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颍淮】第63期

作者:张华东

(本栏目每周五下午4点推出)

晚清时期阜阳书法现象对当代的影响

(接上期)晚清时期,康有为大力提倡碑学之风,他反对帖学长期以来因循守旧的书法模式,用倡导碑学为帖学时代注入新的血液,这一主张是中国书坛的一大变革,更是一大进步。阜阳书坛,特别在清代的最后阶段这个是历史时期,似乎是一个觉醒时代,受碑学之风的影响,也产生了以张海观等为代表的碑学大家。

从清末民初这个阶段阜阳书坛的走势看,是由帖学转向碑学占主导的时代。在张海观之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新时代的今天,都是以碑学统治着阜阳的天下。如徐连江、黎国琛、庄传林、顾祖英、李传周等这些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书法名家,是阜阳当代杰出代表,他们受碑学思想的影响,走汉、魏之路,一直到当下八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杨霁成先生,他把毕生精力都倾注着对篆隶的研究和实践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连江 书

在阜阳书法这个群体中,由于环境的影响,从乾、嘉时期碑学的开始兴起,到晚清碑学书派的雄霸天下,阜阳书法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清中期梁巘的出现,以及当时以董其昌、赵孟頫、“二王”等为主流的延续下,能冲破旧有的思想求新求变是很难的。作为民国到新中国时代的徐连江与清末民初的尹士芳、张海观被誉为“求变三杰”,以碑派书法雄踞颍州书坛,并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足以见其在阜阳书法史上的位置。

徐连江青少年时以楷书为主,后学《龙门二十品》,特别到了中晚年,又以《瘗鹤铭》为基调,兼收并蓄,自成一家。他年轻时生活于民国时期的这个阶段,正是晚清大力倡导碑学,尊碑抑帖。当然,也有人力行回归二王,因此这个时代也是动荡的时期,是一个书法风格多元的时代,而徐连江选择的北碑。他的书法有鲜明的个人特征,结体严整,笔画沉着,雄健挺拔,中宫紧缩,四面开张,并取欹侧之姿成为他书法明显的艺术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黎国琛 书

在阜阳当代书法群体中,被人们称之为“阜阳书坛四老”的已故著名书法家庄传林、黎国琛、顾祖英、李传周,他们都是走汉、魏之风的。庄传林以行草书闻名于世,其书法被称之为“庄体”。其实他早年以帖学为主,即走“二王”一脉的书法风格,学习“二王”、赵孟頫、米芾、李北海,师古而不泥古,在取法“二王”一脉的书风上,追求古人笔墨的神韵,深刻领悟古人笔下的笔墨意蕴和思想境界,展现了文人士大夫雅逸隽秀之风。

清代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对书法艺术都划分了南北两大派别,阜阳又处于南北文化的节点上,加之晚清康有为力倡碑学之风对阜阳的影响,庄传林的思想自然也融入到碑学之中,这种融入也是受到中原文化的浸淫和文化的沉淀,他将汉魏碑版的苍茫凝涩,雄强奇崛,与他行草相结合,这种帖与碑的结合,形成了他力撼枯藤、厚重朴茂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也正是他碑学思想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庄传林 书

“阜阳书坛四老”中,除庄传林写行草,将碑学思想融入到行草之中,其余的三位都是主攻魏碑、隶书。顾祖英将魏碑的笔法与隶书相结合,他一生致力于文物的考证、书法的创作和研究,工楷、魏、隶、篆,并将几种笔法融为一炉,行笔跌宕,抑扬起伏,以隶书左右开张的取势,用魏碑方笔的切入行笔,外方内圆,行笔迟涩而不死板,沧浑而富有顿挫,彰显飘逸之态,有极强的节奏感。特别那长撇、捺和横划的处理,极具夸张,如壮士撼岳,又似宝剑出鞘,气韵生动,笔法高古,处处流露出雄浑高穆的碑派遗风。而黎国琛作为张海观的学生,可谓是一位典型碑派书风的传承者。

他的书法端赖于雄强北碑的雄浑大气作为创作源泉,并将对宋意书风的理解和把握,产生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黎国琛的青少年是生活在民国那个时期,这个阶段也是碑学中兴的时代,加之他遇见张海观,故而,青壮年的他便以碑学作为自己书法艺术所追求的主线。他以《郑文公》、《瘗鹤铭》、《石门颂》、《西狭颂》、《龙门二十品》等,这些名品倾注他毕生精力,并且以他生活在淮北平原这块质朴的环境中,恪守着他的初心,形成了他朴茂厚重的碑学之风。

李传周的隶书很有特色,他在泰山石刻《经石峪》上用功尤勤,其隶书风格非常明显,无论是外貌特征还是内涵的意蕴,都张扬着一种个性,朴茂、大气、厚重、苍茫,凌厉的点画,加之横向的破谍,有强烈的力感。他的隶书除融入颜楷的笔法,更多的强化对碑的理解,并通过魏、楷、行的笔法精神,用隶书去体现,形成了他大朴不雕的隶书风格。

从当代“阜阳书坛四老”书法的风格看,自清末民初阜阳书坛崇碑书风的现象,一直到现在这百余年的书法历史中,碑学现象还是一直占主导地位的。这种现象也正式摆脱千余年以帖学笼罩下的书法状态,真正体现了作为黄淮之间朴茂厚重的一种文化现象。(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祖英 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传周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