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创业

上回聊到,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后,清廷与沙俄谈判收回伊犁的事宜,沙俄拒不撤兵。清廷的谈判代表曾纪泽也不退让,以左宗棠的驻军为后盾,准备谈判不成就武力收回。结果沙俄那边恼羞成怒,向东北的乌苏里地区派军,清廷则开始加强对吉林的防务。于是在光绪六年,派吴大澂赴吉协助吉林将军铭安帮办一切事宜。

为了抵御沙俄侵扰,给清军配备先进装备,吴大澂和铭安上疏朝廷奏请在吉林省城创设机器局,很快得到了批准,建厂的事正式提上了日程。

然而要想在这片禁垦锁闭了二百多年的东北边地上平地建起一座近代化的机器局,面临着的困难难以想象。

首先是“调员难”。

吴大澂对具体如何创建机器局是门外汉,他明白专业的事得专业的人来办,于是与各地已经兴办起来的相关机构协调,请求抽调技术人才来吉。不过给江南制造局的徐华封去信相邀,人家不来;联系福建船政局的游学诗,还是不来。二人拒绝的理由十分统一:吉林太冷,又没南方繁华,对不起,去不了。

吴大澂无奈,又去请调天津制造局的王德均,这回没等当事人回复,李鸿章直接出面回绝了:谢邀,不约。

李鸿章不放人也在情理之中,主要是王德均这人太有才,实在不舍得放他走。王德均当时已经是天津机器局的总办,此人精通外语、机械,还有建设机器局的工作经验,妥妥的技术大拿,就算放到当今社会上那也是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更别说是在绝大多数人都在读四书五经的光绪年间了。

李鸿章舍不得把人放走,但作为领导,对下属吴大澂的工作也还得支持,于是推荐了自己的另一个幕僚宋春鳌赴吉主持工作,让王德均留守天津作为顾问,协助选购和运输设备,并在吉林机器局的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出言献策。由留存下来的文献资料可知,吉林机器局的厂房设计图,就出自王德均之手。

当然,宋春鳌能入得了李鸿章的眼,自然也不是平庸之辈。吴大澂对他的评价是“于机器中委曲繁重事宜,考核精详,才明心细”,也是个技术大拿,从上任吉林机器局总办到被调离的十五年里,机器局的筹建、发展壮大都是由他一手主持的,可以说是吉林机器局的实际管理者。

其次是“购器难”

李鸿章对此曾总结道:“须预筹经费。沪津各局皆有指定巨款,积久经营,规模始见宏敞。吉省无此物力,器料骤难全备,只可酌量购用如足踏、手摇及汽炉之类……”意思就是你吴大澂现在没有当年创建天津、上海机器局时候那么大的财力,所以在选购设备的规格、数量等等方面要能省则省,能半人工的就别买全自动的。

再来是“转运难”

吉林机器局的设备一部分由天津机器局代为采购,一部分由吴大澂委托驻德公使李凤苞从英德购置。所有设备先卸在天津,然后走水路到营口,再从营口转运到吉林省城。

吴大澂曾说过:“自营口至吉林,有山路崎岖,积潦满垫,覆辙之车,伤人及马,以数千百斤之重,载行千数百里之长途,仆伕惊怖,津吏骇闻。”可见运输困难之大,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

机器局主体工程,朝廷拨银35万两,除去采买设备的大头支出,用在运输上的花销超过了人员工筹和购地建厂的银两。

如此困难重重,连颇具建厂经验的王德均对于吉林机器局的规模、水准和前景也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可就算有诸多限制,还不被专业人士看好,吴大澂、宋春鳌他们励精图治,居然还就一点点地把机器局建了起来,规模相当可观。

机器局局址设在吉林省城以东八华里松花江左岸的一段地方,自光绪七年筹建起,历时两年,吉林机器局主体工程基本竣工;工程耗费白银约有24万两,全局占地29万平方米,差不多四十个足球场大小。局里分设有机器厂、轧钢处、翻砂厂、木工厂、电气厂、画图房等等机构,各司其职,另外还设有专门负责采购材料的营口转运局,以及负责售后修理的乐亭制造分局。

人不够用,宋春鳌就从天津机器局把骨干技术人员请过来,铭安和吴大澂选派当地识字的旗人以及吴大澂的江苏同乡当文职人员,一般的工人和民夫则主要从本地和山东等处招募,一时间全局上下员工有近千人。

局里所用各类设备275台,都是从欧美购进的。最开始会用这些设备的人只有五十多个,后来宋春鳌他们采取一师带多徒的办法,大量培养技术人员,提高技术水平,以至于到了光绪十六年的时候,吉林机器局产出的但耀、羌泡,不仅能供给吉林,连黑龙江所需的也能代造了。

自铸银元

然而东北防务,特别是在抵御沙俄侵扰方面,其实不仅仅是给人员配备先进装备这么简单的事。

《孙子兵法》里所谓“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讲的很明白,打仗打的很大程度上是财力。

但那当时朝野上下是个什么情况呢?

太平天国一路由南向北打过去,正好影响了经贸发达、粮产富足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这就导致了清政府财水收入的大幅减少,再加上种种割地赔款,各地如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左宗棠讨伐阿古柏等,很大程度上都是需要自筹粮饷的。

所以为了解决东北防务方面银元短缺的境况,光绪十年,时任吉林将军的希元试铸了一小批银币,呈给军机处,奏请朝廷“广为铸发”,当时试铸的有一两、七钱、五钱、三钱、一钱这五种面值的银元。银币正面书“光绪十年吉林官局监制”字样,背面为“厂平壹两”或“厂平几钱”。

这个“厂”,指的是“船厂”,因明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派辽东都司指挥使到现在的吉林市所辖地区造船,所以明清两朝吉林市有“船厂”之称;“平”则是“平砝”,是秤量银两重量的单位标准,因为当时各地的平砝各有不同,所以标注“厂平”,就是告诉使用的人这个钱出自吉林机器局。

银币一面饰有上卷云纹,一面为龙纹。龙纹细长,这是仿汉代古风的遗韵,这图案和文字均出自于吴大徵之手。在光绪十二年他出任广东巡抚后,广东的七三反版银币书法,也是由他亲手所书。

不过铸钱乃大事,希元这一奏请呈上去,军机处不知道为什么仅批了个“览钦此”,就没了下文。因此这些银币并没有得到大规模量产,由于传世极少,被收藏家们视作珍品。而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吉林机器局自制银元,用的是机制方法,比之传统的手工翻砂铸钱工艺,既省时,又标准,此举开创了我国机器制币的先河。

光绪二十二年,清廷终于批准吉林机器局可以正式自制银元,至光绪二十五年,共铸银元34万多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防务上捉襟见肘的局面。

命运多舛

然而,光绪二十六年的庚子之变,让满清原本的满目疮痍上又添新伤,沙皇一面参与到八国联军里面攻占京津两地,一面又将恶爪伸向东北。九月,沙俄攻占吉林,将机器局内钱财劫掠一空,人员驱散,设备运走,厂房焚毁,这座建成不过十七八年的东北第一座近代化并工厂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再之后光绪三十一年,在机器局原址上建立了“吉林造币局”。

宣统元年,又改为“吉林军械厂”,主要负责军械的修理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吉林沦陷。日军将军械厂里的机械设备劫掠一空,在此设立了警察学校。1945年抗战胜利后,果民挡将其改为“吉林保安司令部修械所”。

吉林解放后,机器局几经改建设厂,而后于2001 年闲置下来,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对老厂房进行修复,并仿照百年前样式建造了一座二层的建筑,整修周边环境,将这个饱经沧桑的东北近代工业化标志机构,摇身变成了充斥着宁静与怀旧气息的市艺术中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