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早晨的空气很新鲜,潮潮的,湿湿的,猛吸一口,让人从头凉到心底。如果头天夜里有雾,空气会更加清新,树枝上、地面上便满是已经聚拢成小颗粒的沙尘粒子。

大清早,道光帝突然来了兴致,决定要抽查一下国史编纂的进展情况,这就如同是上级领导的突然检查,不用提前通报。其实,这也是乾隆爷传下来的规矩,怕学者们偷懒,所以皇帝要不定时地驾临翰林院。

道光帝出行除了一名随侍的太监和四名贴身侍卫,便是八名轿夫。不仅没有庞大的仪仗,连开道官、龙伞也通通不用。

他是大清国惟一一名简行皇帝,他希望上行下效,可大清国已经病入膏肓,即使皇帝勤俭,可下面的官吏该怎样,还是怎样,照贪不误。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号称“富有四海”,坐拥世间富贵荣华。可是,以皇帝的身份终身崇尚节俭的,道光帝可以说是首屈一指。这位自幼生长于挥金如土的乾隆盛世的君主能做到这样,实在难得。

至于他为什么如此节俭,原因有二。

其一,大清的国库早在乾隆的时候,就被挥霍得差不多了,嘉庆帝虽然抄了和珅的家,弄了不少银子,不过,为了镇压连年的国内起义,大清的国库已经瘪到了常人都想不到的程度。到了道光帝时,大清更是千疮百孔。再加上各地官员腐败成性,搞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面对如此困境,他以身作则,希望上行下效,缓解一下局面。

其二,天生如此,无可非议。

领导如此,作为下属自然应该效仿,跟着领导走,绝对不吃亏。人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曾国藩在关键的时刻总会大放光彩,这一次,他又做对了。

在翰林院,曾国藩因为穿着一件在肘部打了两个补丁的朝服而格外显眼,自然也入了道光帝的眼中。曾国藩的样子和周围人比起来,不仅寒酸,简直就是故意出丑!

翰林院不仅要学仪天下,还要威仪天下。怎能让身穿补丁官服的官员招摇过市,这不是给大清的脸上抹黑吗。

道光帝的头脑中一下子出现乾隆年间为能在皇上眼里取得节俭的美名而刻意长年穿旧官服的江西巡抚的影子,那巡抚尽管贪污和搜刮了不少钱财,但怕事情败露,就一味地装穷弄酸,进京面圣也要穿成讨饭的一般,非要从乾隆帝口里赚取“廉洁”二字才肯罢休,使得整个江西官场人人崇尚旧衣,惹得外国商人大呼:江西让丐帮占据了!

想到这些,道光帝的脸色有些阴沉,带着责备的口气问:“曾国藩,你怎么穿这么旧的官服?我大清国在天下人眼中成什么样子了?”

“谢皇上圣谕!”侍讲学士及检讨们呼啦啦跪倒一片。

是啊,掌握生杀大权的皇上发威,做官的哪个不怕啊。他们一面下跪,心里肯定在责备曾国藩干嘛装穷,弄得那么显眼,这下好了,撞到枪口上了,看你怎么收场。

此刻的曾国藩两腿发颤,额头上也布满了汗珠,他很小心地回答:“微臣辜负了皇上的圣恩,微臣有罪。微臣是不忍心靠家里供给,就在肘部打两个补丁,朝服就可以穿得久一点,这样就可以省一笔开销。”

英雄都惺惺相惜,两个勤俭之人自然也有共同之处。曾国藩的一席话把道光帝说得高兴起来。其实,勤俭节约是每一个囊中羞涩的人的看家本领,在没有多余银子的情况下,拿勤俭节约来遮羞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但曾国藩是个例外,他终生生活俭朴,“夜饭不荤”。晚年位高名重,他的鞋袜仍然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作。一生所积养廉银子共一万八千两,这笔钱是他为自己攒的养老钱:“尔等进京,可至雨亭处取养廉数千金作为途费,余者仍寄雨亭处另款存库,余罢官后或取作终老之资,以极丰裕矣。”

曾国藩的穿着虽然有损国威,不过这种勤俭之风还是应该提倡的。道光帝心想:如果大清的官员都能这样勤俭就好了,如果真能这样,那么再现康乾盛世的局面就不是一个空想了。对如此勤俭的官员以后一定得重用。

“曾国藩,国之藩篱,朕记住了,希望你将来到地方上做一个廉洁、爱民、造福一方的好官。都起来吧,朕累了,该回宫了。”

“恭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翰林院里老少翰林们激昂的声音传出很远、很远。

曾国藩站起身时才发现,汗水已经把衣服湿透了,就像刚从澡堂里出来一样。

皇上能记住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官员名字,这的确是有点匪夷所思,可曾国藩偏偏就被皇上记住了,这应该是件天大的好事,是他以后飞黄腾达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