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云十六声》中,有一件事不可不做,那就是撸猫。黑夜白日,庙边路旁,都有可能遇到一只可爱的猫猫。现在,猫猫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但要是说到家猫在中国的历史,那确实不算特别长,除了“猫”和“虎”之间的有趣故事,我们还应该知道更多。

【狸猫换太子】

在民间,流传着一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故事最早出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后来被写进明代小说《包公案》卷七的《桑林镇》、清代小说《三侠五义》等,广为流传。相传宋真宗时,皇后去世,刘妃和李妃都怀有身孕。为了争夺皇后之位,刘妃伙同内监郭槐,联合接生婆尤氏,用剥去皮毛的狸猫替换了刚出世的太子。幸好宫女寇珠心善,没有勒死太子,而是将其交给宦官陈琳,陈琳又将其交给八贤王。但是李妃却因这件事被打入冷宫,刘妃的儿子出生,被立为太子,刘妃也成为了皇后。在一系列变故后,李妃流落陈州,恰好遇到包拯,终于返回开封。而当年被八贤王抚养的李妃之子也因刘妃之子早夭而被宋真宗收为养子,如今已是宋仁宗。最终,包拯识破真相,母子成功相认。

这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并不简单,有人认为这是对当时时事的反映。《包公案》是明朝的公案小说,其中《桑林镇》的剧情大致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已经和初版的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有了很大不同。而这或许就和明宪宗、万贵妃、纪女史的故事有关,相传万贵妃深受明宪宗宠爱,但又无子,因此暗中对怀孕的妃子或宫女下毒手。一次意外之后,纪女史怀孕,在太监张敏和宫女的帮助下,皇子顺利出生,并慢慢度过了六年。之后父子相认,纪氏却身亡,而在万贵妃、明宪宗去世后,皇子登基,即明孝宗朱佑樘。在《包公案》的故事中,罪魁祸首都受到了惩罚,或许这就是人民朴素价值观的最好体现。

【狸奴之名】

如果要从头开始讲“猫”,那还得是《诗经》,在《韩奕》篇中有“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的句子,《尔雅》中则说:“虎窃毛,谓之虦猫。”这里“窃”的意思是“浅”,似乎《诗经》中的猫指的不是现在那种体型较小的猫,而是与虎相近的虦猫。初唐的阎朝隐写了《鹦鹉猫儿篇》:“钩爪锯牙也,宵行昼伏无以当,遇之兮忘味。抟击腾掷也,朝飞暮噪无以拒,逢之兮屏气。“在这里面,猫的形象就与大家熟知的家猫比较相像了。中唐的李端有《长安感事呈卢纶》:”扪虱欣时泰,迎猫达岁丰。“相似的句子还有柳宗元的《掩役夫张进骸》:”猫虎获迎祭,犬马有盖帷。“这里是迎祭猫虎的典故,最早出自《礼记》:”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猫帮忙消灭田鼠,保护庄稼,早就已经进入人类的视野之中了。

在唐代,诗僧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他们也有不少关于“猫”的句子。寒山有一句“骅骝将捕鼠,不及跛猫儿”,拾得有一句“若解捉老鼠,不在五白猫”,王梵志有一句“口共经文语,借猫搦鼠儿”。 一般认为,隋唐以后开始出现驯化的家猫,而在宋代,已经广泛出现了歌咏“狸奴”的诗词作品。同样是诗僧的释安民有一句“三面狸奴手捉月,两头白牯脚拿烟”,其余还有释清远、释惟清等佛门弟子,他们都写过与“狸奴”相关的诗歌偈颂。也难怪我们在《燕云十六声》中第一次遇见猫,就是在一座庙附近。虽说禅宗主要是认为这些动物无知,往往用以比喻不解佛法之人,但在生活之中,猫不仅能捕食老鼠,还颇有灵性,十分招人喜爱。

北宋有一位著名的爱猫人士,那就是文人黄庭坚。黄庭坚有一首七言绝句《乞猫》:“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问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还有一首七言绝句《谢周文之送猫儿》:“养得狸奴立战功,将军细柳有家风。一箪未厌鱼餐薄,四壁当令鼠穴空。”另外还有一些提到“狸奴白牯”的句子,也是比较正面的,例如“白牯狸奴心即佛”,可见其对于猫的喜爱。南宋陆游也爱猫,当时是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陆游在家乡山阴写了两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中一首有著名的句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另外一首则提到“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显得清新活泼。看来爱猫之事,古已有之。

【结语】

猫不仅能捕食老鼠,有着实用功能,还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毕竟万物有灵,猫因为捕鼠的行为而受到迎祭,也因为扮演了倾听者和陪伴者的角色,赢得了众多喜爱。看看这几个关于狸奴的故事,原来撸猫早就是高雅爱好了!

在《燕云十六声》中,有一件事不可不做,那就是撸猫。黑夜白日,庙边路旁,都有可能遇到一只可爱的猫猫。现在,猫猫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但要是说到家猫在中国的历史,那确实不算特别长,除了“猫”和“虎”之间的有趣故事,我们还应该知道更多。

【狸猫换太子】

在民间,流传着一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故事最早出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后来被写进明代小说《包公案》卷七的《桑林镇》、清代小说《三侠五义》等,广为流传。相传宋真宗时,皇后去世,刘妃和李妃都怀有身孕。为了争夺皇后之位,刘妃伙同内监郭槐,联合接生婆尤氏,用剥去皮毛的狸猫替换了刚出世的太子。幸好宫女寇珠心善,没有勒死太子,而是将其交给宦官陈琳,陈琳又将其交给八贤王。但是李妃却因这件事被打入冷宫,刘妃的儿子出生,被立为太子,刘妃也成为了皇后。在一系列变故后,李妃流落陈州,恰好遇到包拯,终于返回开封。而当年被八贤王抚养的李妃之子也因刘妃之子早夭而被宋真宗收为养子,如今已是宋仁宗。最终,包拯识破真相,母子成功相认。

这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并不简单,有人认为这是对当时时事的反映。《包公案》是明朝的公案小说,其中《桑林镇》的剧情大致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已经和初版的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有了很大不同。而这或许就和明宪宗、万贵妃、纪女史的故事有关,相传万贵妃深受明宪宗宠爱,但又无子,因此暗中对怀孕的妃子或宫女下毒手。一次意外之后,纪女史怀孕,在太监张敏和宫女的帮助下,皇子顺利出生,并慢慢度过了六年。之后父子相认,纪氏却身亡,而在万贵妃、明宪宗去世后,皇子登基,即明孝宗朱佑樘。在《包公案》的故事中,罪魁祸首都受到了惩罚,或许这就是人民朴素价值观的最好体现。

【狸奴之名】

如果要从头开始讲“猫”,那还得是《诗经》,在《韩奕》篇中有“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的句子,《尔雅》中则说:“虎窃毛,谓之虦猫。”这里“窃”的意思是“浅”,似乎《诗经》中的猫指的不是现在那种体型较小的猫,而是与虎相近的虦猫。初唐的阎朝隐写了《鹦鹉猫儿篇》:“钩爪锯牙也,宵行昼伏无以当,遇之兮忘味。抟击腾掷也,朝飞暮噪无以拒,逢之兮屏气。“在这里面,猫的形象就与大家熟知的家猫比较相像了。中唐的李端有《长安感事呈卢纶》:”扪虱欣时泰,迎猫达岁丰。“相似的句子还有柳宗元的《掩役夫张进骸》:”猫虎获迎祭,犬马有盖帷。“这里是迎祭猫虎的典故,最早出自《礼记》:”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猫帮忙消灭田鼠,保护庄稼,早就已经进入人类的视野之中了。

在唐代,诗僧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他们也有不少关于“猫”的句子。寒山有一句“骅骝将捕鼠,不及跛猫儿”,拾得有一句“若解捉老鼠,不在五白猫”,王梵志有一句“口共经文语,借猫搦鼠儿”。 一般认为,隋唐以后开始出现驯化的家猫,而在宋代,已经广泛出现了歌咏“狸奴”的诗词作品。同样是诗僧的释安民有一句“三面狸奴手捉月,两头白牯脚拿烟”,其余还有释清远、释惟清等佛门弟子,他们都写过与“狸奴”相关的诗歌偈颂。也难怪我们在《燕云十六声》中第一次遇见猫,就是在一座庙附近。虽说禅宗主要是认为这些动物无知,往往用以比喻不解佛法之人,但在生活之中,猫不仅能捕食老鼠,还颇有灵性,十分招人喜爱。

北宋有一位著名的爱猫人士,那就是文人黄庭坚。黄庭坚有一首七言绝句《乞猫》:“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问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还有一首七言绝句《谢周文之送猫儿》:“养得狸奴立战功,将军细柳有家风。一箪未厌鱼餐薄,四壁当令鼠穴空。”另外还有一些提到“狸奴白牯”的句子,也是比较正面的,例如“白牯狸奴心即佛”,可见其对于猫的喜爱。南宋陆游也爱猫,当时是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陆游在家乡山阴写了两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中一首有著名的句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另外一首则提到“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显得清新活泼。看来爱猫之事,古已有之。

【结语】

猫不仅能捕食老鼠,有着实用功能,还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毕竟万物有灵,猫因为捕鼠的行为而受到迎祭,也因为扮演了倾听者和陪伴者的角色,赢得了众多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