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就是由这些“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的传统习俗组成的,因为有了不同 “仪式” 的习俗作为载体,年便丰富多彩了。
时下,我们感慨年越来越没味道,越来越淡薄,就是这些载体在不同背景情况下,逐渐消失了。脱离了载体的年,便索然无味。
城里的人,没有几家过年“祭灶”的,后辈们自然不知道这“祭灶” 的事。
看了很多关于“祭灶”的文字,才发现,西北地方的 “祭灶” 与其它区域确更有特点。
腊月二十三,是请灶王爷的日子(大多资料说是送灶爷的日子),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所以这天,不管逢不逢集(农村的集市),请灶王爷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灶王爷的版刻影像图要说 “请”,不能说“买”,否则,会遭到家长的训斥,被认为是对灶王爷的不敬。因为说错了话,娘曾经斥责过我,所以,印象尤为深刻。
腊月二十三下午,要在灶台墙壁上,选择中心位置,贴上灶王爷的画片,是刻版彩色印刷的。两侧贴上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
图片上,只有灶王爷,长长的胡须,慈祥的面容,微笑端坐,审视着人间的疾苦和幸福。我常想,为什么就灶王爷一人,没有灶奶奶呢?成家的人,可是出双入对的?
没有人能说的清楚,老祖先流传下来的,只管诚心、敬心就是了!
后来有一天,似乎醍醐灌顶,突然明白了古人的高明。一家之主,只能是一个人,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在男权的社会里,女人怎能高高在上,接受男人的顶礼膜拜呢?再者,灶奶在西北是极不好的贬义词,指那些飞扬跋扈的女人。现在不同了,女人似乎优先了!
贴了图片、对联,凝视片刻,观察是否贴的周正,不能出现歪斜的情况,有偏差的要重新调整,否则会招来别人的笑话。
一座香炉,摆在正中,燃三根柏香(柏树叶晒干粉碎制成的),袅袅的香味,在烟圈的护卫下,一圈圈,飘散开来。作揖,把香插进香炉。
作揖、跪地烧黄表。在灶王爷面前,只能烧黄表,黄表是淡黄色的纸,按照竖向长条的规则裁开。祭灶是不能用麻纸的,麻纸是烧给过世的祖先的,不是烧给神仙的,否则神仙会怪罪,好心做了坏事,上天言好事,恐怕不能了。
黄表烧在灶前,要成堆,不能散开,这是有讲究的。
上了黄表,连着磕两个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算结束了。以后每天早饭前、晚上睡觉前,按照腊月二十三的规矩,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最隆重的祭灶,是腊月三十晚上,供奉各种果品、油炸和其他食品。在那些穷困的年代,果品也就苹果,橘子也不多见,香蕉等高级水果,是买不起,供不起的,油炸食品,不外乎油饼、麻花、油糕,其它还有包子、花馍。 现在看来,那些年,这些供奉灶王爷的食品,也是困苦的,说来 “灶王爷”也不委屈,这已经是农民们能拿得出的最好礼物了。我们小孩子,只能远远的看着,咽几口唾沫,盼望着正月二十三早点到来,分配了这些贡品,饱饱口福。和现在过年丰盛的食物相比,想起那时的情景,还是会流口水,现在远没有那时的幸福和快乐!
正月里,每天两次祭灶,是常态。尤其早饭前,不祭灶,是不能吃饭的。
懂事起,我就是祭灶的主祭人,这是母亲安排的,她觉得我祭灶认真、心诚。
享受了一个月的虔诚供奉,正月二十三,灶王爷该回天宫了。人们期盼着他的祝福,能对玉皇大帝说好话,赐福这人世间。
撕下灶王神像、对联,叠放整齐,用篮子或框装好,去“燎干”。燎干用的蒿草(必须用蒿草,这是传统习俗)早准备妥当,跪天跪地,烧了神像和对联,磕头。
点燃蒿草,瞬间,火焰冲天,熊熊之势,逗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和热情,从火堆上叉腿,跳过去,祛除所有的晦气。 大人也跟着这热闹,一次又一次燎燎自己,期盼一个吉祥的开始。
灶神爷回了宫,人们的心安了,他会“言好事”。
热热闹闹的年,随着灶王爷上天,结束了。
作者简介:
不管您关不关注我,我都喜欢您,因为相遇就有缘!谢谢!
我是@清冷的月,逐梦想之光,陪日月旅行!
几十载如梦似幻,挫折与成功,都曾经历,愿与您分享赶路人的辛酸曲折和成功的喜悦!
敬请“高抬贵手”,“关注”@清冷的月,与您同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