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曾国藩偏偏没有给道光帝留下个好印象。曾国藩的前途难道就这样被画上了句号,难成大器?
幸亏老天有眼,道光帝对曾国藩的长相还没有到干呕的地步,只是得出了一个结论——面相不雅。
看来道光帝的相面水平很一般,后来成为中兴名臣的曾国藩证明了道光帝确实不是一个精通相面的人。
相面术,在许多古老的国家和民族都曾经盛行过,我国的相面术最早产生于氏族社会,完善于春秋战国时代,其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察看一个人脸部的某些特征,来判断对方的命运吉凶及身体状况。
人的命运是由天定的,只要看骨骼相貌,就能知道其人的命运,例如经传中记载,黄帝威严像龙,颛顼额阔如盾牌,帝喾的牙齿成片,帝尧的眉生八色,帝舜的眼睛有双瞳仁,大禹的耳朵有三个大窟窿,成汤的胳膊上有两个肘,周文王有四个乳,武王不抬头眼睛就可望到天,周公的背生得是弯的,皋陶的嘴状如马的嘴,孔子的头顶中间凹陷。王充所描述这十二位圣人的特征就是对上天的应验。
西方有句谚语“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中国话叫做“人不可貌相”。中西方会有类似谚语流传于世,说明以貌取人是人类难以避免的通病,所以这些宝贵的训诫之言会代代流传。
随着科学发展,相术逐渐沦为伪科学。然而,相术在民间依然流传,即使不通相术的人也常常对别人的相貌评头论足,进而上升到对其道德的猜测。有些扯远了,打住,我们再回到正题。
经过一番问答,虽然曾国藩的长相令道光帝很讨厌,但他对答如流,才思敏捷,掩盖了自己面相的缺陷。
好在道光帝还不算糊涂,最终对曾国藩的评价还比较公平:面相不雅,答对却明白,能大用。
最后圣谕下达:庶吉士曾国藩即日起实授翰林院检讨。
翰林院检讨的主要职责就是掌修国史,唐宋都曾设置,位次编修。明清属翰林院,从七品,常以三甲进士出身之庶吉士留馆者担任。
曾国藩转眼便成了清朝的实缺从七品官员,多年的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兴奋之情自然不必多说。可高兴劲儿还没过,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又摆在了他面前。
翰林院检讨为从七品官,一年的俸禄超不过四十五两银子,另外加上月费银(又称公费银)一两半,全年的收入不过就六十三两,只比在馆学习时的补贴略多一点。
再加上曾国藩只是个刚刚毕业的新人,没有什么资历和威望,所以也没有额外的“灰色”收入。于是,只能靠着微薄的俸禄和全年四十五斛的俸米度日。
清代一斛合五十升,每升约折合一千毫升,俸粮应该是够吃的,可手头用钱就紧得多。当年十月,父亲竹亭公携带曾国藩的妻子欧阳氏、儿子纪泽,弟国荃来到京城,一下子添了四口人,手头多么拮据,日子多么清苦,可想而知。
其实,翰林院检讨跟我们现在的县长的职位差不多,官职已经可以了,但薪水却刚刚维持生计,当时曾国藩的经济条件的确不怎么样。虽然成为了公务员,但依旧过着贫苦的生活,这不是曾国藩所渴望的。
不过,翰林院是朝廷储备人才的地方,虽然俸禄比较低,还没有什么油水,但前程远大。以后,一旦被起用,外放为府道,内用为京卿,往往不几年就可以升迁为大官。
此时的曾国藩,可谓是踌躇满志,但面对偌大的京城,一时还找不到自己的方向,那种被悬在半空,暂时还没有着落的感觉肯定是有的。
命运女神开始向曾国藩微笑,权力的大门已经向他敞开。京城的月亮,在曾国藩看来,比故乡的更圆更大。想像无可限量的前途,他的嘴角就露出了微笑,工作起来也就格外热情和卖力了。
从此以后,曾国藩就开始了数十年的京宦生涯,他与穆彰阿的关系更是近上加亲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