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时期的粤军三大门派骨干,都有什么特点?
陈济棠是钦廉地区的防城人(今属广西),对同乡的信任感最强。主政广东期间,为了控制部队,他在每个军都安插一个钦廉籍的师长,每个师又需安排一个钦廉籍团长。
1936年两广事变他扩编部队后,十五个师长当中,就有七个是钦廉籍,分别是:第一军第三师师长张瑞贵(钦州人);第二军第四师师长巫剑虹(防城人)、第六师师长黄质文(合浦人);第三军第七师师长谭朗星(防城人)、第八师师长叶寿尧(防城人,陈济棠原配叶洁芬的弟弟);第四军十二师师长陈汉光(防城人,陈济棠的堂兄(一说是堂侄));十二师副师长彭智芳(防城人)。
并且七个当中,又有五个是防城人(其中两个是他亲戚),看来“南天王”还是认为家乡子弟兵最可靠。
陈铭枢自从1928年底专心从政后,部队基本上交给蒋光鼐和蔡廷锴打理,蒋光鼐性情温和,权势欲不强,多主战略,蔡廷锴多主治军。1933年闽变扩军后,集团五个军长中,有三个是蔡廷锴的罗定老乡,分别是谭启秀、区寿年(蔡廷锴的外甥),沈光汉(与蔡廷锴有十几年关系的老友)。
不过旗下的十个师长倒是各个地方都有:韶关两个(刘占雄和邓志才);海南两个(阮宝洪、云应霖);梅州两个(赵一肩、梁世骥);罗定、钦廉、茂名、江门各一个,分别是谢琼生、张君嵩、庞成、司徒非。
张发奎的第四军骨干则几乎为清一色的广东陆军小学同学。以1927年东江大战前鼎盛时期的第四军为例,军长(繆培南)、副军长(薛岳)及五个师长(吴奇伟、李汉魂、邓龙光、黄镇球、许志锐),除了黄镇球是陆小五期外,其余全是陆小六期同学。一群同学们从小玩到大,彼此之间知根知底,齐心齐力打出了“铁军”威名。
三大门派巅峰时期的核心骨干,没有一个是潮汕地区的,当然细心的朋友还会发现,珠三角的广府人士也很少。看来是这一带谋生容易,生活相对富足,从军的风气不浓。比如潮汕地区的青年,多热衷于做生意,有“好男不当兵”的传统。
张发奎也透露过,南路一带的士兵最能吃苦(今粤西和钦廉地区),大家都喜欢去那边招兵;其次是客家地区。很少人愿意去潮汕和珠三角广府地区招,因为这些地区士兵的吃苦能力远不如上两者。
欲了解粤军三大门派更多精彩故事,请看本人文章“粤军三大“掌门”的恩怨沉浮”。
(图一陈济棠、图二陈铭枢、图三张发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