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两弹一星功臣表彰大会,为造出蘑菇蛋而隐姓埋名奉献半生的科学家们颁发“两弹一星”功宣奖章。

23位两弹一星功宣奖章获得者从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到如今的两鬓斑白、步履阑珊、耄耋之年的老人,他们用青葱岁月谱写了一部传奇史诗,为新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大国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就在这庄严辉煌的一刻,在远离颁奖台的角落里却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伏在椅背上满是泪水。

她就是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一位苦等丈夫28年之久的普通女人。

青梅竹马

青梅竹马

1928年8月,许鹿希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文学世家,他的父亲许德珩不仅是九三学社的创始人,还参加过辛亥革命、领导参与了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师从居里夫人研究放射性物理学。

许德珩学成回国后,于1931年受聘于北京大学,与同在北京大学任教的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结为好友,自此二家人常有往来,邓稼先与许鹿希便得以相识,可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抗日热潮,许德珩离开北大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喊,自此两家人就断了联系。

1946年许鹿希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医科大学,恰逢此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受聘于北京大学担任助教,二人才得以重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两小无猜的二人再次相见时,一个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一个是玉树临风的帅小伙,二人不仅在学术上无话不说,更是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很快就陷入了热恋。然而此时的中国在物理专业方面不仅人才匮乏,技术更是落后,于是为了追求更先进的知识和理论,邓稼先毅然决然地决定抛弃国内安逸的生活和心爱的女友,到美国留学。

临行前邓稼先和许鹿希约定,二人要在彼此的专业领域里成为行业翘楚,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1950年8月29日,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获得博士学位的邓稼先,断然拒绝了美国学校、老师、同学的挽留,于取得博士证书的第九天就怀揣着为国为民的崇高理想回到祖国的怀抱。而此时许鹿希已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分别两年多的二人再次相见,学业有成、志趣相投的他们终于可以永远在一起了。1953年许鹿希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二人便顺利成章的步入了婚姻殿堂,此时许鹿希25岁,邓稼先29岁。

为国奉献28年青春

为国奉献28年青春

许鹿希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便留在解刨教研室任教,并先后被聘为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

婚后二人不仅在各自的事业里发光发热,更是成为了外人眼中琴瑟和鸣的恩爱夫妻,而儿女的到来则使这个小家庭充满了幸福感,在上班的时候邓稼先是个一丝不苟的研究员,而回到家里他却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大男孩,从陪着孩子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到陪着孩子深夜抓蛐蛐,邓稼先的眼角总是充满着笑容。

然而这样幸福的时光却只有短短的5年。

1958年8月的一天,作为中科院数理化部的副学术秘书的邓稼先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他要去研究原子弹,而这个任务不仅困难,而且还是一个绝密任务,除了他以外他不能跟任何人提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天他很晚才回家,孩子们早都睡了,只有妻子坐在门口等着他,当邓稼先进门的一刹那,许鹿希就从丈夫的脸上看出了不对劲,她关心的问道:“怎么这么晚回来”。

邓稼先看了一眼深爱的妻子,犹豫的说道:“我的工作要调离了,可调离去哪,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我都不能说”。

听完后许鹿希的心里咯噔一下,但她并没有多想,因为她知道丈夫肯定是接了重大任务,所以才不得不暂时离开家里,可让她万万想不到的是,丈夫这一走就是28年。

这一夜二人都没有睡,许鹿希想的是该如何跟孩子解释爸爸的突然离开,而邓稼先满脑子想的都是“原子弹”三个字。这年邓稼先34,许鹿希30,儿子四岁,女儿两岁。

363天

363天

自1958年起,邓稼先便似人间蒸发了般,鸟无音信,许鹿希再有没有得到丈夫的一丁点消息,仿佛这个世界上就没有邓稼先这个人一样。然而她不知道的是,此时的邓稼先正带领团队在荒无人烟的西北戈壁上、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研究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

邓稼先的突然消失,让街坊四邻流言四起,人们纷纷猜测二人已经离婚了。

面对流言蜚语,许鹿希从来不反驳、也不争辩因为她坚信她的老公一定会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而此时对丈夫的去向一无所知的许鹿希还在北京医科大学的实验室里做着实验,她是在晚上10点才从广播里听到的消息,当时她便声泪俱下、掩面痛哭,作为多年从事研究工作的她,心里很清楚原子弹的研发成功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而她的心里也隐隐的猜测到消失多年的丈夫到底在做着多么重要的工作。

就在邓稼先在西北戈壁为国之重器舍生忘死之际,许鹿希也成长为国内神经解剖学领域内的顶级专家,他还与同事们一起翻译了当时国际上颇负盛名的Strong氏的《人类神经解剖学》一书,为促进我国神经解剖学的发展发挥了良好作用。

除此之外,她的研究工作还涉及针刺麻醉原理的形态学研究、脑对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及纤维联系、脑内脏调节中枢的化学解剖构筑及多种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内的分布及变化等多个领域,并先后总结发表论文数十篇,培养硕士生10名、博士生两名、博士后一名。

1986年,两鬓斑白的邓稼先终于在时隔28年后回到了妻子身边,可此时的他已经是肠癌晚期,能陪伴妻子的日子已经寥寥无几,而作为行医半生、拯救无数家庭的许鹿希面对刚刚重逢的丈夫却深感无力,只能看着最爱的人独自承受病痛折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二人最后相伴的363天时光里,邓稼先先后做了两次大手术、三次小手术,而在这所剩无几的时日里,他仍旧在不停的修改中国今后核武器发展战略的建议书,即便在病痛昏迷时,他的嘴里还在念叨着:“我们决不能再让帝国主义将我们甩的太远”。

1986年6月24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人民日版和解放日报等权威报纸纷纷刊登了邓稼先为“两弹一星”做出的杰出贡献的报道,于是一夜之间邓稼先的名字飞进了千家万户,这个消失28年的伟大科学家另无数中国人为之流泪。

报道当天许鹿希就接了数个电话,都是打来询问邓稼先身体状况的,此时许鹿希便明白邓稼先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这短暂的一年时光耗尽了许鹿希的所有希望,她曾因邓稼先的离开而彻夜难眠痛苦着,而28年期盼的重逢却再次将她推入无边无尽的思念和痛苦中,如果可以选她宁愿丈夫没有回来,这样至少她还能有个盼头。

1986年7月29日下午1时50分,两弹元勋邓稼先与世长辞,年仅6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逝去之前,邓稼先向妻子提了最后一个要求:

“我死后,不要搞遗体告别,不要开追悼会,不要惊动太多人。请把我骨灰撒在我妈妈身旁,妈妈是个伟大的母亲,她给我的爱太多太多,我对她的陪伴却太少太少……”

如今91岁的许鹿希教授仍旧住在北京西北角那座普通的老式楼房里,这套60平的小三居,是邓稼先和许鹿希的家,里面的家具摆设依旧如30年前纹丝未动,她则安静的守护在这里,坚守着他们短暂的幸福,离别半生的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