楼、商业、住宅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它的最终建成高度达到360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公开的资料,这一高度超过台商大厦(289米),次于国贸大厦(390米)。

高度或许并不能完全代表楼宇经济的实力和潜力。租金水平也是参考的标准之一,以东莞中心的国贸写字楼和滨海片区的虎门黄河时装城中心大厦为例,目前在国贸中心T5写字楼的租金约为100元/平米,黄河中心大厦的租金为40多元/平米。

写字楼所能吸引的企业,也能体现其“江湖地位”。以轨道交通大厦为例,截至目前,世界500强碧桂园集团已进驻开展物业管理,东莞市资产经营公司、广东振河集团、陈梁永钜律师事务所、广东顺风餐饮、平安普惠东莞分公司等近10家企业已经签约进驻。

这个“国资字号”写字楼,也是南城楼宇经济蓬勃活力的缩影。而且,南城还是东莞金融最发达的地区、白领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商圈密集,写字楼林立,涌现出一批纳税亿元楼,其中南城总部基地、南城国际商务区等陆续建设和投用,进一步壮大了总部经济实力。

据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8年,南城GDP总量就接近500亿元,第三产业贡献率超过90%,全街道集聚一定规模的电子商务企业216家,金融机构总数达289家;如今三年过去了,南城GDP总量已经超过600亿元,南城总部基地已经焕然一新。

毗邻深圳,滨海片区有区位优势,也握有重要话语权

城区的楼宇经济再强,写字楼对外招租的信息中也会强调一点:轨道交通优势。沿着地铁2号线的南城CBD、国贸民盈城、第一国际,还有刚刚投用的轨道交通大厦,以及沿着地铁1号线的东江之星,都是这样。

有轨道交通的加持,出行办公都方便。去广州、深圳容易,商贸往来也便捷。如果直接毗邻深圳,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就更明显。与东莞中心城区相比,滨海片区靠近深圳的地理优势,决定了它有足够份量的话语权。

这个片区,传统经济强镇林立,长安虎门厚街沙田等镇街的GDP总和,在2020年超过了2000亿元,占全市总量近22%。

滨海湾新区的能量还未完全迸发。去年9月举行的东莞全球先进制造招商大会上,OPPO芯片研发中心、vivo智能终端总部、OPPO全球总部项目、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产业及综合创新示范项目落地滨海湾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OPPO智能制造中心效果图)

当时,东莞首次发布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滨海湾新区作为湾区高端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亮相,首期推出1084亩土地,打造“湾区G谷·极核”上市企业总部基地。

这个基地位于滨海湾新区的交椅湾板块,紧连深圳大空港,与深圳仅一河之隔;此外,位于沙角半岛板块的深茂铁路滨海湾站,将通过滨海湾大道与虎门高铁站串联,形成“双子星”格局。未来,利用便捷的交通网络,交椅湾板块将与深圳前海、南山,广州南沙无缝对接,形成“半小时生活圈”。

从滨海片区到深圳,实在是“近”。

长安与深圳松岗接壤,一条107国道就串联两座制造强镇;从虎门站到深圳北站,高铁不到10分钟。开车从虎门上了广深沿江高速,15分钟就能抵达深圳前海;还有,滨海湾新区与深圳,仅隔着一条东宝河……这样的区位优势,对高端产业的吸引力足够强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滨海湾新区从“零”起步,自2018年至今,成功招引了紫光芯云产业城、欧菲光电影像产业、正中创新综合体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此前协议投资额已超过4206亿元,数据标注出巨头选择背后的“滨海湾信心”。

产业是未来核心竞争力,“国字号”的松山湖优势明显

与深圳紧密相连的还有松山湖,这个“相连”并非地理位置,而是产业优势。

松山湖与深圳坂田相距约50公里,但并不妨碍华为对东莞这个创新高地的青睐,将终端总部基地搬了过来。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不止是华为,越来越多深圳企业来到了松山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份,松山湖拥有10359家企业,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千亿规模的支柱产业,通讯设备和智能终端等领域更是位居国内领先地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现在,松山湖已经形成以信息通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从基础设备、通讯网络、研发、平台、生产、运营管理到应用服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聚集了华为终端、华贝电子、生益科技、普联技术、歌尔智能、长盈精密、蓝思科技等龙头企业。

与地理位置的优势相比,高新技术的产业优势具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东莞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松山湖这方面的产业优势独树一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原大学创新城范围)为例,作为东莞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自2016年起投入使用以来,东莞相继与中科院物理所、华中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合作,投入超过15亿元财政资金,在这里共建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华南设计创新院等9家新型研发机构,以及东莞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等一批服务平台。

在地方政府与东实集团、各新型研发机构等的共同服务下,这里已经孵化出飞思凌、启迪医药等400多家科技企业,招引了近2000名企业家和科学家。

去年在松山湖举行的2020年第三期“岭南科学论坛·湾区创新论坛”曾透露,松山湖财政收入主要源于高新技术企业,而不是土地出让金等非税收入。这被视为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主动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说明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整个松山湖以及东莞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且,东莞正在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机遇,全力打造松山湖科学城,推动松山湖从“园”向“城”跃升。

综合来看,东莞中心城区、滨海片区、松山湖三大核心片区,各有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不管是聚焦当下还是着眼未来,单单以一两个指标区对三者进行比较,都不够全面。

换个角度来看,同属东莞的三个核心片区,能够形成“三雄争霸‘的局面,体现的正是东莞这座城市的包罗万象,还有潜力巨大的城市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