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父权制规训之下的“成为男人”就像一个圈套,圈住的不仅是菲尔,还有成为冷血谋杀者的彼得。牧场山脊上的犬之阴影尤在,引发的是关于性别角色规训带来的人物悲剧的反思。

(《犬之力》海报)

犬之力》(The Power of the Dog,2021)是简·坎皮恩(Jane Campion)淡出大银幕12年后的回归之作,其细腻从容的精准表达、引人深思的思想主题展现了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斩获了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第9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等多个奖项。电影以海面微皱的波纹展示了海底涌动的暗流,剧情推进中看似波澜不惊,一剧终了却让人似从惊涛骇浪的侵袭中惊醒。图穷匕见式的情节结构,给予了影片无穷的回味空间。

在影像风格上,牛仔、小店、孤立的社群、广袤荒凉的原野构成了西部片的视觉符号系统,可故事情节既不关乎除暴安良,也没有善恶对立的枪斗。美国电影网站电影舞台(The Film Stage)将其称为“性心理相关的西部片”(psychosexual western),《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的影评人莉亚·格林布拉特(Leah Greenblatt)则将其誉为“一部巧妙、引人注目的新黑色西部片(neo-noir western)”。两者都将《犬之力》放在西部片这个谱系中予以审视,但关注的是其中不同的特质,前者侧重电影对人物情感世界尤其是性心理的刻画,后者则将焦点放在道德判断模糊的悬疑谋杀上。诚然,影片故事既可以被视为经由犯罪完成的性别角色的自我成长,也可以被视为经由人物性心理的演进而完成的谋杀。在对男性气质和性别表演的审视之中,影片创造性地利用了西部片的表现张力,为这一类型谱系增添了新的元素与魅力。

“成为男人”的成长史

坎皮恩大多数作品都以女性主义的立场去表现女性的处境和内心,其声名鹊起之作《钢琴课》(The Piano,1993)便以平静、细腻、富有诗意的笔触表达了女主人公心底饱受压抑的呐喊。在《犬之力》中,她将镜头一转,开始去审视男性在性别权力视野和性别角色规训中的遭遇与心路历程。

(《钢琴课》剧照)

影片开篇就是一个男孩儿的独白:“父亲去世后,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我母亲能过得幸福,如果不去帮助我的母亲,不去拯救她,我还算什么男人。”随着剧情的发展,这段独白的发出者──彼得出现了。不同于社会流俗对一个充满保护欲的男性的想象,彼得显得苍白而单薄,有着大而无辜的眼睛和温柔的神情,纤长手指制作出来的精美纸花展现了他情感的细腻和心思的灵巧。彼得出现在气质粗犷的牛仔们的聚会现场时显然颇为引人注目,缺乏男性气概几乎成了他在男性群体中一眼就被识别的标签以及不可掩盖的“缺陷”。即便他满怀善意和热情地应对顾客,仍遭受菲尔不留情面的奚落和嘲笑,被讥讽为“淑女”“南希小姐”。

“我父亲说,造就男人的是障碍,你要努力克服它。”这是彼得后来和菲尔聊天时所提及的成为男人的方式。与世俗眼光鄙薄之下的外在形象标签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成为男人是彼得坚定的成长目标,这一目标因其父亲的去世而显得清晰。医生约翰·戈登虽然在影片中仅以墓碑的方式出现,但对彼得的影响贯穿始终。当彼得把制作好的纸花放置于父亲的坟墓之前时,我们窥见了他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一方面,彼得专注于外科医学的学习,致力于继承父亲的事业;另一方面,他希望充当母亲罗斯的守护者。父亲位置的空出,使他有了取而代之的契机,而在此之后,他将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实现这一目标。

“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男孩必须做出了不起的行为。”[1]影片便是围绕彼得这一“了不起的行为”而展开。面对菲尔的嘲弄,彼得并非不受打击,在母亲面前也难掩落寞的情绪和眼里的泪水。但当他从医学院放假来到牧场时,一切悄然改变了。彼得是优秀的狩猎者,当他第一次给母亲献上自己狩获的灰色短毛兔时,便让人注意到他细腻的心思及对母亲的爱意。可他面对猎物时毫不心慈手软,不久之后,年轻的使女即发现他在自己的房间里平静地解剖了这只兔子,以此作为当外科医生的练习。对于母亲阻止他在自己房间里解剖兔子的言辞,彼得不以为然,宣称“一个男人永远听妈妈的话,能有什么出息”。他不仅对自己的目标十分清楚,对所做之事也有非常坚定的判断。

在第二次捕猎中,彼得发现了菲尔这个“猎物”,撞破了他不为人知的放松场所和关于布朗克·亨利的秘密。自此,一场围绕菲尔的围捕展开,一切在菲尔对彼得的主 动示好和接近中得以完成。牛仔们从未识别的“山脊处大张嘴巴之犬”,彼得却说“我刚来就发现了”,相比菲尔需要布朗克·亨利教他“用别人不会的方式运用双眼 ”,彼得显然技高一筹。最终,彼得以一场谋杀拯救了处于精神崩溃边缘的母亲,完成了与母亲之间权力关系的转换,以自己的定义给予自己一场“成人礼”,确认了“男人”这一身份。

男性气质与性别表演

成为男人,不仅是彼得自己的追求,也是菲尔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的对彼得的改造。两者定义男人的方式并不相同,彼得看重的是自己做了什么,菲尔关注的是彼得是否具备扮演男性的能力。菲尔对男性气质的追求近于执迷,其扮演者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认为,菲尔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有毒的男子气概”(toxic masculinity):“有毒的男子气概往往来自社会的压抑──他们的阳刚之气里带有表演性质。”[2]“有毒的男子气概”一词在英文世界里颇为流行,意指男性压抑情绪,尤其是掩饰痛苦,将暴力误读为权力,过度推崇强硬、粗鲁、坚韧等外在表现。这种被误读的阳刚之气,通常需要通过刻意的表演去彰显。

(《犬之力》剧照)

来自社会的性别角色期待是人们难以躲避的压力,具有同性恋取向的菲尔无疑要遭受更多的煎熬。“多数社会都不允许人们自由扮演生理性别角色(sex roles)与拥有社会性别理想(gender ideals),反而往往倾向于通过明显区别对待生理性别角色,把正常的男性举止与女性举止界定为对立的或互补的,从而夸大生理上的潜质。”[3]或许出于对自身性取向的焦虑,菲尔的性别表演近乎疯狂。他执着于西部牛仔的装束,满面胡须,不修边幅,甚至臭气烘烘。一双总把地板踩得嘣嘣响的马丁鞋,宣告着他对整个牧场的绝对控制力。无论是日常对乔治的打压和奚落,还是在罗斯饭店里对其他顾客的粗暴和驱赶,菲尔无时无刻不凸显自己的独断、强硬与粗鲁。但是,尽管菲尔态度专横,却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去迎合关于男子汉的想象,为了融入与男性(乔治)的对话,作为同性恋者的他甚至不得不在乔治面前装作饶有兴趣地谈起“老太太带来的那些女孩儿”。

如果说日常的装束与举止让菲尔得以向外界宣告“我是什么”,那么彼得的出现则让他获得了宣称“我不是什么”的契机。对于一个世俗眼中缺乏男子气概的娘娘腔的出现,他的反应比任何人都来得激烈。第一次在饭店里与彼得相遇时,菲尔便对彼得极尽奚落,直到他决定与彼得和解之前,每次见面都必对彼得加以嘲讽。牛仔们甚至在菲尔的引导之下称彼得为“小基佬”,将缺乏男子气概与同性恋者联系起来。“恐同”成了菲尔与牛仔们之间的共识,取笑和戏弄彼得也便成为他们之间的默契。“很多急于表现和证明自身男性气质的男性,就常常借嘲笑和仇视同性恋来证明自己不是同性恋,而是真正的男子汉。”[4]菲尔与牛仔们通过“恐同”表演,进一步在同伴中彰显男性气质,确证自己的性别角色。

“男性针对男性的恐同是厌女的(misogynistic)”,这种“‘厌女’不仅是指它压迫了男性中的所谓的女人气质,而且它对妇女也具有压迫性”[5]。菲尔对彼得的厌恶之中藏着他对罗斯的抗拒,他在一厢情愿对彼得进行男性气质培养的过程中反复强调彼得成为男人的最大障碍来自于彼得的母亲,教训彼得“别让你妈把你弄成娘娘腔”,希望能将彼得从罗斯身边剥离开来。菲尔对彼得的男性化改造或许带着对罗斯的报复情绪,更带着对女性气质的极度仇视和拒斥。

一切看似关乎对男子气概的追求,但暗藏其中的是菲尔微妙的性心理发展。菲尔不仅挑拨彼得与母亲的关系,更在彼得身上投射了对布朗克·亨利的想象。一方面,菲尔寻找彼得与布朗克·亨利的相似之处,强调彼得和布朗克·亨利开始学习骑马时的年纪相仿,将布朗克·亨利使用过的马鞍给彼得使用,似乎在制造一个布朗克·亨利的化身;另一方面,菲尔又将彼得放在了当年自己的位置上,有意无意地在彼得身上重复当年布朗克·亨利对自己的引导。与彼得一起出行的时候,菲尔追忆与布朗克·亨利共同蜷缩于一个铺盖之中的那个夜晚,仿佛期待能与彼得将此事重演。

布朗克·亨利这个人物从未出现,却无处不在。菲尔反复提及此人,不停地强调此人的传奇往事以及对他们兄弟俩的恩惠,将其称为“教育我们的狼父”。从菲尔口中可知,布朗克·亨利身上散发着粗犷的野性之美,是菲尔一生孜孜以求的男子汉形象。深藏菲尔内心的秘密是,布朗克·亨利是菲尔欲望的投射对象,是他一生怀念的爱人。在这座几乎与世隔绝的牧场中,菲尔一言一行都在追寻甚至扮演布朗克·亨利。深度压抑的性欲望与情感诉求酿成了菲尔近乎扭曲的性心理,“有毒的男子气概”造成了他一生的悲剧。

蛮荒之地的年代往事

《犬之力》的故事发生在1925年的美国蒙大拿州,这里有荒芜广袤的原野和寒冷的空气,除了人们寥寥的对话和牛群的哞叫,很难听到其他声音。在这旷日持久的沉寂之中,远处山谷的阴面隐藏着一只血口大开的狗,看起来既充满力量,又似乎有着愤怒与狂躁。正如《钢琴课》中艾达远望自己被遗弃的钢琴所在的那片海域,一边是荒寂的沙滩,一边是汹涌的海水,这是坎皮恩擅长处理的故事空间:蛮荒的原野、荒芜的意象,一切似在平静之中,却压抑着一股躁动的暗涌。

(《犬之力》剧照)

在这荒凉之地的居所里,四人共处的关系异常微妙,一场风暴在其中酝酿。乔治性格温和,与菲尔一起经营牧场时更多表现为顺从,他永远西装革履,即使在牧牛的时候也是如此。乔治向往世俗生活和家庭温暖,在罗斯教他跳舞的时候,竟激动落泪地说道:“我想说,我不再孤身一人,真好。”显然,一直以来紧密相随的菲尔并没能让乔治感受到真正的陪伴。面对菲尔的多次挑衅,甚至将他称为“一无所知的傻胖子”等侮辱性的话语,不善言辞的乔治经常沉默以对。但乔治外表看似懦弱,行动上却展现了充分的决断力,没征求过菲尔的意见便自行与罗斯登记结婚。与罗斯结婚后,乔治展现了他热爱世俗社交生活的一面,不惜邀请州长夫妇远道而来,这一点与菲尔的理念背道而驰。

菲尔在广袤的荒野中建立了与世隔绝的栖身地,以此拒斥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身为耶鲁高材生,精通文学与音乐的菲尔极度推崇野性粗犷之美,几乎完全舍弃了与现代文明的联系,那身臭气烘烘的牛仔服仿佛在极力掩盖他曾受过的教养。菲尔用自己的聪敏与强硬,获得了对牧场的绝对统治力。面对乔治邀请来的州长夫妇这对荒原的入侵者,他不经梳洗便径直闯入聚会场所,不留情面地拆穿罗斯为了这次聚会一再练习钢琴,将上流社会社交的虚伪毫不留情地摊开来,在驱赶这对城里来的夫妇的同时,再次从精神上重创了罗斯。

作为一个厌恶并物化女性的男权至上主义者,菲尔一早就对罗斯充满警惕,对乔治与罗斯的接近忧虑重重。饭店里,菲尔对彼得的侮辱和戏弄,看似对娘娘腔的刻意排斥,但更深层的是他内心对罗斯的敌意。他用强悍的态度维护着自己所打造的男性天地,对任何生活上的改变极为恐惧。而罗斯带来的不仅是他与乔治之间亲密关系的解散,而且是作为异性恋象征的、作为他心目中男性气质阉割者的女性的闯入对他的打击。

在这片被菲尔的绝对男权所统辖的荒原上,罗斯深受厌女情绪的迫害。经营饭店的时候,罗斯有着亲切的笑容,是一个受顾客欢迎的老板,还能以钢琴伴奏营造欢快的气氛。一切因菲尔的挑衅与刺激而迅速改变,菲尔大闹饭店当晚便让她经历第一次精神崩溃,与乔治结婚之后,菲尔的言语侮辱和精神折磨使她常日处于焦虑和恐惧之中,开始疯狂酗酒。与《钢琴课》里一样,钢琴再次象征了女性自我表达的方式,罗斯在菲尔的仇视和打压下丧失了弹钢琴的能力,成为一个被终止发声的女性。菲尔则用吉他声、靴子声宣告了对屋子的绝对所有权,而罗斯只能是这屋子里可怜的寄居者。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彼得给母亲献上野兔,母子因此有了片刻的温馨与欢乐,但菲尔沉重的靴子声一经响起,两人的脸上便瞬间蒙上阴影。

尽管力量微弱,罗斯也一直努力保护彼得。不论是将彼得做的纸花从牛仔面前收走,还是旁敲侧击让彼得远离菲尔,可怜的母亲都尽其所能地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庇护。彼得与菲尔的接触让罗斯异常恐惧,在目送彼得与菲尔相伴远行却无能为力之时,罗斯的意志被彻底击垮。在酒精的作用之下,精神恍惚的她违背菲尔的意愿,将牧场的兽皮卖给印第安人,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反击。她戴上印第安人回赠的兽皮手套,喜极而泣,这微不足道的反抗似乎给她带来了片刻的安慰和振奋。但从菲尔得知此事之后的暴怒可见,此举将给罗斯带来灭顶之灾。由此,彼得加速了对菲尔的谋杀计划,因为母亲看起来危在旦夕。

彼得用自己的方式终结了这屋子中尴尬紧张的关系。彼得异常聪明和敏锐,在他刚来到牧场的时候就似乎洞明一切。即便一早便觉察了母亲的痛苦,他也对母亲酗酒一事装作一无所知。最终,他秘而不宣的谋杀计划清除了这片原野上强硬的统治者,将重塑牧场的权力交到了罗斯手中。乔治与罗斯也终于从菲尔的阴影中走出,开启了他们所向往的世俗生活。菲尔溘然而逝,这个家庭的结构悄然改变,但一切最终将被岁月掩去,成为这片蛮荒之地上的一件往事。

西部叙事的遥远呼应

西部片是好莱坞的古老片种,在100多年的电影发展史上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之作。早期西部片惯于塑造“事了拂衣去”的英雄,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则出现了心理西部片与职业西部片。到20世纪90年代,《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1990)、《不可饶恕》(Unforgiven,1992)等打出“重新诠释美国西部历史”的旗号,西部片开启多元化发展时期,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形态。从21世纪初的《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2005)开始,西部荒原成为男同性恋者隐藏和释放欲望的秘密之所。引起一时轰动的《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2007)悲叹社会失序与命运无常,又在扣人心弦的犯罪情节中出现了新的突破。托马斯·沙茨(Thomas Szasz)认为,西部片的类型演变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对类型本身建构与表达规则的持续改进,二是当代美国社会不断变化的信念和态度。”[6]西部片不断地进行类型的多重变奏,新元素、新阐释方式源源不断地注入,展现了强大的包容性与类型张力。

(《犬之力》剧照)

一方面,西部片除了为人所熟悉的美国西部景观与被环境孤立的社群这一视觉符号系统,通常有着小镇闯入者的形象,上演着除暴安良的情节。在罗斯和彼得到来之前,牧场、菲尔兄弟、牛仔与使女们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活空间。而闯入者是散发着女性气息的罗斯和彼得,这一角色并未由作为英雄符号的牛仔担当。相反,牛仔外形的菲尔形成了对妇(罗斯)弱(彼得)的欺凌,是对温馨的家庭、正常社会生活的威胁。菲尔诚然暴戾,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恶”。“有毒的男子气概”让他充满铲除异己的冲动,对闯入视野的女性化存在必欲除之而后快。正如原著所言,罗斯的到来对菲尔来说无异于世界末日。他对罗斯的压制和打击可谓不遗余力,言语上侮辱,行动上慢待,宣称她是一个冲着兄弟的财产而来的女人。他奚落罗斯为“廉价的阴谋家”,以阶层偏见的外衣,将自己对异性恋的内在恐慌与极度的厌女情绪显露出来。相比之下,彼得外形是柔弱的、从属性的,但在这出“除暴安良”的戏中,彼得扮演了本该由牛仔扮演的角色。随着假期结束,彼得也将离开荒原,像是古典西部片中那个修复了小镇秩序却又不得不离开的孤胆英雄。这一形象的倒转突破了西部片类型构建的法则。

另一方面,即便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已显得古远,西部片依旧没有舍弃野蛮与文明在荒野上争夺主权这一主题。彼得是荒原中的闯入者,他穿着时新的白色帆布鞋,携带着人头骨标本、大量医学书籍而来,仿佛一股现代文明的气流侵袭了这片蛮荒之地。面对牧场上的躁动和敌意,他始终镇定自若,一举一动都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捕猎兔子是为了当外科医生做练习,靠近菲尔是为了最终实现对他的谋杀。从练习骑马,克服内心的恐惧在荒原上四处游走,寻找因炭疽病死去的牛并剥下牛皮,到等候时机使菲尔身染病毒,一切都按照他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菲尔带着野性的气息,却过分自信对牧场完全的支配力,对人心的微妙失之洞察,对周遭的危险一无所知。彼得对菲尔的谋杀,仿佛文明对野蛮的围猎,最终宣告了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的主权。

“《犬之力》展现了经典西部题材的韧性与活力。”[7]影片进一步扩展了西部片的表达潜力,在类型框架内完成了对性别角色扮演与人物心理诉求之间冲突的审视。坎皮恩更充分发挥自己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表达的优长,以丰富的细节塑造出情感饱满的人物。在对多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人物的内心情感与各怀心思、菲尔性心理的从容表达之中,一条精密的谋杀线索得以徐徐铺开。犯罪手法的隐蔽,人物所面对的道德标准的模糊,难以进行善恶判断的动机,使得影片带上了新黑色电影(neo noir)的色彩。耐人寻味的是,杀人后的彼得翻开《圣经》阅读,而《犬之力》这一标题也从《圣经》中的诗篇得以揭示:“救我的灵魂脱离刀剑;救我的爱人脱离犬之力量。”“犬之力量”代表着邪恶,那只山脊间的吠犬如此隐秘难见,却横亘于山脉之中,成为笼罩着广阔牧场的阴影。它既关于社会性别角色的规训与偏见,也是人心中难以抑制的兽之本色。

经典西部片中的“约翰·韦恩依然是每个美国人心目中男性气概的典范”[8]。西部片可谓是一种肆意张扬男性气概的类型,而当它负载了关于同性恋的故事之后,带来了具有颠覆性的关于男性气质与性别认同的思考。“性别是一贯隐藏它自身的创生的一种建构;它是心照不宣的集体协议,同意去表演、生产以及维系明确区分的、两极化的性别的文化虚构。”[9]在菲尔与彼得这场“成为男人”的角逐当中,两者几乎互为镜像。彼得外表柔弱安静,内在却果断、坚韧、狠辣;菲尔外表专断刚强,独处时却常显得惶惑不安,对周遭的改变极为敏感,显露出脆弱的一面。虽然两人都有着关于“成为男人”的自我标准,但在结局一生一死的博弈之间,人们更相信彼得是这场关于男性气质的论证的赢家。

可是,赢家也没能解救自己脱离“犬之力量”,父权制规训之下的“成为男人”就像一个圈套,圈住的不仅是菲尔,还有成为冷血谋杀者的彼得。牧场山脊上的犬之阴影尤在,引发的是对性别角色规训带来的人物悲剧的反思。

注释

[1]大卫·D. 吉尔默:《发明男性气概》,孙伟、张苗凤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30页。

[2]Soda:《〈犬之力〉:小镇同志的爱与欲望,为什么永远藏在荒野?》,微信公众号Voicer 2021年11月18日推送,https://mp.weixin.qq.com/s/6unLFmDcnCVa7OxWk_n4DQ。

[3]同注[1],第22页。

[4]幸洁:《性别表演:后现代语境下的跨界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1页。

[5]伊芙·科索夫斯基·赛吉维克:《男人之间:英国文学与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郭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第26页。

[6]托马斯·沙茨:《好莱坞类型电影》,彭彬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76页。

[7]《〈犬之力〉:西部片东山再起》,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5430306/。

[8]哈维·C. 曼斯菲尔德:《男性气概》,刘玮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9]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宋素凤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83页。

(原载于《戏剧与影视评论》2022年7月总第四十九期)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转载合作请联系后台)

(本文所用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涂俊仪: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戏剧与影视评论》是中国戏剧出版社与南京大学合办的双月刊

创办于2014年7月

由南大戏剧影视艺术系负责组稿与编辑

本刊以推动中国当代戏剧与影视创作的充分“现代化”为宗旨

拒绝权力与金钱的污染,坚持“说真话”的批评

微信号:juping_2016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

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

《戏曲研究》

《戏曲与俗文学》

《中华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