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方城县小史店镇的香山北麓,有一处“佛爷沟”,藏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佛沟摩崖造像。这些造像石刻,是豫西南最大的摩崖造像,也是南阳唯一的佛教密宗造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沟摩崖造像,南靠香山,东接最早的楚长城遗址,北邻南阳盆地通往江淮平原的古驿道,西有香山寺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北两块天然巨石之上,共计雕像32龛138身,最高1.4米,最低0.2米。主要以华严三圣造像、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十六罗汉、五十三佛、十王像为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唐代的十二臂观音造像,为河南最早出现的密宗观音造像。西王母造像,在河南佛教造像中仅此一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沟摩崖姿态各异,或神态端庄,或气魄雄强,写实流畅,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志》载,此处原有“香山寺”,仿龙门石窟所造。据丝绸之路研究专家杨镰考证,佛沟摩崖开凿于西汉,部分石窟艺术早于龙门石窟,最迟为宋代,是佛教传入中原的早期作品,巨石和雕塑应是丝绸古道的地标性坐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沟造像中有很多西域人的形象,其中有一尊罕见的骑羊佛像,只在新疆发现过,内地仅此一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沟摩崖造像的雕刻工艺,和南阳汉画如出一辙。而南阳汉画中也有“胡人持节使者”“胡人执钺门吏”“胡人舞乐稽戏”“胡服骑射”等,均为深目、高鼻、披发、左衽、戴尖帽等西域人才有的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溯到西周时期,南阳方城属于缯国,方城垭口处曾设“缯关”,“天下九塞,方城其一”即指此处。而“缯”字在《辞源》里释为丝织品的总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中也有采桑图、纺织图的场景,与方城四里店乡、拐河镇悠久的养蚕、缫丝习俗相吻合。康乾时期的小史店,仍多以丝蚕、中草生药为业,而今那古老的柞蚕林依然浓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大胆推测,那些充当中西方贸易桥梁的“贾胡”,在中华大地上四处游历,建造寺庙,“设像行道”,成为早期的佛教传播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宛西自治的首领别廷芳,出生于内乡县丹水镇(今西峡阳城乡)。他的墓碑拓片,也证明了西域的别姓家族,部分沿着丝绸之路东迁到南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林村还发现了西域特有的胡柳,俗称馒头柳,新疆语为“苏盖提”,在甘肃为“河柳”,是旱柳的变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人牵着骆驼,骑着大象,从西域而来,或成为职业的乐师或舞者,或成为汉朝官吏服务的奴仆,或被征召入伍成为“七校”之一。

而凿空西域的张骞,因开通丝绸之路,被汉武帝封为博望候,其封地就在如今的方城博望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西端中《张骞出使西域图》,曾引起学界争论不休。有人曾论证汉武帝派张骞赴大夏国,是为了问金佛名号,此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和臣僚们在甘泉宫拜谒,霍去病缴获的小金人。公元前115年,张骞二次荣归长安,引入了佛乐《摩诃兜勒》,被李延年二创为武乐“二十八解”。

虽不能考证是否只是以佛教为目的,但根据史实并不能完全否认张骞接触到佛教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望的风味小吃“博望锅盔”,是新彊和西域一带才有的馕。行进在“南襄隘道”上的胡人商贾,还是吃得惯家乡的特色美食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巡行丝路”的汉画石中,生动地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时驱除阻挡者的画面。其中有一对巨大的实木车轮,和楼兰古城 “三间房”的“西域第一车”一模一样!而头戴尖帽与双护耳的弓箭手,属于丝路早期的领有者塞种人(萨迦人)。

而南阳新店乡熊营村发现的“吼狮图”汉画,更是证明了南阳早在汉代,就已经是西域以及印度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狮子原产地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战国称“狻猊”。而作为物种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源于公元79年,月氏国王遣使进献狮子。公元88年,安息国遣使献师子,但多藏在上林苑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印度到波斯,狮子一直是神力和王权的象征。佛教以狮子吼来形容佛说法深刻明晰,用狮子来充当菩萨罗汉们的坐骑;波斯古代宗教则以狮子为护法神兽,身带双翼守护在神坛。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狮子便随着宗教传播,开始融入社会民俗文化生活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时期,狮子逐渐艺术化,化身墓园的天禄、辟邪石兽,承担起护法镇邪的重任,逐渐成为威严尊贵的象征。民间也大量使用石狮子、铁狮子,装饰桥梁牌坊、镇守陵墓、守卫宅院。普通百姓为了获得狮子所带来的“祥瑞”,节庆时候便兴起了舞狮,

过去的专家们认为,丝绸之路的起止点,一头在西域的大宛国,即如今的乌兹别克斯坦;而另一头则是西安或洛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宛国,是西域36国之一。其盛产的汗血宝马,也称大宛马,有天马之子的美誉。爱马的汉武帝想用金帛求购一匹大宛马,却因汉使在贵山城被杀,便二征大宛,从此大宛服属汉朝。李广利带回的千余匹西域良马,后来培育出山丹军马,汉代骑兵的战力也因此大幅增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南阳位于浅山盆地,别称“宛”,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所。宛读音yuan,“宛为大都,士之渊薮”。两汉时代的南阳,经济繁华,水运发达,是全国冶铁业中心,是丝绸、瓷器、冶铁、农牧产品、农耘技术的荟萃之区。种种迹象表明,丝绸之路的源头在宛城——南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现佛沟摩崖的方城小史店镇,原名“小赊店”,起自淮河古渡—北午渡口至荆襄平原之陆路驿道必经于此,现驿站遗迹犹存。

旧时,小赊店临近宋代闸山县的治所寺门(今寺门村),来往于北午渡口和赊店重镇的丝绸、盐担及茶药客商均须在此小憩,因小镇小于西南90华里的赊旗店(今社旗县),故被冠以“小赊店”美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桐柏山余脉层峦叠秀,自古就是商贾、兵家必争之地,佛沟摩崖造像也成了丝绸之路源头在南阳的重要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