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安端】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安端】、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安端】整理、校对、提供。图片由群友 厚朴 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9-2-1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湖南禅的祖师——石头希迁开始,传天皇道悟;天皇道悟传卖饼大师——龙潭崇信;龙潭崇信再单传德山棒——宣鉴大师……天皇门风默默无闻地传了一百年,直到德山的门徒——雪峰义存大师出世,他的出世是从中唐以来,两大禅系——湖南、石头禅系的历史转折点。

石头宗的雪峰义存,一家发两宗!他的地位相当于洪州宗的百丈怀海!因为一般佛教史认为——沩仰宗和临济宗,两宗都是由百丈怀海大师的法嗣发出来的,就是……把黄檗希运的法系归入了百丈怀海。

从雪峰义存的雪峰禅出发,分出两支禅系,后世称之为“雪峰两擎天”,就是……来自雪峰山的两个擎天柱。其中一支,是五大弟子之首——首座大弟子,玄沙师备;还有一支,是倒数三名的学生——旁系弟子,云门文偃。我们按法嗣的顺序讲,先来讲第一支——金刚眼睛,玄沙师备这一支的发展。

雪峰义存大师,他的头号儿弟子就是玄沙师备。但是,玄沙师备的禅观跟雪峰义存的禅观是相悖的!所以后世僧史中,对师备是有讥讽的,说他——有“过师之说”。“过师之说”,不是说他超过了师父,是说——他说师父有过、有错。徒弟说师父有错,我们前课讲过曹洞宗……在佛教的新伦理里,徒弟是不能说师父有错的!在曹洞宗之前——沩仰宗、临济宗,徒弟说师父那是常事儿,啊……有的时候儿连尊称都不用,就用“和尚某某”、“某甲”……来称呼师父。

但是,从曹洞宗的“师友二原则”的伦理观确立以后,这个事儿就不太行了。但是,玄沙师备敢于说师父不对,指出雪峰义存的问题,有“过师之说”是有现实原因的!

玄沙师备,他俗家姓谢,是雪峰义存的老乡——福建闽县人。在唐懿宗咸通初年,就是公元860年,他在芙蓉山宏照大师处出家……这是跟义存在一个地方儿出家!雪峰义存在少年的时候,也是在宏照大师处出家,后来去的德山,传得德山法系。他是在咸通六年——公元865年返回的芙蓉山,所以,玄沙师备实际上等于是宏照大师晚年收的徒弟,而雪峰义存对于玄沙师备来说,实际是大师兄……是大师兄代师父传法。

因此,雪峰义存和玄沙师备,名义上是师徒关系,实际他们是平辈儿加老乡。嗯……所以,玄沙师备就敢说雪峰义存不对了,因为那是人家自己的师兄嘛!他在雪峰义存座下的这些弟子中,和其他弟子的身份是不一样的。

师备大师,他为人非常忠厚,特别吃苦……特别能吃苦,并且不爱说话,在《祖堂集》和《高僧传》里记载,说他——力役无不率先【《梁福州玄沙院师备传》原文:释师备,俗姓谢,闽人也。少而憨黠,酷好垂钓,往往泛小艇南台江自娱。其舟若虚,同类不我测也。一日,忽发出尘意,投钓弃舟,上芙蓉山出家,咸通初年也。后于豫章开元寺具戒,还归故里,山门力役,无不率先。布纳添麻,芒鞋续草,减食而食,语默有常,人咸畏之,汪汪大度,虽研桑巧计不能量也。备同学法兄,则雪峰存师也,一再相逢,存多许与,故目之为备头陀焉】。力役,就是干活……就是干活儿很肯出力;“布纳添麻,芒鞣续草”就是说——他穿得很简单;“简食而食,语默有常,人咸畏之”……就是说——他饮食很简单,不爱说话,相貌很有威仪。

在雪峰义存创建雪峰山禅林的过程里呢,首座大弟子——玄沙师备出了很大的力!雪峰弟子都管他叫“备头陀”。“头陀”这个称谓是不能随便叫的!我们在“佛教哲学”里讲过——“头陀行”是一种特别的苦行,所以,雪峰义存以“苦行”称呼师备大师“备头陀”,弟子也跟着叫。

《五灯会元》在第七卷里曾经记载,说——在雪峰山数年,玄沙师备仍然不悟!义存就劝他,说——师弟啊,你这样儿不行啊……一直不悟不行啊!要不,你就四处行脚游学一下儿?师备在回去的路上呢,踢到一块儿石头,瞬间开悟……就,踢了一个石头,他就开悟了!跟那个……过溪水开悟,道理是一样的。

他作了一首偈语——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这是《五灯会元》记的这个偈语,在《祖堂集》里也记了同样的故事,这个偈语是——达摩不过来,二祖不传持【《祖堂集》卷十作“达摩不过来,二祖不传持】。意思是一样的。雪峰义存听了这个偈语之后,就印证了师备,说——备头陀再来人矣。“再来人矣”就是说——再来了一个人……就是——你已经是个新人了!你已经懂了!

踢了一个石头,然后说“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就得到了印证!这个故事懂吗?这是一个不太好懂的故事。这个偈语,实际是禅宗著名的几大公案……其中一个公案的答案。禅宗有一个公案,叫“何是佛祖西来意”……就是——哪个是达摩来中土的意思呢?何是佛祖西来意?而这个偈语就是“何是佛祖西来意”的答案……嗯,其中之一!因为回答这个问题得悟的大师太多了……嗯,灯录上有几十个。玄沙师备的这个回答——“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就是比较有名的一个。

何是佛祖西来意呢?就是……何是祖师西来意呢?就是——达摩为什么要来?达摩就没有来过!“达摩不来东土”……就是说——他没有来过。没有来过怎么传的呢?因为你自心是佛。实际上,这个答案就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

得到了雪峰义存的印证之后,玄沙师备就离开了象骨山——雪峰,来到玄沙山传法,史称——玄沙师备。玄沙山在哪儿呢?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山!这个山是福州晋安区新店镇的升山,升山古代叫“玄沙山”。这个山呢,现在还有这个“开闽第一人”……第一代闽王——王审知的墓。

“玄沙山”这个名字是非常好听的!但是呢……在历史上,不知道被哪个脑抽的人给改了,叫“升山”。这就好象以前枣庄叫“兰陵”……嗯,临沂叫“琅琊”……都是越改越难听的那个趋势。

玄沙师备大师是闽王赐五件紫色袈裟的第一个!就是……雪峰义存五大弟子的首座之首,赐号宗一大师,迎入安国寺……就是今天的升山寺,亲自拜师。虽然,闽国是个小朝廷,但是玄沙师备也就算国师了。

玄沙师备住世弘法三十多年!非常巧的是,他跟他的师兄——雪峰义存,死于……嗯,圆寂于同一年,就是公元908年。入寂的时候,僧寿七十四岁。在他们入寂的时候儿,就是已经是完全的五代十国了——公元908年就没有年号,它是农历的龙年,闽国当时用的是后梁年号……嗯,我查了一下儿,当时有五个纪年——后梁,开平二年;南吴,天祐五年;前蜀,武成元年;南诏,安国六年;吴越,天宝元年……就,年号已经很乱了!天下已经,已经割据了!之所以说“割据”了……因为后来,雪峰义存的法脉基本遍布这几个国家。

作为“五家七宗”最后一个宗——法眼宗的远祖,玄沙师备的禅观和学说,和我们前面讲的都有不同!嗯,而且差距很大!这是因为——玄沙师备的禅观,他所依据的经典跟传统禅宗依据的经典不同。我们开讲禅宗,都是自慧能后,属于南禅宗,或者说禅宗南宗。南禅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立文字!这是它的特点……普遍反对诵经立言,这也是民间对南禅宗的看法,也是他们自己着力宣传的点啊——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见到自己的本来佛性,这是南禅宗的着力点——不立文字。但,不立文字归不立文字,南禅宗真的不看经典不依据经典吗?啊,甚至不学习?虽然,比如说希运他们说——不求知解……不是的!这是属于拿无知当有趣!对吧……这是你以为他们不立文字,就真不立文字啦?大书法家写字呢,叫作——无心地写……虽善尤恶,只要无心!但是,那你得有基本功,你要自己没有基本功无心地写,那就不是“虽善尤恶”,你是就真的恶。

所以,不立文字、即心即佛……这些南禅宗的口号儿,或者说语录体,其实是从大量的经典里剥离出来的概念……从大量的经书里剥离出来的概念,是属于提纲性质的……就是要做到纲举目张。用南禅宗的话讲呢,叫“刺醒迷情”……主要是要“刺醒迷情”!哎,口号儿你一下就刺醒了!也是起到宣传……就,便于宣传和推广的作用。

实际上,南禅宗它所依据的经典很多!比如……首先是他们公开承认的,就是以“金刚经”为根本经!这是南禅宗的根本经——“金刚经”!然后还有,就是以“金刚经”取代的“楞伽经”,包括“文殊般若”。

南禅宗最常引用的五部大经,是——“维摩诘经”、“大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和《大乘起信论》……那,小经更是无数,就……根本就不是什么不立文字啊!而且,禅宗的高僧,尤其是石头系的高僧,历来是精通儒家的!都属于高级知识分子……都有诗作传世!哪儿有不学习的?

到了禅宗的七祖神会门下,又引入了华严宗的五祖菏泽宗密……就是圭峰宗密——我们开课就讲的。圭峰宗密又在禅宗内大力弘扬了“圆觉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经”呢,就是后来禅宗理学的一条新途径。所以,总的来说——禅宗必读的“七经一论”就是“金刚经”、“楞伽经”、“维摩诘经”、“大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圆觉经”和《大乘起信论》……后来是“八经一论”,又加上了“首楞严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沙师备,他就是另辟蹊径,以“楞严经”为根本经,而且他特别推崇“楞严经”!

玄沙以“楞严经”解释“禅”,这对后世影响尤为深远!嗯……有很多大师都传过一句话,叫作“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呐,叶曼老师就曾经说过这个。这话呢,不是她说的……这个“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这句话宋朝就有!一直流传到今天。这个影响就是从晚唐的玄沙师备开始的。

以“楞严经”作为钥匙来解释“禅”、来寻找“禅”、来修“禅”……确实是一条新的道路。赞宁,就是北宋的大僧正——赞宁,曾经说过“玄沙乘楞严而入道,识见天珠”【《宋高僧传·卷十二》载:玄沙乘楞严而入道,识见天珠】。“识见天珠”就是——见识跟大家都不一样!这就象我们说——并不是非要以“三经一论”入净土,可以以“法华”入净土。修禅也一样——不一定以“金刚经”入禅,可以以“楞严经”入禅。

“楞严经”呢,是八世纪初产生于中国岭南地区的一部疑经。我们说是“疑经”……因为我们说不能是“伪经”,因为什么是“伪”?这是不好认定的事情。很多梵文的“经”,它也并不一定都是真经!它也是疑经!因为很多造经运动从印度就开始了!

大乘阶段,在中国地区呢,有三本儿影响力特别深的书,都是疑经性质的。所谓疑经,就是说——它的来路不是很清楚,或者说——来路不可考,或者说——考据的来路我们不接受。比如说《大乘起信论》……呐,这个近代日本对《大乘起信论》是作过非常详、详细地考证的!在中国地区有巨大影响的三部疑经是《大乘起信论》、“圆觉经”和“楞严经”。

“楞严经”,它的哲学核心和《大乘起信论》、“圆觉经”大体相同!这三本儿经的哲学思想,或者哲学内核儿,是一致的!是非常具有中国佛教特色的经典之一。而且,它是密教侵入禅宗之后的一个产物,重点在讲——即事而真、即身成佛的道理。“即身成佛”这个概念,在以前汉传佛教里,我们是不讲的!“即身成佛”这概念是藏传讲的,汉传不讲。所以,这本儿经一定是密教系统进入了传统的禅宗系统。

“楞严经”之所以尤其受到了重视,主要就是因为——在这部经后面多出了咒语的部分!就是说——有四百多句“大佛顶陀罗尼”。而这四百多句“大佛顶陀罗尼”在密宗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楞严经”又叫“首楞严经”,或者“大佛顶经”,或者“大佛顶首楞严经”。那……这是常说的四个名字。它的全名儿很少说,因为它的全名特别地长!“楞严经”的全名儿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为什么叫“楞严”呢?楞严,它的意思是——究竟坚固……究竟坚固!那为什又叫“首楞严”呢?首,首都的“首”,这个“首”从哪里来的呢?“首楞严经”有两个意思!我们说——“楞严”是究竟坚固的意思;“首楞严”就是第一坚固……最坚固!第一最坚固的意思。另一个意思……就,它有两层意思,另一个意思是说——“楞严经”的重要地位!

在“法灭尽经”【《佛说法灭尽经》】里说啊……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跟着灭。只要“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还在眼前。所以“楞严经”是在正法时代会首先灭的!是“首楞严”……首先灭的!所以叫“首楞严”。那,这是两个“首”的说法。如果要按照这种说法呢,那现在正法时代,或者说——只要还有这个文字传书……印刷术的时代,那正法就没有灭!

“首楞严经”这本儿书呢,有大量的咒语和密教成分!它在汉传里,一直是……就是在汉传佛教里,一直是一部非常独特和非常重要的经书!

“楞严经”,这部带有密教色彩的经典,被玄沙师备直接引住“禅”的领域,无疑会对禅宗的发展发生非常微妙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玄沙师备的禅观、学说和禅宗其他宗派不同的原因。就玄沙师备整个儿的学理体系看呢……他整个儿学理体系是属于唯识学派的。

关于僧史上记载,他有“过师之说”……就是,他和雪峰义存,在哲学观和认识观上的冲突……就,义理上的冲突……理论分歧到底在哪儿?嗯,没有详细记载!这很好理解——因为,这两位都是出自一门的大宗师……都来自于雪峰!那,后代弟子都是一伙儿,对吧?嗯……师爷、师父……所以,后代弟子关于他们的争议实际是不好写的。

但是,关于他们在认识方面……就是认识论方面的差异,或者说他们学派的差异,我们可以从流传后世的公案看出来端倪!因为关于雪峰义存和玄沙师备,在禅宗公案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公案,叫作——古镜当台。

我们讲一下儿这个“古镜当台”的这个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