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多神并祀

明代中叶,锄沟镇以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勃起,商贸业的兴旺带动了经济的繁荣。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文化方面也出现了人文蔚起的盛况。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在宗教信仰方面,风俗也有所扬弃。统观明、清两代,锄沟镇在崇神礼佛中,呈现下列诸多特点。

一、多神并祀

从锄沟镇今存寺、庙、楼、阁、庵、观、基、塔等古迹20余处来看,前人对天地山川、风云雷雨、日月星辰无不视之为神;对先圣先贤、列祖前哲、忠孝节义,无不供之以祠。乃至惧水火而有火神、龙王,怕虎虫而有山神、虸蛾,求长寿而敬福星、寿星,想发财而供财神、禄神,真有点“病急乱求医,有奶便是娘”的味道。这种多神并祀的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医学、科技欠发达以及乡人的达观、包容的处事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基础的厚实。

二、佛道融合

佛教、道教旨趋不同,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斗争,但在县域及三镇中并无遗迹可寻。当地居民既不排佛,也不非道。在一些寺庙,甚而至于佛像与道教神仙同列并坐。这是黄河儿女清纯质朴、好让不争民风的具体表现。

三、陋习渐消,新风昌明

明、清期间,当地寺庙僧道云游募化之风渐趋敛迹,其生活来源转向经营寺产庙产土地,经咒符录渐趋失传,吐纳导引之术转向健体防身,巫婆神汉装神弄鬼之术遭到正人君子唾弃。寺观庙宇或变娱乐场所,或作物资交流之用,多数变成了文人学士郊游的胜地。

道教是中国传统国教,道教诸神多为于世有功、于民有益的古人。诸如开创中国传统文化先河的伏羲氏、盘古氏,传播农耕种植技术的神农氏,治水有功的大禹及李冰父子,还有轩辕氏、女娲氏等,均为传说中造福人类的先民。至于文圣孔丘有益于齐家治国,武圣关羽的“义气”精神有益于同伙经商,莫不成为三镇人顶礼膜拜的偶像。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吕梁一带兴起,始于后赵石勒,石勒信佛,其子石虎亦信佛,而他们父子的活动地盘就在目梁一带,故黄河儿女中信佛的也多起来。到了唐初,一代明主李世民也信佛,吕梁一带的佛寺,多肇基于他执政的“贞观盛世”。

据清代顺治、康熙、光绪时期诸多志书记载:“广济寺在宁乡县西北九十里柏林山,唐建。金明昌三年(1192年)重修。寺僧海淳元初赐号宏法,领山西路僧尼等事。”可见元代广济寺在山西全境所处的地位。本寺僧人海淳受元朝皇帝赐号,并受令管理全省僧人尼姑,其权也就不小。“宏法”大师“坐化时有五色祥光现于空中,倾之获舍利300余粒,有碑。僧智玮有《辞世颂》刻于石;僧惠痦有异行,时人呼为忠融菩萨,元代丙申(1296年)端坐而逝,亦有碑。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别构毗卢殿及七佛殿。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僧善琴修,举人庞贤撰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重修”。

“钟楼禅院亦在柏林山,有石碣,记仙姑遗迹。仙姑锄沟镇逯氏女,出家五台山,后归柏林山。有巨钟,众莫能悬,各就午食,仙姑举而悬之。及众觉,已坐化矣!士人感其异,建祠祀之。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修禅院,举人贾同春撰记。”

广济寺背依柏林,前临大街,坐西北而向东南。据镇人刘风岐著《锄沟古今与文物》(2002年7月内部印行)一书记载,广济寺原址宽约44米,纵深约88米,建筑面积3880平方米左右。该寺正前方为三门式山门。中山门为天王殿,面阔5楹,7檩6椽,红墙碧瓦,鸱吻高耸。檐下四周斗拱三铺作,单抄单昴重拱造。前后内柱各六,檐柱各八,屏门各四扇,左右檐柱各五。两边山门各建有歇山顶三滴水瓦厦,飞檐斗拱。檐下四柱石鼓支撑,门洞内榆木板门铁叶包装,上订黄铜兽头,口含铁环,气势威严。

正山门又称天王殿,以内塑丈二金身四大天王及哼哈二将得名。平时僧俗人等进出,皆由左右山门,若遇重大典礼及迎接俗官俗士,则正山门前后仪门(屏门)大开,以示隆重。甫进山门,迎面彩雕影壁一堵,其壁长近3丈,高约丈五,厚3尺,系双面砖雕建筑,由壁座、壁身、壁顶构成。壁座下以雕花青石为基,基上建须弥座,座间束腰处有各种砖雕图案,上层为二龙戏珠图,其龙姿态奔放有力,身形变化自如,线条优美,雕工精湛。转过影壁,中轴线上依次有乐楼(戏台)、大雄宝殿、毗卢殿等建筑。乐楼为棚式,楼棚与大雄宝殿间地势开阔,烟雾缭绕,是为前院。内植古柏3株,两侧分别建有关帝、二郎、十王、真武、一佛、十大明王、唐僧诸殿。大雄宝殿及毗卢殿间为后院,内植古柏4株,两侧分别又建有七佛殿、禅堂。禅堂与毗卢殿之间又有后山门。

乐楼台高5尺,四方各登9级台阶上台。楼棚面阔3间,进深2间。西廊房紧靠关帝殿计15间,依次排列十王殿、一佛殿、十大明王殿。十王殿内居中塑地藏王菩萨,两边分列十殿阎君。又设阴曹地府,从第一殿阴阳界到第十殿转生门依次塑列刀山、锯解、硙磨、挖眼、油锅、碓捣、掏心、割舌等十八层地狱重刑。有面目狰狞的鬼吏百余个,高与人等。下安“挑箭”、“走线”,行人触动暗设机关,狱卒鬼吏纷纷手漾足跳,张牙舞爪,展示对在阳世欺天昧理、重利盘剥、忤逆不孝、为官不清、为吏不廉者的种种酷刑惩罚,实有益于世道人心。若是正人君子入观,则自知问心无愧,天日可表,自然不生畏惧之心。一佛殿内塑燃灯大佛,殿旁为十大明王殿,此为西廊。

东廊紧靠二郎殿一线也是15间廊房,依次排列真武殿、禅房、弥勒殿、唐僧殿。

中国佛殿塑像一般正中为释迦牟尼,左右分别为迦叶、阿难两胁士,次左右分别为文殊、普贤二菩萨。也有的中塑释迦,右塑药师琉璃光如来,左塑阿弥陀佛。还有塑西方三圣即中阿弥陀佛、右观世音菩萨、左大势至菩萨。第四种塑法简洁,即中释迦,右阿难,左迦叶。第五种更简洁,仅塑释迦坐立或卧像。

佛教世界又有所谓胁士,弥陀如来之两胁为观音、势至二菩萨;药师如来之两胁为日光、月光二菩萨;释迦如来之两胁为文殊、普贤二菩萨,此为大乘两胁士。

若是小乘则释迦如来之两胁为迦叶、阿难。阿难系佛之十弟子之一,第一是多闻。大士乃菩萨之通称。

还有塑三佛二菩萨的,即正中释迦牟尼法相庄严,左首弥勒佛笑容可掬,右首阿弥陀佛俯视苍生,此为三佛。二菩萨即左次普贤,右次文殊。大殿周匝罗汉姿态各异,再加四位护法天王以及诸胁士弟子,于是组成了一个活脱脱的佛家世界。

广济寺有左、右中山门,又有过道山门一处通偏院。该院建有混元殿,曾住本镇带产出家的逯氏夫妇。

该寺始建唐代,明万历《汾州府志》及清代多部志书均有记载。国民政府时期,寺驻区公所。抗战期间区公所迁入八龙庙,寺内又住村公所。战乱中,寺内塑像纷遭毁坏。1948年晋绥兵工第八厂又驻寺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殿或被改为教室,或作生产队储仓。1971年大雄宝殿遭拆毁。1985年寺院兴建洗煤厂,1993年毗卢殿不幸偶遭大火,精兰顿变瓦砾。今仅存基址石礅、石鼓、雌雄二石狮及原偏院三孔窑洞。

广济寺后为钟楼禅院。该院坐西南向东北,于碧林绿涛中隐约现出自上而下三层院落,依次建有太阳殿、观音殿、僧寮、读书庐、天桥走廊、钟楼、三清殿、佛殿、韦陀殿、二郎祠、关帝伽蓝殿。山门外有砖砌甬道,道旁有逯氏仙姑祠。

钟楼禅院也曾因年久失修而陷于断壁残垣,镇人莫不触目伤怀,乃于1994年以来历次修葺,禅院上下,焕然一新,砖砌甬道,笔直畅达,两旁增设汉白玉栏杆,游人拾级而登,于心旌神摇中,顿生神秘肃穆之感。禅院已成为县城一个山顶公园式旅游胜地。

1961年4月23日,《山西日报》刊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指示》、《文物保管暂行条例》,并公布山西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柳林香严寺、锄沟广济寺同时被列入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