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在西方文明的眼中,日耳曼人、凯尔特人和斯拉夫人被称之为“三大蛮族”。俄罗斯民族就属于斯拉夫人。

考古学的证据显示,斯拉夫人的发源地就在今天波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交界地带的第聂伯河与维斯瓦河流域一带。由于历史原因,斯拉夫人分裂成为了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和东斯拉夫人。

而东斯拉夫人便是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主体民族。

大约公元8到9世纪左右,居住在诺夫哥罗德地区,也就是现在俄罗斯西北部城市诺夫哥罗德的东斯拉夫人,开始了部落之间内斗不断的窝里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北欧海盗形象

此时,维京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北欧海盗,也看上了从欧洲大陆至北极广阔疆域,这片疆域自然也包括了诺夫哥罗德地区。

于是,维京人中强大的一个分支,瓦良格人,就在这个时候占据了诺夫哥罗德的北方,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国。

也许是看到了强大并已经入侵的外敌瓦良格人,内斗不断的东斯拉夫人终于意识到应该消停了,于是大家开始坐下来商议怎么学瓦良格人建立一个稳定的国家。

但问题是,本就部落出身的东斯拉夫人此时并不知道如何管理一个国家,所以就产生了意见分歧。

一部分东斯拉夫人无视另一部分人的反对,态度坚决地请瓦良格的军事领袖留里克做他们的国王。

公元862年,留里克应邀来到了诺夫哥罗德地区,被拥护为诺夫哥罗德大公,开始建立起了一个新国家。

但新国家总要有一个名字,于是作为维京人后裔的留里克选择了以“罗斯”命名自己领导的国家,而“罗斯”在古维京语中发音为“水手”。

罗斯王国便是俄罗斯留里克王朝的开端。

刚才说了,东斯拉夫人里也有反对留里克的人,那便是部落里的那些旧贵族,好在留里克带来的瓦良格军队很是强悍,平定了反叛的贵族,稳定了新生的罗斯王国。

而随着岁月的推移,瓦良格人作为外族,逐渐融入了斯拉夫民族,成为了现在俄罗斯人的祖先。

公元879年,留里克去世,罗斯王国开始了奥列格摄政时期,留里克王朝的扩张速度走上了快车道,很快将斯摩棱斯克和波洛茨克等广大地区纳入囊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千年俄罗斯纪念碑上的留里克

公元882年,罗斯人征服了同为瓦良格人建立的基辅王国,也就是现在的乌克兰首都基辅。

基辅地处平原地区,又靠近当时的拜占庭帝国,无论是气候条件、地理位置还是商业发展的角度看,基辅的宜居宜业性都比诺夫哥罗德要高出好几个档次。

因此,在征服基辅王国的这一年,奥列格就把罗斯王国的首都迁到了基辅,这就是基辅罗斯。

后来,基辅罗斯尽管数次攻入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但总体上基辅罗斯和拜占庭帝国保持良好的商贸关系。

随着商贸逐步繁荣,基辅王国内的宗教开始繁荣起来,既有拜占庭所信奉的东正教、西欧国家信仰的天主教,也有阿拉伯人的伊斯兰教,甚至还有犹太教、拜火教,宗教信仰看起来十分杂乱。

弗拉基米尔大公上台后,意识到宗教杂乱长期下去会导致人心混乱,在多方权衡之下,决心皈依拜占庭所信奉的东正教。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迎娶了拜占庭的希腊公主,宣布东正教为国教,同时奉拜占庭教会为正宗基督教教廷。

慢慢的,既包含原始部落风俗,又有瓦良格人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的基辅罗斯文化开始形成,国力也逐渐强大。

到了弗拉基米尔的儿子雅罗斯拉夫时,基辅罗斯基本上统一了整个东欧平原地区。

但很快,基辅罗斯也遇到了发展中的巨大挫折。公元1054年,雅罗斯拉夫去世,他的三个儿子谁也不服谁,基辅罗斯开始陷入分裂、内乱,再加上波兰人和立陶宛人的入侵,到了公元12世纪,基辅罗斯分裂成了独立的12个小公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俄罗斯东正教教堂

更令其雪上加霜的是,此时的东方雄主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部落统一,开始了西征的征途。

公元1236年,蒙古人在第二次西征时征服了基辅罗斯公国全境。公元1243年,成吉思汗的孙拔都建立了金帐汗国,版图涵盖了大部分伏尔加河流域。

也正是在蒙古人统治时期,蒙古人按照蒙古语的发音规则,给了罗斯人一个新的称呼,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俄罗斯人”。

后来,由于金帐汗国内斗和分裂,罗斯地区又分裂成了东北罗斯和西南罗斯,分属蒙古人和立陶宛人的治下。

东北罗斯后来就成为了今天的俄罗斯,西南罗斯则成为了今天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

历史的规律就是此起彼伏,有衰落就有崛起。

正当金帐汗国走下坡路时,其治下的莫斯科公国却开始了崛起之路。

公元1276年,诺夫哥罗德王公之子丹尼尔接过了位于莫斯科的领地,成为了莫斯科公国第一任大公。

到了丹尼尔的儿子尤里手里,莫斯科公国控制了整个莫斯科盆地,版图向西扩大到莫扎伊斯克,逐步成为一个强大的公国。

尤里的儿子伊凡一世,靠着和蒙古王室的血缘关系,被册封为弗拉基米尔及全俄罗斯大公,这个时候的莫斯科公国已经替金帐汗国代理整个俄罗斯地区,说白了就是替蒙古大汗收税,收钱。伊凡一世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财富积累,为帝国进一步崛起积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成吉思汗陵

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灭了拜占庭帝国。而几乎同一时期,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的末代公主索菲亚。

正是有了这场联姻,伊凡三世开始以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对外宣称莫斯科公国是第三罗马。打着宗教和民族大旗,莫斯科公国趁着金帐汗国解体,先后吞并了诺夫哥罗德、特维尔等等十几个公国。

公元1502年,伊凡三世统治下的俄罗斯公国联合克里米亚汗国,灭亡了金帐汗国,结束了蒙古人对俄罗斯的统治,而这个统治期长达260年。

公元1505年,伊凡三世的儿子瓦西里三世从立陶宛手里收复了斯摩棱斯克地区,统一了全俄罗斯,俄罗斯公国领土面积达到了280万平方公里。

瓦西里三世的儿子就是伊凡四世,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又被称为伊凡雷帝。

沙皇一词的意思是代表凯撒,就是那位罗马终身独裁官盖乌斯·尤里乌斯·凯撒。

伊凡四世之所以选择沙皇一词作为自称,是因为此时的俄国以罗马正统继承人的身份自居。

伊凡四世的执政之路历经坎坷,三岁登基,十七岁才亲政,这是因为此时的俄国也出现了外戚干政的情况,在很长的时间里,大权掌握在伊凡四世的母亲和舅舅手里。

而亲政之后,伊凡四世建立起了一套新的统治模式——特辖制,特辖制把当时的俄国近一半的国土都划分为特辖区,由沙皇本人直接进行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俄罗斯沙皇伊凡四世画像

不仅如此,伊凡四世还建立了一支特辖军作为自己的禁卫军,穿黑袍、骑黑马的特辖军,为伊凡四世推行专制集权保驾护航。

公元1566年,在全俄罗斯领主会议上,伊凡四世将反对特辖制的两百名俄国贵族集体处死,这其中包括了莫斯科大主教。

正是由于血腥粗暴的手段,伊凡四世获称“恐怖的伊凡”。

伊凡四世去世后,他的继承人费奥尔多一世却是一位智障,并且死后绝嗣,留里克王朝在费奥尔多一世之后宣告终结,历时736年。

在此之后,俄国陷入了长达十五年的内斗、争权、战略和饱受外敌入侵,一直到公元1613年,全俄罗斯领主会议公推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成为俄国的新一任沙皇,俄国的历史从此进入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时期。

罗曼诺夫王朝最高光的时刻自然就是米哈伊尔的孙子彼得一世在位时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彼得大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俄罗斯沙皇伊凡四世特辖军

彼得大帝在位时期,正值大航海时代的黄金时期,确立海权成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先后称霸欧洲的手段。

但当时俄国最主要的港口都是位于北海沿岸,基本都是冻港。

因此彼得大帝希望能获得一个能够四季通航的优良海港。

对海权的追求,成了之后四百多年,俄罗斯版图扩张的执念。

最开始,彼得大帝希望能夺取黑海出海口,但当时控制黑海的是克里米亚汗国及其背后的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以,为了对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彼得大帝组建了一个反对穆斯林的神圣同盟,并派出了一个庞大的外交使团充当说客,游说欧洲各国,这就是俄罗斯历史上的“大出使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雕像

不仅如此,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彼得大帝还秘密出访,在这段微服私访的时光里,彼得大帝在荷兰的造船厂里学习造船技术,参观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旁听英国议会辩论,在西欧社会疯狂的游历学习。

直到俄国国内反对派趁他出访发动叛乱,彼得大帝才不得不紧急回国平叛。

但出访期间,彼得大帝并非毫无所获,他发现欧洲很多国家,对瑞典趁着三十年战争的机会称霸波罗地海心怀不满。

因此,彼得大帝转变了战略,将俄国争夺出海口的目标,从南方的黑海转向了西方的波罗地海,与欧洲那帮不满瑞典的君主们缔结了反瑞典的秘密君主协定,这就是北方同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黑海风光

彼得大帝统治的沙皇俄国成为北方同盟的盟主。公元1700年,北方同盟对抗瑞典王国的北方战争爆发。

公元1721年,北方同盟最终赢得了历时21年的北方战争。

俄国获得了瑞典在波罗的海东岸的大片领土,最重要的是俄国获得了涅瓦河的出海口。这个时候的俄罗斯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帝国。

为了更好控制涅瓦河出海口,彼得大帝在位于涅瓦河口的兔子岛上,修建了彼得保罗要塞,这就是今天圣彼得堡的前身。

为了更好实现自己扩张的雄心,彼得大帝甚至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了圣彼得堡,颇有点天子守国门的味道,并且将国号由莫斯科国更名为俄罗斯帝国。

彼得保罗要塞中心的彼得保罗大教堂更是成为历代俄国沙皇的埋骨之所。

彼得大帝在位时期,吸取北方战争的教训,建立起了近代化的海陆军制,并且根据荷兰的国旗为俄罗斯帝国设计了新的国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波罗的海风光

在内政领域,彼得大帝完善了行政区划,改革了税收制度,兴办工厂、发展贸易,要求俄罗斯人效仿欧洲人的社会生活。在彼得大帝治下,俄罗斯社会快速迈向近代化。

公元1725年,彼得大帝去世。彼得大帝的第二任妻子叶卡捷琳娜皇后加冕称帝,这就是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

叶卡捷琳娜一世之后,俄国皇位落到了彼得大帝的德国外孙彼得三世手中。由于宗教、血缘、个人性格等原因,彼得三世与俄国的贵族、教会、军队之间时常爆发冲突。

后来,彼得三世的皇后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干掉并取代了彼得三世,这就是俄罗斯的新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这就是叶卡捷琳娜大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俄罗斯沙皇叶卡捷琳娜大帝画像

在俄国版图扩张史上,作用发挥最大的三位沙皇是伊凡四世、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在这三位沙皇的努力下,俄罗斯的领土面积从280万平方公里,迅速扩张到2280万平方公里,横跨亚欧大陆,丝毫不亚于当年的蒙古帝国。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的俄国如此热衷于版图扩张?

归根到底有两点,一点是蒙古帝国的影响,一个是俄国独特的沙皇情结。

蒙古人对俄国的统治长达260年,在这段历史时期中,蒙古人“噬土成性”的基因深刻影响了俄罗斯,可以说,俄国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蒙古人的制度、文化和思想,这种基因的传承是通过种族融合实现的。

而传承至拜占庭帝国的俄罗斯国教东正教,更是使拜占庭王朝继承者的意识深入到了俄罗斯人的血脉中。

而拜占庭帝国和蒙古帝国两者有一个很大的共通之处,永不停息地对外扩张,对领土的追求有着持久的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伏尔加河风光

此外,沙皇情结也深深影响了俄国的国家行为,以罗马正统自居的俄国沙皇,追求的也是凯撒式的独裁统治。

正是因为地位独特,沙皇在俄国既不像国王在西欧社会受制于宗教与贵族,也不像皇帝在东方大陆,受制于习俗与官僚,拥有不受遏制的个人权力。

用一句话概括俄国版图扩张执念,那便是崇尚征服的草原帝国性格,与专制独裁的沙皇情结的融合产物,这种扩张和执念被打上了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