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的明天如何?
作为与动力电池紧密相关联的产业,动力电池回收的市场也是一个可以量化预测的巨大市场。
一般动力电池寿命在5-6年,这也就意味着动力电池从装机到回收的年份间隔也在这该数值区间。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和有关数据统计,2015-2016年左右装机的40多GWh动力电池在这两年已经进入回收期,而2021、2022两年动力电池扩产潮则对应2026年左右将会迎来动力电池回收的高峰期。
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拆解与梯次利用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预测,2026年中国理论废旧锂电池回收量将达到231.2万吨,理论市场规模将达到943.2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千亿市场。
除了市场规模值得期待外,动力电池回收也顺应了当下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导向。“十四五”以来,我国出台了多个低碳环保相关政策与规划,如提倡提高资源利用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推进企业发展低碳转型的《加快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以及加速、规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发展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等。
根据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的测算,经过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两个过程后,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产生的碳排放将下降20%左右,符合如今迫切追求低碳、绿色、经济、环保的目标。
同时动力电池中包含的锂、锰、铁、镍等等金属、金属离子或是盐,大多会对环境造成重金属污染,成为破环环境的凶手。
但如果能将这些金属元素回收利用,不仅能解决废旧电池破坏环境的问题,还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金属资源匮乏的窘境。
根据慧博投研统计,2020年我国钴、镍分别占世界总需求的32%、59%,而供给量只占世界总额的1.5%和4.8%。巨大的供给需求差注定我国目前对相关资源的进口依赖度高、需要大量进口相关资源。近些年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资源进口充满了不确定性。就此看来,动力电池的回收的意义十分重大。
在壹DU财经看来,动力电池回收未来市场广阔、顺应政策,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中国锂电池回收:被魔法阻挠
每一辆车都需要用到锂电池,而电池的寿命是有限的,磷酸铁锂电池的差不多在7年左右,而三元锂电池四年左右就需要更换。
也就是说当汽车保有量到达一定程度时,每年退役下来的锂电池就是一个恐怖的数据,业内专家经过粗略估算,电池回收将满足未来锂电池资源25%的需求量。
用赣锋锂业老总李良彬的话说:退役电池就是一座隐藏在城市里的矿山。
谁能提前掌握电池回收体系,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因此各国都在布局锂电池回收。中国发展也不晚,但是过程相当曲折。
最早和电池回收有关的政策要追溯到2007年。
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总计发布了数十条电池回收相关政策,其中单单2017年一年内就有8条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就是要引导中国电池回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电池体系包括:废旧电池来源、储存、运输、处理与重复利用等,为了让这个体系更加完善,中国还设定了几十家电池回收定点企业,也就是俗称的白名单。
然而直到现在这些环节还非常的混乱,拆解不专业、储存不规范,运输没有危险驾驶资质等等,充斥着每一个环节。
而这些环节大型企业很难插得上话。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得从中国锂电池发展说起。
2012年时,中国锂电池发展的如火如荼,中国与日韩的混战正处在白热化程度,当时中国就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要建立动力电池的回收与梯次利用管理体系。
梯次利用指的是电池的重复利用,动力电池的容量低于80%就要正式退役,但是电池的报废线却是在容量20%以下,这中间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电量,因此就可以将它们应用在别的地方,于是就有了梯次利用。
当电池容量在80%以上时,它是直接用在汽车上作为动力电池,当电池容量下降到80%以下,就可以用在储能领域。
当电池继续下降到60%以下时,就可以将它当作备用电池,比如家庭的发电机、野外照明电源等等,只有电池容量下降到20%以下,才会进行报废拆解。
电池梯次利用本意是为了压榨电池的电量,不至于造成资源浪费,就像挤牙膏一样,你看着没有了,但是挤一挤就可以扣除更多的资源。
但在首次实践中梯次利用并没有派上太大的用场,中国动力电池批量上车是在2009年大规模补贴之后的,而且上车之后的电池主要以磷酸铁锂为主,而这批电池的退役时间还没到。
因此市场上的废弃电池并不多,很多大型企业很少入场,即便有一些退役电池也大都流入到了“黑市”。
据统计,那时候市场上有9成的动力电池都被第三方企业回收了,这些第三方企业都是一些规模很小的小作坊,没有资质、没有专业拆解技术。
锂电池又是易燃易爆的危险品,拆解时需要高温热解、化学溶液浸出等等步骤,稍有差错很容易引起电池短路、起火甚至是爆炸等问题。
而且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电池零部件应该分类放置,这是为了防止火灾,但是小作坊一般是直接将零部件堆积在一起,发生火灾或者爆炸等意外情况就在所难免。
运输环节也是一样,废弃电池需要严格的包装和装车,运输时需要特殊的车辆单独运输,减少自燃的风险。
但是小作坊的物流车可不管这些,他们通常将电池直接堆放在一起,甚至为了节省路费,将废弃电池与其他物品一起运输。
在某个电池回收小镇里就有一个惨痛的案例,就是将电池与其他物品混装,然后驾驶舱起火,很快蔓延到整个车厢,这次大火损失了8000多万元,其中2000多万元是电池。
因为对于小作坊来说,快速盈利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他们秉持着怎么节约成本怎么来的的原则,基本很难做到指导政策的规范,而且随着废旧电池数量的增长,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电解液中含有各种溶剂、添加剂等化学制品,如果处理不当则会造成环境污染,于是电池回收市场就不仅是危险,还有环境污染等问题频发。
2018年,工信部开始着重整治电池乱象,当年连续出台了五份电池回收的文件,涉及到办法、规定、方案以及意见稿等等,其中还包括中国首批动力电池企业白名单。
白名单其实不是正规叫法,它指的的是具有正规的电池回收技术的企业,并且由官方审核之后颁发的回收资质,属于电池回收行业的正规军。
首批正规军包含5家企业,分别是宁德时代的邦普循环,格林美旗下的格林美新材料等。
当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达到了125.6万辆,历史上首次破百万,而市场面上第一波锂电池也已经开始退役。
电池回收正规军与小作坊的较量就从这批电池开始,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两者的短兵相接却是以小作坊大获全胜而告终。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成本问题,正规的电池回收规范非常严格,从回收点设置、储存室、专门的运输车辆、安全环保的拆解流程,以及合理的梯次利用等等,而且还要不断更新工艺,力求将电池拆解回收率提高到极致。
以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为例,他们的废弃电池的拆解回收率可以达到90%以上。
相对应的,复杂的流程就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场地和设备,这些都属于前期的沉没成本,需要在电池回收和拆解的过程中慢慢回收。
这样一来正规企业收购废弃电池的价格就没办法太高。
但是小作坊却没有这么多规矩,他们随便竖起一个空壳厂房就可以开搞了,不需要复杂流程,不需要昂贵的设备,甚至不需要考虑安全性、污染以回收率等。
他们把能省的流程都省掉,回收率仅仅在50%左右,但是成本就少了特别多。
废弃电池市场很快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2018年时,磷酸铁锂电池的回收成本是8500元/吨,但是回收后经过正规拆解的收益却只有8100元/吨,还倒亏了400元,但是一个大型的小作坊却能日挣十万。
因此,很多正规的企业反而不愿意扩大生产,而是维持着少量的业务,有些正规企业甚至还要向小作坊采购,然后再做二次拆解。
所以大量的废旧电池都集中到小作坊手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