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日甲午战争,很多人都以为是北洋水师的战败导致战争的失败,但是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说起来北洋水师并不差,所展现的战斗力也只是稍弱于日本海军,真正导致战争失败的是另有其人。那么这场战争到底是谁在拖后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真正的罪魁祸首有两个,一个来自清政府内部,另一个就是陆军表现太差。

北洋水师经过十余年的打造,实力并不差,虽然在那个时候略微弱于日本海军,但是这是能够接受的。在当时海战爆发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事先思考了胜败,由此可见日本对于战争结果并没有多大的保证。

后来日本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不宣而战,北洋水师仓促应战,最终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此役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战损就可以看出,北洋舰队仍旧有着一战之力,只是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剩余的北洋水师躲入威海卫休整,这就直接导致清政府失去了黄海的制海权。

清政府的这一决策非常不明智,没有了制海权,让日军推进速度非常快,毫无顾忌。

与此同时,清政府内部也是吵成一片,针对战事的连续失利,求和派早已占据上风,而慈禧太后更是想要过好自己的六十大寿,根本不想继续战争,因此一心要求和。

当然这个时候的清政府还没有输,只是战局对于日本更加有利。真正奠定甲午战争败局的就是陆军的连续战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平壤之战,到鸭绿江江防之战,再到金旅之战,最后是威海卫之战。陆军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不堪,平壤之战中统帅叶志超临阵脱逃;鸭绿江江防之战中,在丢失了虎山阵地后,整条防线的其余清军纷纷不战而逃,直接导致日军顺利向辽东推进;金旅之战中,旅顺驻军的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先后潜逃,导致旅顺口失陷;威海威之战中,山东巡抚李秉衡由于弄不清楚日军究竟要在何处登陆,于是分兵驻守,被日军各个击破,导致威海卫周边的炮台全部被日军占据,而北洋水师直接变成孤军,被日本的海陆军包围,最终全军覆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午战争爆发后,由于清政府和清军部分将领的腐败无能,无论在朝鲜战场还是在中国国内战场,总是屡战屡败。而这才是甲午战争最终是清政府惨败的主要原因。相反,北洋水师在整个战争的表现是最为亮眼的,不仅凭着落后的武器装备,没有在黄海海战落败,在被包围后,全体官兵也是以身殉国,战到最后一刻。