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安庆》:周䘵丰 / 岳麓书社 / 2022-8
文丨云海
第一次读曾国藩,读的是唐浩明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借助唐著的文学笔法,洋洋洒洒三大卷读下来,对曾国藩的生平有了大致的了解。或许是主角光环效应,读长篇历史小说,总是难免会先入为主,不论传主遇到何种挫折,感觉都能逢凶化吉,再多的磨难,都不过是他们成功路上的铺垫和插曲。但是对于传主所处环境之艰难,不经过一番分析,读者往往难以深刻体会。这是历史小说之短,却是历史专著之长。
周䘵丰的《战安庆:曾国藩的中年突围》一书,则聚焦曾国藩从创建湘军之初,到被咸丰皇帝闲置而顿悟老庄之道之前,磕磕碰碰,屡败屡战,渐渐走入中年危机的这段时期,重点讲述了他的各种处境以及心路历程。
太平军兴,曾国藩响应朝廷号令,以丁忧侍郎、非官非绅的身份,在湖南老家自筹资金“帮办团练”,抗击太平军。创办湘军之初,曾国藩就举步维艰,根子在于没有调配地方钱粮兵马的大权。与此同时,面对“多磕头,少说话”的吏治士风,面对个个循规蹈矩、不做事不负责的晚清官场,书生从戎的曾国藩,想要认认真真办成大事,难免会遇到各种掣肘。加上曾国藩倔强刚强的霸蛮个性,动不动就顶撞这个,参劾那个,简直就是“官场野蛮人”,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将原本看起来一团和气的长沙官场搅得一团乱,几乎得罪了整个湖南官场。
长沙练兵不久,曾国藩就遭到了长沙文官武将的疯狂反扑。在一场以巡抚为后台,提督为首脑,全城文武官僚为帮闲的兵乱中,曾国藩受到了狠狠的羞辱。吃了哑巴亏的曾国藩,选择了“打落牙齿和血吞”,负气出走长沙,移师衡州,继续练兵。此后,衡阳遇挫、阵营分裂、师友罹难、靖港惨败,一系列的磨难,让他备受朝野攻讦,还落下了“曾剃头”的骂名。一路走来,可谓十步一杀、步步见血。
所幸,在湖南官场纷争中,急需用人的咸丰皇帝,对于曾国藩的实心办事和官场生态还是心知肚明的,所以给予了曾国藩极大的宽容和支持。在湘军打了第一个大胜仗收复武昌后,咸丰甚至大喜过望,大笔一挥,让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可惜,一句“一匹夫振臂一呼,从者万人,恐怕不是好事”的谗言,让咸丰猛然惊醒,突然收回了曾国藩湖北巡抚的任命。曾国藩因此不得志七八年,始终未能获得地方实权,杀伤力不可谓不大。
对于咸丰给予曾国藩的不公平待遇,或许有人会批评他昏庸,清廷对曾国藩玩弄的权术,使得湘军难以壮大,也因此将战争拖延日久,甚至险些因此战败。但作者却持不同观点,他指出,若从专制帝王的角度,咸丰的胸怀已是极为难得,他允许湘军创立,甚而包容其破坏体制,只是以权术加以限制,对臣下来说已经是难得的际遇,岳飞、熊廷弼等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书中,作者在回顾曾国藩与湘军的历史时,抛开主角的“圣人”光环,对曾国藩军旅生涯早期一味刚强的行事多有批评。比如,对于曾国藩在长沙初办团练时的死对头,湖南巡抚骆秉章,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骆是一心为公的大臣,当初曾、骆失和,确实是因为曾国藩为人处世尚有缺陷,其并不反对湘军建军的思路,骆之所以和曾国藩冲突,是不满意曾过于揽权,让他这个正牌巡抚手中无兵无将。
又比如,作者指出,当初的曾国藩,为人处世还不够成熟,做事只知当仁不让,却不知和光同尘,所以不仅和湖南官场斗得不亦乐乎,和湘军干将王錱也内斗十分激烈,导致了建军初期的大分裂,险些葬送了湘军的事业。相比于曾国藩的刚直迂阔,不擅协调人事,胡林翼则善于权谋,精通官场柔术,长于收买人心。正是胡林翼的阴柔,与曾国藩的刚强互济,并在曾国藩离职两年间苦心经营,才延续了湘军的存在。
而咸丰对于曾国藩的霸蛮和要权,虽然也多年隐忍,但随着积怨日深,终究也有爆发的一天,终于导致了曾国藩被夺兵权,在家守孝。直到曾国藩被迫赋闲在家守孝,读了《老》《庄》大彻大悟,开始以柔术周旋官场,才懂得了与人和衷共济。直到再度复出,曾国藩为人处世才变得智慧通达、游刃有余,终于实现了中年突围。
当然,作者也并非对曾国藩一味批评。在分析曾国藩的成功因素时,作者提出了一个耳目一新的观点。他指出,曾国藩的厉害之处,不在具体办事的能力,而在于有极高的悟性,他以超人的悟性突破了传统学问的思维模式,拥有近代科学家才有的思维方法,所以他能对同时代的英才们实行“降维打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