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她又来了
耶伦又来中国了,可能是上次表现得有些卑微,被美国媒体批评像个要饭的,有损美国威严。
其实本来也是来要饭的,只不过美国媒体认为耶伦应该站着把饭要了。
在汲取上次教训后,这次耶伦显得很强硬,早早放出狠话,说准备来当面警告中国!警告什么呢?她说中国东西太便宜,搞得美国企业破产了!
她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对其首要或重点产业提供大量补贴。我相信,中国的愿望是在这些产业中真正焕发光彩,占据全球主导地位。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担忧是什么。我相信我们的担忧是合理的。”
这是有多不要脸才能说出这样的话?美国自己就是补贴政策大户,一个《芯片和科学法案》撒出去近千亿美元。
怎么轮到中国要主导一个领域就“不合理”了?
为了扶持本土企业,政府采取补贴政策引导是通用做法,不是中国首创。
欧盟去年通过《欧洲芯片法案》,投入430亿欧元振兴本土半导体产业;德国常年对自己的制造业进行能源补贴;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更夸张,持续数十年,现在每年补贴几百亿美元,成就了美国农业的霸主地位。
政府补贴,是宏观调控的一种,只要不是歧视性、差异化补贴,一视同仁,谁也无权指责。中国的补贴政策对象并不局限于国企、民企又或是外企,在中国的企业都可以,特斯拉拿的好处就不少。
中国补贴扶持新能源产业是整体能源战略的一部分。中国是贫油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1%,而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50%,超过警戒线则被认为原油供应“不安全”。
能源高度依赖进口不仅关系国家安全,更制约发展上限,所以中国必须转型。
而发展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把电能作为未来的押注方向便是转型的关键一步。
从1992年钱学森院士写的建议书算起,过去30年里,国家大力倡导的几乎所有产业,从根本上都是“电老虎”。高铁、新能源汽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等,都依赖电力突破。
今时今日,网络上都在传英伟达CEO黄仁勋那句话:“AI的尽头是光伏和储能!我们不能只想着算力,如果只考虑计算机,我们需要烧掉14个地球的能源。”
其实中国人早就布局了,现在看来,基本赌对了。
今天的中国,生产一块太阳能板所需的能源回本周期降到1.2年,资金回本周期降到5年,太阳能板+储能+输变电成套设备所需资金回本周期降到10年。而板子的理论寿命20年,实际寿命远远高于这个数,到底多久没人知道。
太阳能发电成本一降再降,这都是国家产业扶持的结果。
五毛钱一度的电和一毛钱一度的电完全是两码事,突破零界点后,这个领域会发生质变。
因为成本降低意味着原有发电模式有了替代,意味着太阳能不再是个亏本买卖,甚至成了暴利行业,意味着市场资本将疯狂涌入这个领域,将推动光伏发电规模呈指数级扩大。
随着规模的扩大,又将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很快,电就会便宜到约等于免费。
你大概能看到,中国大地上,太阳能发电正疯了一样扩张,很多农村屋顶都被电力公司征用,西北更是大片大片地建太阳能发电厂。
现在的中国,发电成本微乎其微,大半成本源自传输费用和储能成本(还有人工)。未来,等这两样成本降下来,人类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底层逻辑将完成重构,黄仁勋所担心的问题将率先在中国完成突破,这便是中国扶持新能源产业的“深谋远虑”。
02别聊斋!
来看一组数据:
到2023年底,中国光是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就是德国全国能源销售的六倍,预计到2024年,中国仅风能和光伏发电就将达到德国总用电量的三倍,并在2-3年内达到美国总用电量的水平。
中国的发电量在2010年才超越美国。今天,中国的发电量是美国的用电量的两倍。换句话说,中国自2010年以来的新增电力需求等于美国的总消费量。这些新增的发电容量产生的能源有超过60%流向了工业,推动了中国制造的快速升级。
这便是电带给中国的改变。
所以,耶伦说要当面警告中国,无非是想无中生有创造谈判筹码,中方多数会报之以“呵呵”。
你疯啦!都是千年的狐狸,跟我玩什么聊斋?何况你才两百来年。
其实,耶伦来中国前还在互联网上引发第二个话题,中国产业工人待遇问题。
最近网络上出现一段通稿,四处传播: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说中国企业应该关注员工的收入,不能停留在一个月3000的水平,只有增加员工收入,产品销售价格才会提高,不至于一直卖的便宜,这样既可以让欧美产品跟中国产品竞争,又能获得中国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这一通稿配上赞美老太领包出行的文案,效果惊人!
简中网被炸得鱼儿狂跳。
美国财政部长这是在关心中国产业工人的收入?
然而,我找遍全网也没找到正儿八经的出处,找到采访原文。
翻译下来大概就是:
1.中国的过剩生产能力已经改变了国际市场定价和生产格局,损害了美国公司和员工;
2.美国公司与劳动者可以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进行竞争,这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
3.产能过剩问题,是我下一次中国会谈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
从头到尾都是站在美国的角度指责中国,讲中国补贴光伏导致产能过剩,美国光伏产业不行都是中国的错,中国在新能源行业不应该这么凶残。
压根没提中国产业工人工资的事,所以这篇通稿多半是谣言。
可是,哪怕是谣言,还是引发了热议,说明这个问题大伙确实挺关注的。
另外同期还有一件事也引发热议。
去年12月,保加利亚交通部在公共采购登记网站上发布招标文件,拟招标20辆电动列车,以及为期15年的维修协议和员工培训,市场估价6.1亿欧元(约47.3亿元人民币)。
中车青岛四方参与了招标,报价仅为西班牙塔尔高公司报价的一半左右,结果因价格太低被认定为中国政府提供了补贴,最终不得不退出此次采购招标。
啥意思?竟然因为太便宜了被淘汰出局?有钱都不想挣吗?于是网友骂声一片。不会把利润留在国内吗?不会多给工人发点工资吗?拼命压低人工给甲方让利,却被甲方嫌弃,J啊!
对比耶伦的话题,两件事引起热议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民众对工资多年不涨非常不满。
03北欧为何不卷?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享受欧美,尤其是北欧人那种高福利、慢节奏的生活?现在这么卷,仅仅是因为人多吗?
很多人总喜欢从文化角度解释中国人的“卷”,认为中国人就是喜欢自己搞自己,恨不得把每个铜板都挣到。
比如前两年业内有个典型例子,某光伏企业领导,签了订单后在朋友圈里显摆,但忘了把背景里的客户公司logoP掉,结果第二天就被对手以1分钱的差价抢走。
这种事还不少,共同形成了中国职场的“卷”文化。
可我总认为“文化”是由物资基础决定的,没有人不喜欢高福利、慢节奏的生活,中国人“卷”多少迫于无奈。
直到最近我看过一篇关于丹麦现代农业的文章才明白,欧美,尤其是北欧福利高、节奏慢,是因为他们有大量“高附加值”“低发展速度”的产业。而中国多数产业是“低附加值”,“高发展速度”产业。
“高附加值”大家都理解,就是人均生产率高,利润高,挣的钱多,这是高福利的基础。
低附加值的产业是无法给员工高福利的,你无法想象一双皮鞋赚几块钱的皮鞋厂会给工人高工资。同样的,电子加工厂也如此,挣得是辛苦钱,月薪4000-5000恐怕是它能给的极限,你想多拿就要加班。
“低发展速度”产业则是指技术更新迭代慢,行业核心竞争力已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未变,祖上的积累可以大量发挥作用,形成较高门槛的产业。
以丹麦为例,丹麦畜牧业很强,牛奶非常安全,因为丹麦的牧场执行标准为一毫升牛奶中细菌数低于五万。放眼全世界,此标准只有荷兰能勉强相比。而这些技术,其根源是丹麦三四百年的畜牧业传统,许多做法延续至今。
这方面后来者想追赶几乎不可能。中国牧场光是消灭乳腺炎就花费了近三十年,至今也没有成功,丹麦早在好几十年前都已经做完了。
纵观丹麦出口创汇的产业,几乎都是“高附加价值”“低发展速度”的产业,如:DSV/马士基/UST、诺和诺德、嘉士伯啤酒、Arla乳业、哥哈毛皮、丹麦皇家集团、DLG、乐高。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更多的工作不能转化为效益,更多的投入提升也有限,只需要做些修修补补的事,这自然会降低劳动时间。
因此,研究北欧产业特点会发现,正是“高附加值”“低发展速度”产业给了当地高福利、慢节奏生活的物质基础。
反观中国,大量工作都是“低附加值”“高发展速度”的。
例如服贸加工、电子加工。你指望这些工厂给工人开出高工资根本不现实,人工成本上来了,工作岗位就会跑到东南亚去,又或者被自动化取代。
“高发展速度”更不用说了,工资待遇是可以,但996成了常态。典型的就是互联网,更新迭代特别快,必须时刻保持竞争优势。
马化腾说,他每天早上醒来最大的担心是,不知道现在年轻人喜欢什么,不理解以后互联网主流用户使用习惯是什么。随时冒出一个独角兽就可能把腾讯赶下神坛。
连行业巨头都如此恐慌,可以想象整个行业的求生状态。为了保持优势,大家只能拼命“卷”。
04“卷”不是梦想
中国现有的优势领域,几乎都是高速发展领域,因为“低发展速度”的行业早已被欧美列强占据。
例如燃油汽车,人家经过一百多年,早把这玩意研究得透透的,并用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得严严实实,你怎么进入?
中国只能另辟蹊径建立优势,而建立优势的过程就是“卷”的过程。
德国一家本地新能源V2G软硬件企业,2021年底产品完成样机验证,2022年初手里拿到上万个订单,直到2023年才磨磨蹭蹭在德国建立一个小工厂搞试生产,据说要逐步打磨制造工艺,慢慢寻找最优生产节拍和质量的契合点,一整年磨蹭下来交付了3000台设备。
这家企业来中国拜访同行,中国企业评估了一天,给出的承诺是3个月时间内达到月产2万的产能,成本下降40%。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在过去二十年,用一种快到极致的研发、产出、更新迭代,“卷”死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创造了一个年营收万亿人民币的巨无霸行业。
那么中国还要这么“卷”下去吗?
讲实话,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绝不是无休止地“卷”。
今天,中国在一些领域已经具备了“遥遥领先”的绝对优势,更多的研发投入都不足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而足够的专利也已经在这些领域形成围堰,确保“高发展速度”在成为“低发展速度”后仍然处于优势。这个时候,真的有必要改变出海模式。
以保加利亚这次招标为例,中国机车制造水平毋容置疑,基建水平也是业界天花板,但成本真的如此低廉吗?当然,中国特有完整的产业链、科学的管理体系可以降低成本,但在原材料国际通用的背景下,最大的让利估计还是人工。
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毫无疑问,中国的基建水平很高,无论技术理念,还是施工水平,都居世界前列。
但中国基建领域有股愈演愈烈的歪风,那就是“劳务派遣”。绝大多数劳务派遣员工工资要远低于正式员工。在查资料的过程中,让我更吃惊的是,我们有些企业的劳务派派遣员工,竟然占比达到9成,这太离谱了!
为什么大家会热衷于用劳务派遣工,一是便宜,降低成本,二是出了事还可以甩锅!
劳务派遣在全世界都存在。印度有大量农民工通过劳务派遣公司在中东打工,美国、日本、韩国都会通过劳务派遣公司从海外获得廉价劳动力。
但劳务派遣真的是种邪恶的做法,同工不同酬,人分三六九等,搁谁都觉得不合理。
我国财政部明令禁止公共服务单位采用劳务派遣方式购买服务,但并未上升到法律高度。很多企业还在沿用,而且劣币驱逐良币,不用劳务派遣的公司成本过高,中不了标、挣不到钱,最终只能出局,留下的都是劳务派遣拥护者,压榨之风愈演愈烈。
这种拼命压榨劳动力成本的做法,实在不值得提倡,其结果是,中国人作出巨大牺牲给世界提供廉价产品,自己的国民所得并不多。
05尾声
我们能理解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卷”,我们为每个产业实现突围而欢呼、自豪!
但我们在完成对行业的宏观调控后,理应通过法律去约束企业,让国民享受突围的红利,不能无限压低工人待遇,蚕食工人福利。
这事不需要耶伦来提醒。
高铁出海、新能源出海,讲实话,成本低40%和低20%相比,并不能帮助企业赢得更多订单。
不是说企业不能低价,而是我们的低价要靠完备的产业链、科学的管理来取得,而不是想方设法在压榨员工的待遇来获得。在把员工待遇保障好的前提下,你还能低价才是真本事。
你说是不是?
全文完,谢谢阅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