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聚焦于速冻食品的思念食品,因为一家子公司的上市,再次站在了市场的聚光灯之下。千味央厨,思念食品孵化的预制菜企业,近期刚刚发布招股书,麦当劳、肯德基、真功夫、九毛九等都是这家公司重要的客户。也就是说,所谓的洋快餐,只不过是一家中国餐饮供应链公司流水线上的出品;而你在街边、商场里,各大连锁餐馆消费时,体验着不同的餐饮品牌,入口的却是千里之外同一个工厂配送的预制食物。

不少观点认为预制菜正在让最后的手艺人——厨师失去往日的光环。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餐饮零售化影响,预制菜C端消费关注大幅提升,从餐饮后厨逐步走入家庭餐桌,也有观点认为,预制菜走进家庭的一日三餐,人均大厨也未尝不会成为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疫情影响,出门受限,餐馆关张,此前不怎么做饭的年轻人,不得不重新拾起锅碗瓢盆,一顿饭从洗、切、配再到烹饪、洗碗,流程长,费时费力。于是,预制菜这个C端本来不温不火的行业忽然成为了必须宅家里做饭人的救星,2020年以来,预制菜赛道飞速增长,经营日渐惨淡的餐馆,急需要预制菜减低后厨成本,从业者认为,通过疫情期间的普及,消费者依然会惯性地选择预制菜丰富一日三餐,庞大的C端消费市场,更像一个待耕的处女地,庞大的餐饮市场,吸引了各大品牌开始下场耕耘预制菜市场。

即食、即热本质是外卖

预制菜一般称之为3R产业,完整的英文是:Ready to cook,Ready to heat,Ready to eat,也就是即烹、即热、即食;即烹是指中央厨房切片、调配调料和配料,回家简单遵照菜谱烹饪即可,即热是指通过微波炉、笼屉简单加热即食的食物;即食是指无需加热即买即食。

如果将即食、即热食品类比成卤味凉菜等,这门生意将更好理解,因为卤味可以标准化生产,经过腊、腌处理,保质期较长,成为了首批菜市场的“预制菜”,这类菜口感突出,在南方喜好“重辣、重盐”的群体中首先受到青睐,成为了日常家庭中,偶尔加餐的调味品,但是,囿于他们的卫生条件,这类菜品始终难登大雅之堂。

不少商超也开辟了熟食区域,希望用商超的招牌,统一的管理,实现食品卫生的背书,盒马等新零售商超,成立了自己的预制菜品牌,将传统的商超熟食区再一次升级,但是这类即食、即热的预制菜,普遍对渠道有高度依赖,特别是口感问题,因为重口难调,食物口感难有统一的尺度。因此,盒马预制菜中,最受欢迎的是火锅系列。

这类即热、即食的食物,本质是熟食,核心是渠道,如定位为家庭餐饮,很大程度上跟外卖没有本质区别,早先曝光的消息表示,餐饮供应链的核心客户,其实就是只做外卖的个体餐馆,采购标准食材之后,只需要简单加热包装,就成为了各大平台上热销的特色爆款,否则,十几元客单价,且有肉有汤的食物,不可能覆盖食材、人工与房租成本。而新零售做自己的预制菜品牌,就更像一个巨大的外卖品牌。

就像前文提到的,“我们在街边、商场里,各大连锁餐馆消费时,体验着不同的餐饮品牌,入口的却是千里之外同一个工厂配送的预制食物”,预制菜如果真的走进千家万户,我们在餐饮平台上选择不同的外卖品牌,最终吃到的也是千里之外预制菜餐厅的流水线产品,这两者异曲同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热、即食的预制菜因为加工的程度,实际上远离了消费者刚需的一日三餐,那么,切配好食材与调料的即烹预制菜,能否成为预制菜的主战场呢?

即烹等难于买菜

在南方的菜市场,鱼、肉等主材,如有需求,摊主一般会帮忙切片,如有需求,再加上姜葱也未尝不可。这种原始的市场服务,也成为了预制菜瞄准的市场,只不过,前者是市场上约定俗成的惯性,后者,希望用一个巨大的后厨,来实现标准化作业。

以猪肉为例,流通中一般分为热鲜肉、冷冻肉、冷鲜肉,因为消费习惯,消费者普遍对速冻肉存在隔阂,冷鲜肉成本不低,超市中常见的是当日屠宰运输的热鲜肉。又因为“不卖隔夜肉”的钱大妈,变相地抬高了居民肉食消费的红线,久而久之,猪肉不过夜,似乎成为了行业的通用规则,如果是即烹的预制菜,在食材加工环节,增加了原材料的流通时间,增加了食材被污染的机会,过夜的猪肉,不论是流通还是橱柜,都存在巨大的保鲜成本,更别论鱼虾蟹等时鲜食材。

另一方面,从加工车间到终端,流通锁鲜的问题,尚能用成本覆盖,而终端的问题,或许才是更大的问题,不论是钱大妈等生鲜超市,还是社区团购等新零售业态,都在争夺居民买菜的入口,即烹预制菜与其说是一个新的赛道,不如说是根植于生鲜消费的一个新品类。即烹的预制菜,归根到底还是买菜的生意,但是从源头到餐桌,配套体系难于买菜,配套成本高于买菜的生意。

饮食是刚需,但是即烹预制菜,仅仅是减少了部分配菜的时间,这对于餐饮刚需市场,只是一个不痛不痒的小挂件。更何况,成本、流通、终端等问题,都会为这个品类加诸许多限制,预制菜,并非市场所宣扬的遍地黄金。

将刚需的“必需”与提供某项优势的“需求”等同起来,最终可能是南辕北辙,因此,预制菜是即食、即热食品更像外卖,而即烹产品商业逻辑不是预制菜,本质还是买菜生意,疫情造成的虚假繁荣,并不会让这个风口持续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