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对菊花喜爱有加,它不仅香味淡雅,形态各异,有供人观赏之用,还能够用来饮用或者入药,最喜爱菊花的陶渊明甚至将菊花作为火锅的汤底,具有非常多的实用价值。除了实用性,菊花还被赋予了高洁的品质,与梅、兰、竹合称为植物中的“四君子”。

由于对菊花的喜爱,历代的文人墨客将其写入诗中,“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赞扬菊花坚强的品格,还将菊花的图案绘制在了瓷器上,制作成人们日常的器物。

菊花瓷器的发展史

在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视为长寿之花,还有着“雅洁长寿之君”的美誉,因其花瓣繁多,也寓意着多子多福。人们对菊花的应用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在四川成都永丰天回山等地,就曾出土过与菊花相关的物件,有一位女陶俑的发髻上,插着四朵十四瓣的菊花, 而另一位女俑,发髻正中插着一朵硕大的菊花,两旁还依附着数朵小花。

最早的菊花纹饰瓷器

到了宋代,菊花才成为陶瓷的纹饰,并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器具之中,不仅有单独的菊花纹饰,也有团菊纹、缠枝纹等与菊花相组合的纹样。在当时较为著名的定窑、耀州窑、吉州窑等著名窑口上都能看到菊花纹作为装饰图案存在,但多以刻划花,模印等装饰手法为主,显得素雅、质朴。

到了元朝,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战争和分裂的局面,瓷器开始迈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受蒙古族、汉族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元代陶瓷菊花纹装饰开始以绘画表现为主,菊花纹既用来做主题纹饰,也可用其谐音来表达吉祥的愿望。例如“菊”与“居”谐音,所以也做“安居乐业”;绘制菊花、牡丹、莲花的组合图案寓意“富贵连寿”。

充满艺术感的瓷绘菊纹

到了明朝初期,社会逐渐开始稳定,手工业发展极为迅速,瓷器行业也顺势发展起来。虽然在此之前菊花纹饰的瓷器早就不是第一次出现,但这一时期的菊花纹饰更加丰富多彩。

在明代中早期,瓷绘菊纹十分流行,在植物花卉纹饰类瓷器上常能见到。在朱元璋在位的洪武年间,瓷绘菊纹依旧保留着元代的风格,多为双瓣菊纹,外圈的花瓣填色,内圈花瓣通常留白。到了永乐时期,瓷绘菊纹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虽然依旧以双层的花瓣居多,但是构图更加大气,绘图的方式也更清丽自然:

菊纹基本不见花心,花叶也不再留白,内外层的花叶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匠人们还用墨的浓淡来渲染层次,让菊纹的瓷器充满了艺术感。

明代中后期,斗彩、五彩竞相成为新的流行趋势,菊纹瓷器的色彩也变得非常丰富,图案讲究对称和留白。这一时期斗彩瓷技艺发展,也给瓷绘菊纹也带来了新的时代特色。

清代写实的菊纹瓷绘

如果说清代以前的菊花纹瓷器更注重意象的表达,那么清瓷器的菊花就俨然是一个写实派。

清朝不仅沿袭了前朝的五彩和斗彩,还在此基础上研发了珐琅和粉彩等新技艺,使清代瓷器的釉色更加鲜明亮丽。

除此以外,清代的菊纹都非常接近实物,除开顺治时期还遗留有前朝的风格,到康熙时期,纹饰的菊瓣开始变得更细长,还发明了花瓣外勾线内划线的新画法。

到了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对菊花喜爱有加。在《甄嬛转》中,眉庄正值盛宠,皇帝便送她了许多菊花,借此来表对她的喜爱。

与此同时,他也命令匠人在瓷器、珐琅器上绘制菊花的图样,在《雍正十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中,就曾记载了当年雍正帝四次对制作象牙菊花雕刻提出的具体要求。

随着清朝国库收入稳定上升,菊纹的表现也开始以斗彩、粉彩珐琅彩为主,构图疏朗,线条柔和,不仅颇具风情,还非常大气,让人能感受到其魅力。所以在雍正时期,以菊瓣为形制的瓷器作品,往往都是精品。

乾隆时期,瓷器的纹饰还在不断发展,常与山石或是其他花卉搭配,但相较于之前,则显得非常繁冗复杂,异常隆重,反而失去了原有的淡雅风情。

嘉庆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的衰退,人们不再青睐于将菊花作为纹饰,而是偏好象征富裕的牡丹花。

菊花纹饰不仅象征着吉祥、长寿,也能够表现华夏儿女自古以来不屈不挠的高傲气节。菊花的种类繁多,有花色不一,而菊花纹饰的瓷器更是各个时代留下的美好图腾,寄予着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