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视为抗日战争中最不被了解的历史,出兵十万,仅有四分之一的人活了下来。
有人说它鸡肋,是无谓之仗,有人却大赞英勇,视作神力。
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回到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日的经历。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至此拉开了对华的侵略战争,不到一年时间,各大城市相继沦陷,原本定居南京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被迫向西南迁移,出于地理位置的考虑,他们决定暂居重庆。
彼时的国民政府虽然手握国家大权,短暂发展过一系列民族工业,但因为常年受列强压制,国力依旧十分羸弱,因此当局无比清楚地认识到:
靠自身实力很难抵抗日本的进攻,关键时候还得靠国际援助。
但事实上,眼下国内重要的交通港口已经沦陷了大多数。
首先海运这条路是行不通了,华北、东南沿海早就被日本人占领,苏联原本想走西北路线给中国人援助,但没曾想德国于1941年进攻斯大林格勒,自家着火,无暇顾及邻国。
一时之间,国内现存可以用的交通路口竟然只剩大西南。民国以来,西南路线相较于别处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国家在这边的投入也不如华北、东南那么多,但事已至此,国民政府当下决定重用西南路线。
西南边最主要的路线只有两条,首先是桂越公路,也就是从广西往越南走;其次是滇缅公路,出云南到缅甸。
要知道,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后德法交战,法国输了后这片殖民地就交给了日本,越南是绝对去不得的,那么剩下的也就滇缅公路这一个选项,要是连这条公路都丢了,那国际军事支援彻底进不来,以当时国内的物资储备,中国顶多三个月就彻底玩完,可想而知,滇缅公路在当时直接决定了国家命运。
所以国民政府拼了命也要守住这条线路。
然而我们能想到,日本人也能想到,1941年日军就出兵缅甸,打算从中缅边境为突破口,先切断滇缅公路,再通过云南绕到中国的西南片区,一举把重庆占领。
因此,此时的缅甸已经不单纯是邻国、交通要塞那么简单,更像是中国最后的一道屏障,如果再丢,那就彻底结束。
而作为当时的缅甸殖民主,英国却没有在这儿派多少士兵,外加上他们本身作战能力不强,在诸多条件下,日本的入侵势如破竹。
缅甸败,即中国败,国民政府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面对强悍的日本,深知决不能坐以待毙,紧急关头,中国竟然收到了来自英国的求助。
这个老牌列强面对日军的一路北上竟毫无还手之力,在求助澳大利亚无果后,转头望向了这个曾经被它侵略的中国。
对方承诺将在本土无条件负责中国所需的所有物资。这一点正中国民政府下怀,随即中英签订了《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结成军事同盟。
由中方出兵支援英国,远赴缅甸同日本作战,作为条件,英国将在此期间无条件配合中国。走到这一步,的确是被逼出来的。与其在老家等着别人来打,还不如在敌人全面进攻的时候就打跑。
在这样的决定下,一支由各地士兵组建而成的远征军出现了,他们将越过边境,远赴缅甸,同日军作战。
1942年,中国派遣了大约10万士兵,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拥有当时国内最先进装备的精兵。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国家多年栽培出来的佼佼者,却没想到在接下来的远征作战中,沦为日军枪下冤魂,死伤惨烈,直到今天都没能重返故土。
面对日本人从云南进攻西南的计划,彼时的国民政府没有坐以待毙,随着《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的签订,这支带着最后希望的军队开始一路南下,赴缅作战。
他们的队伍从一开始就非常的不顺,中缅边境有很大一片热带丛林,要想到达主战场,远征军必须从里面穿过。
疟疾、毒虫、怪异的气候,成了远征军需要克服的第一层困难。此次远征经历中,光死于疟疾的就有近万人。
然而这才是战争的开始,到达主战场后,战士们发现实际情况比自己想象的更令人绝望。
在他们刚到达缅甸境内的时候,日军正在全力攻打缅甸的首都,他们的规划是一路北上,因此远征军就打算抢先把仰光更北部的同古先占领,以此拖住日军,阻止他们径直往北,顺便转移日本人的注意力,方便另一边的主力军集合。
原计划英国是要负责主力军共赴同古和日本作战的,结果他们竟然在没有通知主力军的情况下悄悄跑了,主力军因等待英军,耽误了前往同古支援的行程,以至于同古地区的战士孤立无援,在装备、人数上被日本人疯狂碾压。
尽管如此,负责同古地区的第200师依旧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坚持杀敌,靠着薄弱了力量守住了同古长达12天。最后寡不敌众,被迫撤退。
既然同古已经失守了,同盟军便也不再执着于阻止日本北上,而是打算以中英双方最精锐的士兵为先头部队,直接在缅甸中部和日军交战。
此次战役中,远征军三个军,英国五个师,总共二十五万的人。结果负责西线的英国军再一次拖后腿,日本人还没有出全力,他们便溃不成军,最后甚至还要靠中国远征军救。
作为同盟,英军表现得竟然如此羸弱,难道他们真的没有实力吗?当然不是,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压根就不在乎缅甸。从利益角度来看,肥沃的印度显然更为重要,
此时的英军始终抱着一个可要可不要的态度,可以这么说,一定程度上盟军的不作为间接导致了之后的惨剧。
英军当然有本钱可以敷衍作战,但远征军一点也赌不起,前面也讲过缅甸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哪怕英军不重视,他们依然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负责的东线战场。
如果英军的细线丢掉,东线也跟着丢掉,那么这批远征军最后连国都回不了。因此,在接下来很大一段时间里,远征军都在以一种拖拽着英军的模式在奋力作战。
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在一次日军猛烈进攻之后,英军完全放弃了抵抗,带着所有家当一路逃回了印度,可想而知,当时的远征军有多么绝望。
无奈,远征军被迫返终止战争,等待接下来的安排。跟着英军去印度,还是回国,一时之间成了挂在远征军头上的两个生死问题。
事实上,当时的确有部分军官去了印度,但蒋介石本身担心把自己的兵往别人家里送,因此命令他们把人带回中国。
当时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去印度,想着既然仅靠自己已经无法打赢这场仗了,那就回国,但此时,原有的路线已经被日军切断,要想回家,只有一条路可走。
这根本就算不了一条路,因为即便是本地人,也很少有人愿意走,那是一座名为“野人”的原始森林,和来时的路相比起来,这片森林堪称恐怖,当时一位英军上校甚至断言,别想着保路了,你们甚至连这片森林都出不去。
即便如此一众远征军还是抱着必死的心迈上了这条路。
1942年,在第一路副司令长官的带领下,中国远征军开始从头翻越野人森林,和来时一样,返程途中因饥饿、疾病而死的士兵已然高达数万人,直到最后,能从那片森林里走出来的,只有相当少的人。等他们回到中国境内的时候,总共才剩下了四万人。显然这是一次失败的战争经历,但这并没有挫败中国军人的信心。
在回国不久后的1942年10月,国民政府随即开展了第二次赴缅抗日,和上次不同,远征军这次的盟友美国显然比英军靠谱太多。
随即拟定中美作战协议,开展了代号“人员泰山”的作战计划。基于上一次远征军失败的结果,中国痛失滇缅公路,因此很大一段时间国内物资极度短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军提议一边攻打日本,一边在中印边境新修一条公路,以此弥补路线上的不足。
好在美方的空军力量强大,极大地提高了攻打效率。
1943年,远征军攻打下了胡康谷地门户的新平洋,取得了此次战役中的第一阶段胜利,一洗第一次远征军所承受的耻辱。
与此同时,在中国工兵的配合下,中印公路一步一步也修建了起来,并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使用,并在远征军攻下新平洋的同时,公路也修道了我国的云南边境。
直至1945年7月16日,经由远征军英勇杀敌和美军多次强势空袭后,盟军总算在缅甸战场把日本击败。这场长达8多年的恶战也总算以日本的战败落下帷幕。
中国远征军两次赴缅抗日,这无疑是壮烈的,但由于部分原因,远征军的过往却很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事实上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也只是普通人而已,为民族存亡所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至于一些人视这段故事为鸡肋的看法,个人认为这是忽视时代背景而作的错误评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