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寿命跟今天相比而言,是十分的短暂,但究竟寿命有多短呢,今天小编跟大家一起谈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古代,高出生率往往伴随着高死亡率,人口一直徘徊在一个相对的数值之内,据相关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人口大约在三千万左右;三国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争,人口降至一千万左右;唐朝鼎盛时期人口大约在八千万左右;明朝峰值人口大约在一亿五千万左右;清朝时期峰值人口四亿多,人口在盛世时期大幅的增加,随着王朝后期,战争的爆发,人口就会迅速的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代诸侯割据,争夺的是土地人口,土地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获得更多的人口,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增加,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为了增加人口,规定女子十七岁就得出嫁,否则父母家人就要被治罪,男子三十不取,同样会被治罪;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为了使秦国富强,通过增加重税来促使男子分家,从而提升人口的增长;西晋时期在规定女子在十七岁之前必须出嫁,否则就由官府随意分配丈夫。在这一切的措施之下,人口并不能跟今天的人口相比,在在之中,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高出生率的情况之下,伴随的是高死亡率,中国古人的寿命究竟有多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医疗技术落后,土地生产率低下,一遇自然灾害就会有大批的人饿死,战争的爆发使得很多人在战争中死亡,这一系列的因素影响,导致人口的寿命不会太长。我们今天看到的七十岁的老人到处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也是到处可见,我国目前人均预期寿命都将近八十岁,而在古代老人们常说的几句老话,五十知天命,这句话暗示了人生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只能顺应天命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人能够活到七十岁的已经是很稀少的了。

苏轼曾经在词中写道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才年仅38岁,在我们今天看来,那是一个风化正茂的年纪,是一个事业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本应该是充满斗志,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在这个时间段根本不可能称为老夫,可是在苏轼看来自己已经步入了老年了。我们再来看苏轼的寿命,他活了64岁,在公元1037年病逝,在他活到三十二岁的时候,生命就过了一半,虽然在当时他不能预测自己能够活到多少岁,但我们从这句话彻底的暴露了古人的生命是有多短。

苏轼不能预估自己的寿命,有可能他称老夫是因为对仕途的迷茫而心灰意冷而自称老夫,可是古代人的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感谢科技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使我们的寿命得到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