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哥专注发现古村落之美。敬请关注、转发支持。

胡哥图片文字均为原创,侵权必究,已授权维权助手全网维权。

在上一篇文章中,胡哥带领大家前往山西平顺游览了一个千年古村王曲村。这是一个位于古代河南晋阳古官道上的古村。

王曲村位于山西平顺、黎城、潞城三县交界处,它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众多,民居寺庙建筑古意盎然。村庄面貌格局数百年来没有大变化。

村内最著名的建筑就是入列国保单位的天台庵,其他明清古民居数量众多,保存较好,古桥古道古井赫然在列,一派古意盎然的景象。

国保建筑五代天台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保建筑五代天台庵

歪头乌龟听梵呗

歪头乌龟听梵呗

沧桑的其实不只是古官道上的这处观音堂和龙兴桥,更沧桑的、也是最让王曲村蜚声国内外的其实是一座古庙,那就是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四座唐代木构之一的天台庵

更多的人是只识天台庵,不知王曲村。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不知凡几,都是对山西古建感兴趣的游客,其中建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有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台庵位于王曲村中心位置,村委大院的斜对面。它孤零零地傲立在一处土质高台上,大门在高台西北侧,登上十几级台阶,一个古香古色的门楼后面,就是静静地等待我们的千年寺庙。

想着即将与千年古建亲密接触,心里颇有点激动。大门打开的霎那,一股沧桑的气息扑面而来。纵深较长的庭院内,一座古香古色的殿堂敦实地坐落在院落北端,无喜无悲千年过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天台庵院内仅剩的一座小巧的弥陀殿,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长宽都是7米多点。单檐九脊顶,屋面是斑驳的筒瓦,还能看到昔日的黄绿色琉璃颜色,短短的正脊两端是黄绿色琉璃鸱吻,尾尖相对,中间宝顶直立,四角的屋檐缓缓而下,在尾部翘起,呈现一种如飞鸟展翅欲飞的状态,整座殿看起来沧桑而又庄严。

翘角飞檐,方正端庄,朴素大方,这是描述天台庵弥陀殿的常用词汇。可粗看上去除了满身的古朴沧桑感之外,相比于其他山西古建,似乎也没有什么惊艳之处。

天台庵内部梁架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台庵内部梁架结构

如果放眼山西乡村,这样的一座乡村小庙非常普通,可以说随处可见,但是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么一座小小的弥陀殿,却历经了千年的风霜,它从唐代末年走来,偏居漳河岸边,为中国古建保留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更专业点说,它在建筑学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它的梁架结构、斗拱样式、建筑手法都是古建专家研究的话题。

它因为和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相似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以及诸多唐代建筑特点而被专家作为研究唐代木构建筑的佐证实物,对研究唐代建筑的规格和演进具有重要的价值。

斗口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斗口跳

比如说大殿屋檐下有一个斗拱的样式称作斗口跳,就被建筑大师梁思成作为范例写进了《营造法式注释》中,足见天台庵在建筑学上的价值。

唯一遗憾的是,在2014年以前,天台庵可以自豪地说自己是国内仅存的四座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之一(其余三座分别是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芮城广仁王庙。敦煌莫高窟196窟仅剩唐代窟檐,不够完整,所以有说是半座的)。

可是在2014年11月天台庵修缮时,在脊檩上发现有墨书“长兴四年九月二日……”的记载,在东南翼角的飞檐椽子上,发现了墨书“大唐天成四年建创立,大金壬午年重修……”的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长兴”和“大唐天成”的年号,说的是唐朝灭亡后不久的后唐年号。由此可以确知,天台庵创立于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长兴四年(933)弥陀殿立架上梁,之后历代皆有重修。

从此国内最早木构建筑就变成了三座或者三座半,天台庵黯然退后一步,成为五代木构建筑。只不过,官方资料一直没有做明确更改,但在学界已成共识。

天台庵内很安静,我们漫步的脚步声清晰可闻。院落内平平整整铺砌着紫砂石板,十几株碗口粗的松柏稀稀拉拉地分布在院落的东南西三个方向。两块省保、国保碑立在院落东南侧,和一座石碑相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低矮的围栏前,可以眺望远处的平畴田野和滔滔漳河,可以想象千年前古寺古僧闹中取静的修行生活。整日诵经的梵呗和着滔滔漳河的奔涌,谱写出非凡的旋律。

无论是古建专家还是古建爱好者,多数人关注的重点都是那座挑角飞檐、质朴中透着端庄大气的弥陀殿,却很少留意弥陀殿东南侧的石碑。

这座石碑来历也不小,它是唐代的。碑面文字有界格,字迹漫漶不清,已无法辨识。上部有佛造像,一佛二菩萨。碑侧面和背面也有佛造像,很别致。

唐碑上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碑上部

下部驮碑的乌龟造型最有意思,它不是常见的头向前伸,而是歪向身体右侧。与扭头歪脖相对应的,乌龟的两只前脚爪也是右前爪内缩,左前爪外撑,精准地呈现出了乌龟扭头向右时应该有的姿势。古人对细节的雕刻真的令人叹为观止。

这只乌龟为什么会歪着脑袋呢?而且是歪向大殿的方向,似乎在认真倾听殿内传来的梵呗声,难道是有什么寓意吗?

整座石碑为《营造法式》记载中的典型的赑屃鏊坐碑。上部为盘龙赑屃,下部为龟趺鏊座。大家常常误以为下面的龟形为赑屃,龙生九子之一,其实不是的,上部的盘龙碑帽才是赑屃。

歪头乌龟造型的唐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歪头乌龟造型的唐碑

只不过下部的龟趺鳌坐最开始的确是叫做乌龟的,但随着时间流逝,它从起初写实的龟形,演进到元明清时代,已经渐渐有了龙的特征,即所谓的“龙头、鹰爪、龟背、蛇尾”。称呼到明代也逐渐有了变化,不再称之为龟。

明杨慎编撰的《升庵集》中说:“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龟趺作为龙子的身份并有了专门的称谓“赑屃”,成为民间的普遍称呼。

天台庵的价值除了在建筑学上的意义外,它还是汉传佛教天台宗的一座庵院。天台宗是我国佛教创立的最早宗派,集合了南派和北派的义学和禅观之说,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

唐碑侧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碑侧面

因为创立这一学说的高僧智颛久居浙江天台山,所以这一学说以“天台”为其宗名,而远在山西平顺的天台庵则是其下属庵院,其间颇有故事。

至于驮碑的乌龟为什么会是歪头的造型?有一个传说。说是浙江天台宗的高僧,曾在这个小庙内讲经弘法。因为讲得生动,门外驮碑的乌龟久而久之就有了灵性。

有一次,因为高僧讲的佛法太好听了,乌龟心有触动,情不自禁地想听的更仔细些,于是就扭着脖子将头朝着大殿歪过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听的时间过长,当讲经结束后,乌龟发现自己的脖子已经扭不回来了,从此就成了现在这样的一尊歪脖乌龟,也成了极其少见的一尊石碑造型。

当然了,这都是附会演绎而已,当不得真。这种歪脖乌龟的造型在平顺金灯寺石窟前,也有一对,正好位于台阶左右,呈相对状。

由此推断,天台庵里的这通唐碑,雕刻为歪头形状,也是有一定倾听佛法的含义在内的。这应该是古代石匠大胆创新的一个灵活举动,非常有意思。

当然,王曲村除了这个国保古寺庙外,其他的寺庙也有来头。到底有哪些不凡之处?请继续跟随胡哥的脚步看下一篇介绍。
欢迎关注@跟胡哥看古村看更多古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