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位于山西南部,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临汾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文明的摇篮,卫青、霍去病故里。如今,临汾的经济总量,更是位居山西省第二。
人常说,想了解一座城市,那就去它的博物馆。这是一组拍摄于1939年的临汾老照片,内容涵盖了城市和人文风貌。有些古建筑,连老临汾人都没见过。蕴含了几代人的记忆,值得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1939年的临汾大中楼,原名“河山一览楼”,俗称鼓楼或谯楼。该楼高43米,底座正方形,边长40米。大中楼是临汾的地标性建筑。
该楼为二层、三檐、四级滴水,十字歇山顶明式建筑。当时登上二楼,可俯瞰全城,巍峨壮观。楼上悬挂的匾额分别为“窗宿斗牛”、“襟山带河”,字迹苍劲有力。
在历史上,大中楼历经7次毁建。究竟始建于何时,现已经无从考证。不过,根据楼上悬挂的大铁钟铭文判断,其最晚修建应该在北宋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临汾大中楼上,俯瞰全城景象。画面中这条街道,就是当时的东大街。街道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
街道两侧,都是具有浓郁晋南风格的老式建筑,鳞次栉比,看上去古色古香,很有韵味。沿街店铺都在开门营业,生意很兴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位于临汾城外的一处村落,一名老大娘坐在窑洞前。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人们在黄土断崖上挖掘横向洞穴作为居室。窑洞生活,是山西一种很古老的居住方式,
老大娘正在院子里做饭,虽然使用的是简易的炉灶,但配备了一台老式风箱。风箱在当时是必不可少的炊具。它的底部有一根管子与炉灶连接。只要不断推拉风箱,就能让炉灶里的火生得旺旺的。你见过和使用过风箱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片中这座圆弧形建筑,就是当时临汾的“和义门”,和义门其实是一座瓮城。远处,还能看到临汾高大壮观的城墙和敌台。现存的城墙,大多是明代遗迹。那条蓝色的水域,就是著名的汾河。
临汾古城叫“卧牛城”,也叫平阳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扼守秦晋南北咽喉要道,城池固若金汤、十分坚固。临汾城共有四座城门,分别为: 东门“武定门”、西门“和义门”、南门“明德门”、北门“镇朔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照片,1939年拍摄于临汾大云寺。大云寺,原名宏藏寺,也叫铁佛寺。该寺重修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寺庙内建筑众多,最醒目的就是这座方塔。
这是一座砖塔,塔高30多米。塔共有六层,一至五层外观为方形,第六层却是八角形,非常奇特。砖塔底层,供有唐代铁铸释迦牟尼佛头一尊,高6米,周长16米,蔚为壮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条小河的尽头,有一座砖瓦房。这不是住人的民房,而是一座磨坊,里面有利用水力驱动的石磨,它有个名字叫“碾硙”。这张照片拍摄于临汾金殿镇附近。
碾硙,就是利用水力启动的石磨。在过去,碾硙可以用来脱谷、制粉。只要水流不断,石磨就能一直运转,能够极大节省人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座规格极高的石碑,位于临汾市城南西赵村的仓颉故里。碑心石上有“仓颉造字处”几个大字。这通石碑,立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平阳府邑令河间李甲荣在西赵村仓颉造字遗址处立下此碑。
仓颉,为上古时期的一个部落首领,他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自从出现了文字,人类从此由蛮荒岁月转向文明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位于临汾刘村的三元庙景象。画面正中是一座高大的三门牌楼,三元庙,是祭祀“尧舜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名男子,带着自己的女儿来到田里。男子弯下腰,用锄头将土刨开,把庄稼种子撒进土坑里再埋上。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播种方式,适合一些小面积田地耕种。
小女孩三四岁光景,梳着两条小辫子。正蹲在地上,帮着父亲播种庄稼。这么小的年纪就如此懂事,知道替家人分担农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照片,拍摄于临汾县文庙内,这座建筑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文庙始建于元代,后世进行了重修和扩建。
大殿建于高台之上,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远远望去,朱棂碧瓦,巍峨壮观。大殿台子上,站有两个人,由此也可以看出大殿的实际比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明德门城楼上,远眺临汾南大街。最远处那栋最高大的建筑,就是大中楼。在它的四周,分布着众多民房。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在这条马路的边上,有几座院子。照片左下角,还能看到有一座石碑。那就是仓颉造字处石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临汾龙子祠景象。龙子祠,即康泽王庙。这座祠始建于唐代,元十三年(1276年)又进行了增修,明清时期也进行了补葺。
照片正中间的建筑就是龙子祠的山门,面阔三间。左边是清音亭。龙子祠现存山门、过殿、中殿、后殿等,祠内碑碣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临汾城南门——明德门,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城楼巍峨壮观,城门下一条主干道,是进入临汾古城的必经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照片,拍摄于关帝庙内。几名小贩正在墙角摆地摊,他们售卖的可能是花生。墙角处,还蹲着一名木匠,他把工具靠墙放着,等待有人找他干活。
关帝庙,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庙内供奉的是关羽。每逢初一、十五或较大的民俗节日,关帝庙内香客如织,热闹异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汾金井村里,有一座中顶庙,始建于清康熙49年(1710年)。中顶庙规模很大,在周围一带极受崇信。前殿名为中极殿,内有转脸菩萨。殿前还有一座八角楼,楼前为天王殿。
如今,金井村曾经的中顶庙到底是什么样子呢?金井村里已经没有人知道。这座中顶庙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临汾乡下,一名小男孩站在自家的一头毛驴跟前,他用手牵着缰绳,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在过去,毛驴是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老百姓对它有深厚的感情。这一点,从小男孩脸上的笑容就能得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平阳府文庙大成殿景象。建筑古色古香,远远望去,非常气派。
大殿建于高台之上建筑雕梁画栋,殿前立有石碑,广场青砖铺地,主干道两侧种植有很多柏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尧庙祭当日,一些民间艺人聚集在街头。他们身穿盛装,脚上踩着高跷,扮演不同的角色,为百姓表演精彩的杂技节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位于临汾城外伊村的尧帝庙正殿。尧帝庙始建于晋代,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后世历经不断扩建,占地面积最大时达到了780多亩。
正殿前有一座八角亭子,这里就是尧井亭。当年,尧“寻蚁造井”,改变了人们依河而居的习惯,开始围井而居。因此,这口井也被称为“天下第一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尧帝大祭场景。在尧帝庙内的照壁上,写着“尧帝大祭”四个大字。寺庙内,人来人往,都带着虔诚的心前来祭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座建筑,就是位于尧帝庙内的五凤楼,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间。该建筑为重檐歇山式,三层十二檐,楼高19米。
五凤楼前,停着一辆拉水的板车,车上放着铁皮桶。据说,五凤楼门柱上有一副对联,没有上联,只有下联。下联为:王春正始放怀舜日尧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临汾尧帝庙大祭当日,百姓们组织了舞龙队。人们正手举着一条长龙,赶往尧帝庙,参加大祭。在当地,这是很重要的活动,参加的人数众多。
1939年,临汾古城内的一条小街。街道不是很宽,两侧都是商铺,都在开门营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道上,矗立着两座石牌楼。雕刻着精美的动物和人物图案。门口有两尊石狮据守。街道上人来人往,可见当时的临汾是何等的繁华热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汾当地一家砖瓦窑厂里,一名男子正在码放制作好的砖坯。砖坯阴干之后,放进砖窑里烧制,根据温度,可以制作出红砖或者是青砖。
山西当地的建筑,大多为砖瓦结构,对于砖瓦的需求量很大。砖瓦窑厂遍布各地,生意都很红火。这名工人依靠在窑厂工作,也能养家糊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临汾金殿镇的稻田景象。阡陌纵横交错,水渠里的水清澈。从照片中可以看出,稻谷已经收割完毕,等待新一轮的耕种。
写在最后:回看1939年山西临汾的这些老照片,让人感慨万千。过去的临汾城市古色古香,原来这么美。时间来到现在,短短80多年间,临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更现代、时尚和充满活力的的新城市。我们有理由相信,临汾的未来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