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举考试从唐高宗开始考诗赋创作,诗,即近体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格律诗,不过以五言排律为主。
这类诗叫作试贴诗,也叫试律诗。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于是科举中不再考律诗的创作。
清朝乾隆年间,又重新以诗赋取士,结果很多读书人措手不及,考得一塌糊涂。于是,关于创作试贴诗的书籍风靡一时,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主考官纪晓岚的三本书。
《唐人试律说》就是其中的一本。本文从中摘录的,主要是关于格律上的一些要求,包括拗句、三仄尾等句式的使用。
一、单拗格与鲤鱼翻波
开篇第一首,纪晓岚讲解元稹的《数蓂》,提到了单拗格:
将课司天历,先观近砌蓂。
一旬开应月,五日数从星。
桂满丛初合,蟾亏影渐零。
辨时长有素,数闰或馀青。
坠叶推前事,新芽察未形。
【尧年始今岁】,方欲瑞千龄。
纪晓岚说:第十一句单拗格。
“尧年始今岁”,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式,我们大多称之为:锦鲤翻波。可见,这种句式在唐朝科举时,是可以用的。
纪晓岚还说,关于这个“单拗格”句式,纪晓岚说:
凡律句有单拗:"何时一樽酒",三、四互换;"小园花乱飞",一、三互换是也。
"何时一樽酒"与“尧年始今岁”一样,都是平平仄平仄,即鲤鱼翻波。这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即三、四的平仄,变成了仄平。
"小园花乱飞",则是另一种单拗:仄平平仄平,这是下句的常见救拗句式,原句式应为:仄仄平平仄,所以纪晓岚说一、三的平仄换了位置。
这种句式,其实第一字平仄都可以用,即:中仄平平仄。我称之为救拗的【万能公式】。中,表示平仄皆可。
二、双拗格之半拗体
纪晓岚还提到了双拗格:
有双拗,"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第三字上下互换是也。皆可以入之试律。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出自王维的《登裴秀才迪小台》,这不是试贴诗,纪晓岚仅仅用这两句举例而已,我们不妨把整首诗录入方便欣赏: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出句的鸟,和对句的人,上下平仄互换,纪晓岚称之为双拗格。可以看出,对句“秋原人外闲”,即中平平仄平,之所以不是单拗格(小园花乱飞),是因为第一字为平声“秋”。
可以看出,纪晓岚的单拗格指一句中,平仄互换(或三四、或一三),双拗格指两句中,出句与对句第三字的平仄互换。出句、对句即上联和下联。
而纪晓岚所说的"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这种双拗格,我们今天称之为【半拗体】,出句半拗,对句救拗。
唐人作诗,【半拗体】对句经常不救拗,不过纪晓岚则说,在他们的时代(清朝),对句一定要救拗。在点评陆复礼《试中和节诏赐公卿大诗》首联“春仲令初吉,欢娱乐大中”时,纪晓岚说:
第一句"令"字用仄,平仄失调。唐人起结原不拘,如文昌《反舌无声》诗,并二四亦不谐是也。今则不可,必不得已,下句当以"平仄平"救之,
文昌是张籍的字,他的《徐州试反舌无声》第七、八句,出句半拗,对句以“闲”救拗,即平仄平:
夏木多好鸟,偏知反舌名。林幽仍共宿,时过即无声。
竹外天空晓,谿头雨自晴。居人宜寂寞,深院益凄清。
【入雾暗相失,当风闲易惊】。来年上林苑,知尔最先鸣。
三、双拗格之大拗对句必救
另外,还有一种:
他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上句不拘平仄,下句以第三字救之,亦为谐律。故李义山《桃李无言》诗落句竟用此格。
向晚意不适,仄仄仄仄仄,流水如有意,中仄平仄仄,纪晓岚说,出句“不拘平仄”,下句用第三字救拗,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拗对句必救】,对句即万能公式:中仄平平仄。
纪晓岚说,这两种(仄仄仄仄仄、中仄平仄仄),也算是律句,所以李商隐科举时作《赋得桃李无言》,尾联用的这个句式::
夭桃花正发,秾李蕊方繁。
应候非争艳,成蹊不在言。
静中霞暗吐,香处雪潜翻。
得意摇风态,含情泣露痕。
芬芳光上苑,寂默委中园。
【赤白徒自许】,幽芳谁与论。
赤白徒自许,幽芳谁与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同样的用法,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第三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但是,纪晓岚提到,在他们(清朝)的时代,这种句式“大拗对句必救”,是不能用的:
然施于今日,则骇矣。如此种拗律,今日亦不可效。取其审题不苟可也。
四、三仄尾与孤平
很多学律诗的人,被告知律诗不可三仄尾。其实唐律中三仄尾极多,也视同为律句。而在科举中,也不少见。例如殷寅《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殷寅》:
应历生周日,修祠表汉年。复兹秦岭上,殊似霍山前。
昔赞神功起,今符圣祚延。已题金简字,仍访玉堂仙。
睿祖光元始,曾孙体又元。言因【六梦接】,庆叶九龄传。
北阙心超矣,南山寿固然。无由同拜庆,窃拉贺陶甄。
这里出现了三仄尾:言因【六梦接】,平平仄仄仄。纪晓岚点评说:
凡律句,无孤平。"言因"二字皆平声,故"六梦接"可以三仄,此律句定格,不须下句更互救者。......俗有"一三五不论"之说,其言固陋;谨守声韵,不考唐人变例者,又以三仄为失调,皆非也。
纪晓岚指出,三仄尾是律句的“定格”,如同国企的正式员工,不得歧视。更不需要救拗。那些认为三仄尾失律(失调)的,都不对。
纪晓岚是乾隆朝恢复诗赋取士的主考官,非一般文人可比,他的《唐人试律说》几乎类似于高考的官方指导书了,自然具有权威性。
同时,他也提到了孤平的观念:
若"言因"字再用一仄声,则为孤平失调,下句更无救法矣。
假如"言因"有一个字是仄声,即“平仄仄仄仄”或者“仄平仄仄仄”,就是孤平了,无法救拗。
我们现在说的孤平,常常指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提到的“仄平仄仄平”,从纪晓岚提出的孤平案例来看,孤平不仅仅在对句,也在出句中。
有一种说法,无论出句、对句,“一句之中没有两个连续的平声字”为孤平,还是更准确一些的。
五、钱起《湘灵鼓瑟》中的切脚之病
说其试贴诗,最有名的就是钱起的《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但是这首诗有个问题,即中间四联八句,前2字都是名词作主语。纪晓岚指出:
中六句句法相同,所谓切脚之病。
我们现在作律诗的时候,如果中间二联出现这种问题,称之为四平头。律诗的句法讲究变化,所以相邻的二联,最好错综使用不同的结构。
六、第一句押韵的区别
还有一种关于五言律诗(包括五排)声律,纪晓岚也特别指出,第一句用哪一种句式更好一些。
例如这首《空水共澄鲜》:
悠然四望通,渺渺水无穷。
海鹤飞天际,烟林出镜中。
云消澄遍碧,霞起澹微红。
落日浮光满,遥山翠色同。
樵声喧竹屿,棹唱入莲丛。
远客舟中兴,烦襟暂一空。
纪晓岚提出:
凡律诗,仄起平受者第一句入韵,则调响,"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句是也。平起仄受者第一句入韵,则调哑,如此诗起句是也。古人二格并用,然此调终不流美,用者审之。
首句押韵,有两种句诗,第一种平起仄受者:平平仄仄平,如“悠然四望通”,第二种为仄起平受者:中仄仄平平,如“风劲角弓鸣”。
纪晓岚说,第一句用仄起平受者,如"风劲角弓鸣“,吟咏时响亮有力,如果用”平起仄受者“,如”悠然四望通“,就”调哑”。
我们在找几个例子,第一句为仄起平受者: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沙岸竹森森,维艄听越禽。
昨夜玉轮明,传闻近太清。
花落鸟嘤嘤,南归称野情
第一句为平起仄受者,气息确实弱了很多:
凉风木槿篱,暮雨槐花枝。
黄河一曲山,天半锁重关。
江南梅雨天,别思极春前。
不过,五律的首句,大多还是以不入韵为主。假如入韵的话,纪晓岚所说对于诗人是一个很好的提示。
结束语
唐人科举时的试贴诗,大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也有少量的其他形式的作品,例如祖咏的《终南积雪》只有四句,也有押仄韵的试贴诗等。
纪晓岚《唐人试律说》并非主谈格律,而是为读书人指导试贴诗的创作方法。虽然试贴诗常被人视为诗中的八股文,但是纪晓岚的分析,其实对于五律、七律的创作也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老街味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