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注: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公元前六六年八月十八,史高封乐陵侯,尤其应为所有史氏和所有乐陵人士所共知。地名渊源,乃地方历史文化建设的最基础的大事,不可不辩,不可不明,不可似是而非,不可牵强附会,不可捕风捉影,不可臆造历史。

本文改编自《乐陵史话》第五章,原标题为《乐陵侯史高的爵位、职务与地名》。

乐陵作为一个地理专有名词,第一次出现是在《史记》史高封侯表中,具有悠久的、可以追溯的、有明确书面记载的历史,是山东省十五个二千年古县之一。为了使公众对乐陵侯史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乐陵地方人士能对乐陵地名渊源正本清源,以述乐陵汉史辉煌特略作修订重发。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乐陵,史子长。以宣帝大母家贵,侍中,重厚忠信。以发觉霍氏谋反事,封三千五百户”。

史记摘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记摘录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乐陵侯史子长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太子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

史记摘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记摘录

上述二表中的记载,不是司马迁所书,是西汉元帝成帝年间博士褚少孙先生补记的。

《汉书-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汉书摘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书摘录

樂陵安侯史高,以悼皇考舅子侍中關內侯與發霍氏姦,侯,二千三百戶。師古曰:「與讀曰豫。」八月乙丑封,二十四年薨。永光二年,嚴侯術嗣,十一年薨。建始二年,康侯崈嗣,四年薨,亡後。元延二年六月癸巳,侯淑以崈弟紹封,亡後。元始四年,侯岑以高曾孫紹封,王莽敗,絕。

一、史高与汉宣帝的关系

汉宣帝刘询,汉武帝太子刘据之孙。

汉书外戚传“卫太子史良娣,宣帝祖母也。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子皆称皇孙。史良娣家本鲁国,有母贞君,兄史恭。以元鼎四年入为良娣,生男进,号史皇孙。

武帝末,巫蛊事起,卫太子及良娣、史皇孙皆遭害。史皇孙有一男,号皇曾孙,时生数月,犹坐太子系狱,积五岁乃遭赦。治狱使者邴吉怜皇曾孙无所归,载以付史恭。恭母贞君年老,见孙孤,甚哀之,自养视焉。

后曾孙收养于掖庭,遂登至尊位,是为宣帝。而贞君及恭已死,恭三子皆以旧恩封。长子高为乐陵侯,曾为将陵侯,玄为平台侯,及高子丹以功德封武阳侯,侯者凡四人。高至大司马车骑将军,丹左将军,自有传。”

用通俗的话来讲,史高的姑是史良娣,汉宣帝的祖母是史良娣。宣帝几个月大时被收押在狱,五岁释放被邴吉送到祖母的娘家,祖母的母亲仍在,刘洵年幼在史家成长,把史家当成了自己的家。养育之恩,功莫大焉。史高、史曾、史玄三位表叔,是宣帝最可以依赖的人。海昏侯刘贺皇位被霍光废,公元前73年,十八岁的刘洵被立为皇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4年,霍光去世后才亲政。西汉外戚干政,是有传统习惯的,有名的比如吕氏、薄氏、霍氏、王氏。但西汉外戚二十五家,最后能保全下来的,只有四家,其中就有史家。汉宣帝时期,是西汉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首次把西域纳入统一版图,政治清明、吏治有方、百姓富足,是西汉时期真正的盛世。

二、史高的列侯爵位

史高身为皇帝国戚,宣帝表叔,出身于高贵家庭,又有旧恩,宣帝即位后,史高任侍中侍皇帝左右。史曾、史玄担任中郎将,负责皇帝的安全保卫。公元前66年地节四年七月霍氏叛乱被平定。八月已丑(十八),封有功者五人为列侯。

“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侍中侍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亲信贵重之职。这一职务,大体相当于中央秘书长。

刘邦初定天下,定下了封国的基本原则,非刘不王、非功不侯。爵位共二十级,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彻侯金印紫绶,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楚汉相争八年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侯者一百四十三人。本来有官员管理国家了,还为什么要封侯呢?《白虎通德论》“王者主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足以教道,照幽隐,必复封诸侯何?重民之至也。善恶比而易故知,择贤而封之,使治其民,以著其德,极其才。上以尊天子,备蕃辅,下以子养百姓,施行其道,开贤者之路,谦不自专,故列土封贤,因而象之,像贤重民也”。侯者,候也。候逆顺也。候气之逆顺者,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封侯建国,顺天应地。所以封侯是当朝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金印紫绶,且子孙袭位。

史高封列侯时,已经是侍中,爵位十九级关内侯。《汉书吕太后本纪》载:诸中宦者令丞皆为关内侯,食邑五百户。关内侯有其号,有食户无国邑。史高的乐陵侯号,是由关内侯号继续作为列侯号,还是另以乐陵地名为侯号呢?显然沿续关内侯号的可能性更大,从《汉书》可以找出十位明确沿用关内侯号且与原地名无关的列侯封国。“关内侯侯”这四个足以可以从历史细节逻辑上彻底驳倒其他说法。地之得名,无非因山、因水、因人、因事。古之县名,多来自春秋封国或西汉封国。现今村名,多来自姓氏。根据乐陵一词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就与史高相关联,乐陵地名应因侯国而得名。比如,与乐陵相邻的厌次县,因富平侯国的迁移至此,而改称富平。

三、史高的大司马职务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即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

《白虎通德论》王者所以立三公、九卿何?曰:天虽至神,必因日月之光;地虽至灵,必有山川之化;圣人虽有万人之德,必须俊贤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顺天成其道。司马主兵,司徒主人,司空主地。王者受命为天、地、人之职,故分职以置三公,各主其一,以效其功。一公置三卿,故九卿也。天道莫不成于三: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人有三尊,君、父、师。故一公三卿佐之,一卿三大夫佐之,一大夫三元士佐之。天有三光然后而能遍照,各自有三法,物成于三:有始、有中、有终,明天道而终之也。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官,下应十二子。《别名记》曰:司徒典民,司空主地,司马顺天。天者施生,所以主兵何?兵者,为诸除害也,所以全其生、卫其养也,故兵称天。寇贼猛兽,皆为除害者所主也。《论语》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司马主兵,言马者,马阳物,乾之所为,行兵用焉,不以伤害为度,故言马也;司徒主人,不言徒人者,徒众也,重民;司空主土,不言土言空者,空尚主之,何况于实?以微见著。

史高之前,任太尉职务的有周勃、灌婴、周亚夫,此后省此官职。公元前119后,有卫青、霍去病、霍光、韩曾、许延寿任大司马。大司马为三公之首,掌握兵权。在西汉时,大司马位次高于丞相。

《汉书》中记载了史高开始任大司马的时间:公元前49年黄龙元年十二月癸酉。是汉宣帝临终时政治人事安排。《前汉纪》记载了免职的时间,《前汉纪前汉孝元皇帝纪卷第二十二》“秋七月己未。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赐金安车驷马。免”。可以准确地获知史高任职大司马的时间:公元前49年黄龙元年十二月癸酉———公元前43年永光元年七月己未。

二千年沧桑,汉书与前汉纪竟然准确记载了史高的任职时间,不能不令人感叹。而史高的次子史丹长期受汉元帝、汉成帝信任,公元前29-14年任右将军、左将军,史高兄弟三侯、史丹又因德封侯,一家四侯,父子位列三台,居于权力中枢且深得皇帝信任,影响宣帝、元帝、成帝三朝长达半个世纪。所以列入“金张许史”西汉后期显贵豪门世家之一。

四、乐陵地名的丰富内涵。

地名,承载着历史,寄托着乡情。

乐陵地名的来源,不能像清《山东通志》一样去说文解字照搬康熙字典,地名无历史渊源的解释没有任何意义,且对于地方历史文化建设是害莫大焉。目前两个传播比较广的错误说法,一个是《乐陵县志1986版》大阜曰陵四民安乐说,一个是《乐陵春秋》乐毅攻齐说。大阜曰陵四民安乐说纯粹是说文解字,照搬康熙字典对乐、陵单个字解释,还要给乐陵造出一二处高陵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乐毅攻齐说则是照搬唐《元合郡县志》,不但给乐毅改姓氏读音以牵强附会,且断章取义,把“即汉大司马史高所封之邑”略去不表。地名研究是很严肃的事情,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历史地理研究所,复旦大学有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民政部有区划地名司,这都是官方的研究机构。而在《乐陵县志1986版》、《乐陵春秋》的相关文章中,有《史记》、《汉书》不信,却借康熙字典说文解字,有晋《水经注》不信,却信唐《元合郡县志》,有正史文字不信却编无据野史,还要把文章编到地方志中,贻误后人,这是相当奇怪和不可理解的。野话挑战掩盖正史,假知比无知还可怕。在《史记》、《汉书》面前,关于乐陵地名渊源的所有其他观点,都微不足道。

乐字在甲骨文中最初象形之意就是谷物生长。看到五谷生长,人们就有了食物,就有了希望,就快乐、就歌唱、就舞蹈,快乐和音乐应是同时产生的。

《礼记》载:“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乐也,以赏诸侯有德者也,德盛而教育尊,五榖熟,然后赏之以乐”“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其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者,乐其所自生。”“故乐者,天地之名,中和之纪,人情不能免也。”“大乐与天地同和。”

《荀子—乐论》载:“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由此来看,乐字之义,不只是简单的快乐与音乐。何以为乐?乐者,生也,功也,德也,尊也,大也,道也,名也,和也。乐陵之始,有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内涵,乐陵之名,是宣帝以侯号彰史高大德,报抚育之恩。无数的地名,湮灭消失在历史长河,而乐陵之名历经二千年沧桑巨变却依然长存。乐陵地名之美,可与金陵、广陵相比,当然是上上等的千载好地名。

作者:学军,北京市西城区主任律师,北京乐陵企业商会首任秘书长,溧阳史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