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草啖盐说蜜

——说天地美食,谈人间风味

一、肉粗而香的马面鱼

马面鱼学名绿鳍马面鲀(tun),俗名橡皮鱼、剥皮鱼等,闽南人俗称迪鲙仔

马面鱼的皮特别厚特别糙,一定要剥皮后方能食用,所以民间称其为“剥皮鱼”。

马面鱼的肉,粗而香。

鱼肉分两种,一种是细嫩鲜甜,就如石斑、鲈鱼等;另一种则是粗硬鲜香,就如巴浪鱼、黑鲳、马面鱼等。不是说鱼肉要细才好,青菜萝卜各有所好,很多人就爱又粗又香的鱼肉,嚼在嘴里,那个香,萦绕在唇齿间,真正迷死人。

粗鱼肉的代表巴浪鱼,就有很多老饕宁愿“巴浪鱼里死,做鬼也甘愿”。而相较于巴浪鱼,马面鱼的肉质高级很多,巴浪鱼腥味重,马面鱼纯粹就是香鲜甜

所以如今的马面鱼都登上了宴席,前段时间到晋江去吃婚宴,一只约两斤重的马面鱼,包上锡纸,烤得香香酥酥,成为酒席的前菜。

未开席之前,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呱唧呱唧,有马面鱼助兴,更是相谈甚欢。

说马面鱼助兴真不是夸,夏天的夜晚,如果炸一条马面鱼,配上啤酒,很多男人都会通宵达旦地喝个醉生梦死。

而家常餐桌上的马面鱼,腌咸后煎香,配上清清爽爽的稀饭,更是夏日里很多人的心头爱。

市场上的马面鱼都很大尾,但我还是思念小时候的迪鲙仔。

二、记忆中的迪鲙仔

小时候,父亲经常买鱼,口袋钱不多,买的都是经济鱼,巴浪鱼、那个鱼、迪鲙仔、臭腥成、刺鯭、薄只鱼等等,听名字就一头懵,但这些名字无论文字怎么写,闽南语还都是叫得脆脆生生。

父亲买的迪鲙仔都是很小只的,剥去灰色的外衣,去掉没啥肉的马面鱼头,露出白嫩嫩的鱼肉,用酱油炣,便是顶级美味的一餐。

印象中只有小只的才叫“迪鲙仔”,大一点的都叫大名“马面鱼”,这有点像人类,小时候取的是阿狗阿猫的乳名,长大了上学了,非得叫学名不可,不然有点不成体统。

但“迪鲙”两个字显得很有文化功底,“马面”倒是粗俗了,这是不是像拗口的古汉语与白话文的今天?

我详细查了这个“鲙”字,“鲙”同“脍”,也就是将肉细切的意思,也有说“鲙鱼”同“鳓鱼”“鳜鱼”。显然,这个“鲙”,不是“迪鲙”的“鲙”。

如今,泉州老城区的孩子很少有人知道马面鱼叫“迪鲙仔”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鱼都要吃大尾,小只的迪鲙仔少而又少,那种小时候鲜甜的味觉,只能在记忆中寻找。

某天,先生从惠安带回来一瓶调味料,说是渔民自己酿的。先生叫不出是什么名字,只对我说:闻着臭,煮肉贼香。

果不其然,有这瓶调味料的加持,一锅肉真的风味超然,后一打听,这便是传说中的迪鲙露,惠安人家家户户厨房必备,大众所称“鱼露”。

迪鲙露便是用迪鲙仔集体腌制压榨而成,其味盖过所有的鱼露,是我迄今为止用过的最好的鱼露。

原来,小迪鲙仔都做鱼露去了,难怪成了记忆中的美味。

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话说你是喜欢长大的肉粗的马面鱼,还是细汉时小只的迪鲙仔?

是喜欢或炸或烤或煎得香香酥酥的马面鱼,就着啤酒,看一场球赛?还是单纯端一碗稀饭,清清爽爽配上用酱油炣的迪鲙仔?

无论如何,都别错过了。

“草草啖盐说蜜”,谈三餐美食,讲四方风情。
请点赞鼓励、转发、收藏。
欢迎在评论区说两句,我会更加努力。
原创文章,部分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