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同样的一件事,为什么人们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呢?那是因为人的格局、境界不同!

在《西南联大文化课》一书中,冯友兰教授提出人生有四大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自然境界,它的特点是,人的行为都是循着天资或者是循着习惯。

有的人天赋异禀,与生俱来有一种天资、天分,于是就照着这个天资去行事,至于为什么这一,他不一定了解。

比如,一个人说他要学文学,你要问他为什么要学文学,他说我的兴趣就是文学。

还有的人做事是循着个人或者社会习惯去走的。比如,看到很多人都上大学,你问他为什么也上,他说别人上大学他也跟着上。

第二种境界叫作功利境界。它的特点是,人的行为都是为利,做什么事都有很清晰的目的、动机。

比如,有的人行事为了增加财富或发展自我,提升个人名誉,都是为了利。

这种人并不一定都是坏人,也不一定专做坏事,也可以做好事,做有益于别人的事情。

第三种境界叫作道德境界,它的特点是,人的行为都是行义,都是求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最后一种境界是天地境界,它的特点是,个人必定要在一个全之中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浩然之气,在社会上是一个堂堂的人,正所谓“顶天立地的人”。

根据冯友兰教授的 观点,你属于哪一种境界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