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第一轮专项巡视公布中石油等9家单位的情况,引发舆论对央企反腐的高度关注。从公布的情况来看,尽管问题表现形式不同,但“个人化”可以说是央企腐败的共同特点。一方面是国有资产的“个人化”,无论是吃里扒外、充当掮客,还是形成家族式利益共同体,结果都是蚕食、围猎国有资产;另一方面是用人权力的“个人化”,从任人唯亲、带病提拔,到近亲繁殖、搞“小圈子”,深层症结都是公权私用。可以说,“个人化”程度越深,央企腐败就越是严重。

“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牟取暴利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指明了央企反腐与改革的重点。在中央反腐败部署中,今年是央企反腐重点年,将实现对央企的巡视全覆盖。此轮巡视以来,26家央企中已有近20名高管接受调查,铿锵有力的行动,表明了向腐败说“不”的坚强决心。

国有资产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旦异化为个人私产,其危害不言自明。一汽集团原董事长徐建一的小舅子轻松获得“很多最赚钱的线路”,多少民营企业在暗自慨叹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华润原董事长宋林一顿饭吃掉数十万,多少人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一些央企本就享有政策性优势,如果放任公共资源“个人化”,必然进一步扭曲市场环境、损害社会公平。可以说,央企腐败不除,市场难有活力,社会难言公平。

央企是资本、资金、资产的聚集地,规模富可敌国,分支机构众多,稍一染指就能获得巨额利益,监督难度却非常大。资源与权力的双重集中,让一些央企高管如同脱缰野马,在欲望的原野上纵意所如。而在实践中,一些央企党委特别是党委书记,往往只重业务不抓党风、只看发展指标不抓惩治腐败,导致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难以落实到位,国有资产的流失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